知天命(汉语词语)
知天命(汉语词语)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1]
目录
词语出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词语释义
五十岁,有五十肩的普遍疾患,有关节风寒的人,预先知道下雨即知天气变化(文雅的说法就是知道上天的命令)。
总体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后世尊孔子为圣人,所以对论语只是如实的记录孔子个人经历的传记回忆视而不见。故意忽略,偏袒的态度尽量往好的方面阐发,本意是孔子五十岁认命,彻底放弃斗争而采取退缩,隐居态度的描述
分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游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 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 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 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 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古稀”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 俗话讲,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对比上文解释,同是 叙述一件事:从心而欲,可以鉴赏雅、俗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