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間催眠術
瞬間催眠術 |
瞬間催眠術是一種專業術語,用於心理學。
快速催眠術有時也叫瞬間催眠術,是指在極短的時間內使受術者進入催眠狀態,但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瞬間催眠。
正確定義是:在極短的時間內使個人進入催眠狀態則稱為"快速催眠",通常在三分鐘以內。而在三十秒鐘內使個人進入催眠狀態的則稱之為"瞬間催眠",比較理想的時間應在十秒鐘左右。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瞬間催眠術
瞬間催眠技術; 壓手法,磁力法,後倒法
標準時間段; 三十秒以內
理想時間段; 十秒左右
類型; 催眠術
原理
催眠表演很多時候為了能更大地表現催眠的神奇性,須用最短的時間使個案達到深度催眠,因為觀眾沒有耐心去看長達半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催眠過程,讓個案馬上進入催眠狀態及在催眠後的神奇現象才是他們最感興趣的,這就導致了快速催眠與瞬間催眠術的產生。
使個案儘快達到催眠狀態通常需要個案的主動配合,否則可能導致催眠失敗,快速催眠更適用於催眠感受度較強者,對催眠要求較為迫切的人或經過幾次成功的催眠者。
而瞬間催眠已基本上脫離了普通的催眠誘導方式,可以不需要個案的主動配合,在2000年左右社會上流傳的拍肩法,犯罪份子就利用了瞬間催眠術控制了人的潛意識。國內嘗試的握手法也屬此類。
需要注意的是:瞬間催眠會對個案造成驚嚇,在對個案產生一定的心理影響,在做催眠治療時儘可能不要使用,特別對PTSD和神經症的治療過程中更為忌諱。
流程
1、心態與關係建立。
2、強化集中,可以用任何一種誘導或測試手法。
3、瞬間中斷(核心部份,瞬間中斷,施予震撼)。
4、立即承接深化。
技巧
壓手法; ① 指示客戶用力往下壓催眠執行師的手,
當她往下壓的時候,讓客戶閉上眼睛,給客戶兩個任務去集中注意力。
② 當客戶閉着眼睛往下壓催眠執行師的手時,催眠執行師的手突然的抽離開,製造出一種持續時間很短的驚愕反應,最多持續2秒鐘,當這個"瞬間"你的客戶處於一種高度的被暗示性的狀態。
③ 說 "睡!" 用權威式的語氣說出,瞬間的誘導出深度的催眠狀態,但是這種暗示若是沒有立即的接着深化的暗示的話,你的客戶會醒過來。
④ 短的簡單的深化暗示,如: "放鬆並且柔軟,隨着每一次的呼吸,繼續的更放鬆,當我輕輕的搖晃你的頭時,你的頸子鬆了,感覺到鬆弛通過了你的整個身體。"
在這種短的型式,它是非常的強而有力而又簡單容易的誘導,可以簡單的概括成中文的11個字,"壓我的手,閉上你的眼睛 …… 睡!"
磁力法; ① 一開始指示受試者把他們的雙手向前平抬伸直,雙手掌心相向,手心間的距離大約六英寸寬。
② 引導詞:你現在可以把你的雙手各垂放在身體兩旁,等一下我會要你把你的雙手抬高,並且你會發現這樣會讓你在一短暫時間內更容易進入一個很深很愉快的催眠狀態,你同意這樣做嗎?(在進行下一步驟前,催眠師必須得到受試者的同意)。
③ 閉上你的眼睛,並且做一個深呼吸,吸滿一口氣時暫停一會兒再慢慢的把氣吐掉。等一下我會要你把你的雙手向前抬起伸直,當我要求你把雙手向前抬伸時,我要你把眼睛也睜開,接著遵循我的指引繼續下去。保持放鬆全身,我要你把你的雙手向前抬起伸直。(當受試者抬伸後,調整對方雙手掌間的距離寬度大約六英寸寬,此時催眠師把自己的食指伸到眼睛的高度,並誘導受試者的視線隨著食指的移動,慢慢的催眠師把食指移動到受試者的兩手掌間),我要你完全的注視著我的食指,等一下我會移開我的食指,並且我要你持續注視著我食指尖的這個點。(催眠師很快地把食指往下方移開)你做的很好,持續注視著剛剛我食指尖的那個點我會開始從3倒數到1,當我數到1時,讓你的眼睛閉上,3,你的眼睛開始覺得很沉重,很累2,慢慢的,你的眼睛開始覺得濕潤,很疲累, 愈來愈沉重,閉上了,並且全身也放鬆了。等一下你的雙手會碰觸在一起,當雙手碰在一起時你的全身會完全放鬆,沒有力氣,你會進入很深的催眠狀態,你的雙手開始愈來愈靠近,當雙手碰在一起那一剎那,你的全身會變變得放鬆無力,你將會進入一個非常特別的睡眠狀態,他們幾乎要碰在一起了,當雙手碰在一起的時後,你會進入一個很特別的睡眠狀態。
④ 當受試者的雙手碰在一起時,催眠師把自己的雙手擺在對方的雙手外側,如此可以把受試者的雙手輕輕的合起來,把對方的手完全的觸碰在一起,催眠師必須在受試者的雙手碰在一起的時候就準備好了,當受試的的雙手碰在一起的那一剎那,很快地,很確切地把對方的手合起來,並且加上一句指令 "睡着" ,在此時,輕輕的把受試者的雙手往下方拉動,如此將會使受試者的頭往前下垂至胸前,並讓對方的雙手下垂於身旁兩側。
後倒法; ① 準備工作就緒後令受術者直立,雙腳併攏,大口呼吸幾次,使全身肌肉鬆弛一下,尤其要消除胸部的緊迫感,可以詢問一下受術者是否感到輕鬆,如點頭或輕微地回答,就意味着施行催眠時機已到,囑受術者閉上雙眼,施術者一手扶在受術者腰背部,一手輕輕按壓在其頭頂部,暗示:"當我大聲一叫 '睡吧!',你就會突然進入催眠狀態,頓時會感到全身鬆軟無力往後倒。你注意現在已開始感到無力了,身體己開始晃動,晃動越來越明顯。" 如確有身體晃動說明受術者已接受暗示,應抓緊時機繼續進行暗示。
② "準備好,你馬上進入催眠了,我在你頭上的手一松,你就會入睡。往後倒,我會扶住你的,注意!" 立即大叫一聲:"睡吧!" 同時鬆開壓在頭上-的一隻手,用雙手扶住進入催眠狀態後突然後倒的受術者,讓他坐在沙發上或臥躺在床上。如未能進入催眠狀態,或催眠不深,施術者也不必慌亂,可仍然讓他坐在沙發上或臥於床上,再使用放鬆法繼續進行催眠,也會獲得滿意的效果。
催眠的基本要素
大多數人認為,催眠能否成功,主要應該看催眠師的技藝如何,認為催眠師在這裡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事實上一個人的催眠能否成功其關鍵因素除了催眠師本身的經驗及技藝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共同的信任,在某個層面上而言,催眠師本身應該具備快速與個案建立親和感的能力,被催眠者是否具有高度的受暗示性(可催眠性),也應該是決定催眠進入何種深度的重要關鍵。 然而深度不一定能夠決定一切,多數的催眠在一級及二級左右深度就可做到,那樣的狀態下,被催眠者十分的清醒,多數的被催眠者僅是感覺自己閉上眼睛而已,並感覺不到跟清醒中有太多的不同。 事實上,每個人都具備被催眠的能力,卻又因為每個人的狀態各不相同,所以進入催眠的速度及深度以及接受催眠的建議也都各不相同。 其實人類每天都活在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之中,這種受暗示性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都在進行着,只不過一般人接受到暗示也不以為意,就像是我們在看電視時,看到的廣告一樣。只不過平日的接受的程度沒有那麼高罷了。有些具有高度的受暗示性(可催眠性)的人,可以非常容易的被催眠師用暗示的方法進行催眠,這些人不僅容易受到別人的暗示而進入催眠狀態,進行自我催眠的能力也會很強,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進行自我催眠,人類的每一個想法及意識都可以算是一種自我催眠。高度的受暗示性(可催眠性)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屬性(天賦),然而也可以經過專業後天的開發。
一般人的可催眠性
每個人都有受暗示性(可催眠性),只不過程度不同。一般來說這種可受暗示性的程度是相對穩定的,但據說也受年齡的影響。一般認為在兒童時期較高,在青少年時期達到最高,之後隨着年齡增長逐漸下降。有證據表明這種可催眠性是受遺傳影響的,但同人格,個性都沒有直接的關係。據說這種可催眠性也可以通過訓練而進行強化。有學者認為感覺剝奪也可以使可催眠性有所改變,但改變不會很大。 可催眠性與人的性格有關係,一般來說想象力較豐富的人他們的受暗示性會比較高一些,而批審性較強的人他們的的受暗示性會比較低一些。 最重要是被催眠者的意願,即使他對暗示的感受性高,但如果沒有意願的話,是進入不了催眠狀態的。
催眠的方法
大多數是使被催眠者完全放鬆,然後再使用暗示的方法對被催眠者進行催眠,包括言語的暗示、環境的暗示等。
言語暗示是用言語的形式,將一些暗示的信息傳達給被催眠者。如對被催眠者說:"你現在置身在一個非常幽靜的森林裡。"
環境暗示是讓被催眠者處在一個適合催眠、有助於使被催眠者進入催眠狀態的場所,如室內燈光的光線、室內的音樂、室內的陳設等。但亦可以在緊張和嘈雜的地方進行。
多數在電影裡出現的彈手指聲為催眠開局,是因彈手指聲音能夠對腦波產生一種提醒與暗示。
催眠的原理
說到催眠原理,一定要從腦波開始講起。腦波有四種:β、α、θ、δ波。當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現的是β波,稱為一般狀態。當人在心情平靜下,所呈現的是α波,稱為放鬆狀態。 θ是打盹波,稱為打盹狀態。 δ是酣睡波,稱為熟睡狀態。而催眠就是在α波與θ波的狀態下進行的。
什麼要催眠
醫學報告指出,所有的疾病都是由長期壓力和煩惱的形成的,當然做人難免會有壓力和煩惱,當人們遭遇到壓力時,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喝酒、唱歌、跳舞、看電影、逛街等等,來舒解個人的壓力和煩惱,這种放松是有益的,畢竟心情要平靜才比較有能力省察放鬆前的煩惱,腦波呈現α波時(也就是催眠狀態下),才是潛意識打開的時候,同時也帶動間腦的啟動,有助於解決所有問題的緊張根源。
催眠的功效
催眠療法(Hypnotherapy)是指 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識範圍變得極度狹窄,藉助暗示語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軀體障礙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通過催眠方法,將人誘導進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將醫生的言語或動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維和情感,從而產生治療效果。
催眠可以很好地推動人潛在的能力,一些心理治療的方法是 使用催眠來治療人的一些心理疾病,如:強迫症、憂鬱症、壞習慣、情緒問題等。
催眠的運用
催眠的運用在於:治療憂鬱症、治療肥胖、協助戒煙、改善睡眠品質、解除心理壓力,信心重建、治療創傷綜合症(如美國衛生部輔導的伊拉克戰場士兵回國的創傷治療計劃)、恐懼症狀克服(如:幽閉空間恐懼症、飛行恐懼症、演講恐懼症)、戒除強迫行為 ......
催眠的深度
催眠狀態的深淺可分成:淺度催眠;中度催眠;深度催眠,一般粗分為6級深度。
六級深度測試順序:1級眼皮膠黏;2級手臂僵直;3級數字遺忘;4級疼痛喪失;5級正性幻覺;6級負性幻覺。
催眠的理論
實驗發現,每個人進入催眠狀態都有些不同,進入催眠時的腦波形態也有許多種型態,有些人腦波會與清醒時的相同,因此不支持 "催眠是睡眠的另一種特殊狀態" 的看法。
下面是三種較重要的理論:
部份退化(partial regression)理論
催眠使受試者思維退化至某種較幼稚的階段,失去了正常清醒時所具有的控制,落入一種較原始的思維方式,因而憑衝動行事並進行幻想與幻覺的製作(Gill, 1972)。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理論
認為是受試者在催眠者的誘導下過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個角色。受試者對角色的期望和情景因素,使他們以高度合作的態度做出了某些動作(Barber, 1979 & Spannos, 1986)。但很多學者堅持催眠是意識的另一種狀態,而不是角色扮演,因為即使最合作的受試者也不會同意在不給麻醉藥的情況下進行手術。角色扮演學者則認為,在適當的誘導下譬如酬勞或獎賞,還是有可能使受試者接受無麻醉的手術。
意識分離(dissociation in consciousness)理論
希爾加德(Hilgard, 1977)根據實驗觀察,認為催眠將受試者的心理過程分離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同時進行的分流。第一個分流是受試者所經歷的意識活動,性質可能是扭曲的;第二個分流是受試者難於察覺、被掩蔽的意識活動,但其性質是比較真實的,希爾加德稱之為"隱蔽觀察者"。意識分離是生活中一種經常出現的正常體驗,例如長途駕車的人對路上狀況作出了一些反應但多不能回憶,就是由於當時意識明顯地分離為駕馭汽車與個人思考兩部份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