眥
基本信息
拼音; zì
筆畫數; 11
部首; 目
筆順編號; 25111212135
五筆編碼; hhx hhxn
鄭碼; LIRR
U; 7726
GBK; EDF6
基本信息
眥zì【名】
形聲。從目,從此,此亦聲。本義:張大的眼睛。特指:眼眶。引申義:眼角
眼角,上下眼瞼的接合處,靠近鼻子的稱"內眥",靠近兩鬢的稱"外眥":~裂(形容憤怒到極點)。
同本義〖canthus,pl.canthi〗
眥,目厓也。--《說文》
拭眥揚眉而望之。--《列子·湯問》
目赤痛眥瘍。--《素問·氣交變大論》
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史記·項羽本紀》
泛指眼睛〖eye〗。如:眥占(側目而視);眥血(眼睛瞪裂而流出的血);眥決(眥裂);眥詬(眼屎);眥淚(眼淚)
眼眶〖orbit〗
中必決眥。--司馬相如《子虛賦》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岳》
又如:眥裂(張目怒視,眼眶破裂)
眥睚zìyá
〖starewithanger〗怒目而視,借指仇怨
以眥睚殺之。--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另外,
①人體部位名。指大小眼角。也即上下眼瞼連結的部位。又稱大眼角為內眥、大眥;稱小眼角為外眥、銳眥。《靈樞·癲狂》:"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上為外眥,下為內眥。"《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
②指視覺能力。《素問·解精微論》:"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王冰注:"眥,視也。"
③代指眼瞼。見"眥裂"。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類篇》與眥同。
(眥)《唐韻》在詣切《集韻》《韻會》《正韻》才詣切,$音劑。《說文》目厓也。《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弓不虛發,中必決眥。《前漢書》作眥。《列子·湯問篇》拭眥揚眉而望之。《注》眥,目際也。《靈樞經·癲狂篇》目眥決於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注》眥者,睛外之眼角也。
又衣交領處曰眥。《爾雅·釋器》衣眥謂之襟。《注》謂領交處,如人眼,唇,眥,頭也。《集韻》又音貲。
又《廣韻》《集韻》《韻會》$疾智切,音漬。亦目厓也。
又《集韻》仕懈切《韻會》士懈切《正韻》助邁切,$柴去聲。《博雅》睚眥裂也。《類篇》恨視也。
又舉目相忤貌。《史記·范睢傳》睚眥之怨必報。《集韻》或作刐。《晉書·載記》訛作疵,非。
又《正韻》資四切,音恣。《集韻》鉏佳切,音柴。義$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