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张志骞)
作品欣赏
看戏
童年时代,地处黄土高原的会宁老家,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极度匮乏,物质上清贫的连一张看的纸儿都没有,文化上单薄的连一本正正规规全新的书都难以看到,日子在苍白的太阳和月亮底下勉强度日,祖祖辈辈好像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好在即使清贫如洗的光景里,乡亲们、父辈们也不忘精神文化的陶冶,从小喜欢文化的我,除了贪婪的看完了村子里所有能借到的各种书籍包括小人书,补充着饥饿带来的心慌,还多出一个无比高尚的爱好——看戏。那时的乡亲们,除了日出日作,起早贪黑的打理生活,还要挤出一定时间创造快乐,丰富文化,最为典型的形势之一就是唱戏,唱秦腔。秦腔是西北人的文化灵魂,也是我的父辈们的至亲至爱,就是说没有啥都可以,但是,不能没有秦腔。季节更替,稼啬间隙,茶余饭后,秦腔总是被丰富多彩地搬到生活中间。三三五五,自娱自乐的自乐班也好,还是盛装打扮走上正规戏台也好,秦腔都会以瞬间走心入脑,融化人们的心灵,让劳动疲倦得一塌糊涂的乡里乡亲,顷刻间就会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抖擞。那时,幼年的我,从小被秦腔洗脑,死心塌地的喜欢并爱上了秦腔。从此,也千方百计的寻找各种机会,看戏,看秦腔,毫不客气的说,我对看戏,已经走火入魔了。
从村子里的土里土气的社火看起,到有模有样的“黑剧团”,到中规中矩的县剧团,到后来进城工作,有幸接触到的省剧团,再到陕西戏曲研究院,陕西易俗社。从业余到专业,从专业到艺术家,从折子戏到本戏,从懵懵懂懂到听出门道,从一知半解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再到后来,入戏如情,研究剧情,研究剧本。看秦腔就像建造一个金字塔,越到后来,越到高处,越到厚处,便是柳暗花明,便是繁花似锦,便是豁然开朗,便是无上境界,无不荡涤灵魂,阅尽愉悦。小时候,为着看一场好戏,为着追一个好剧团,为着捧一个好演员,经常半夜三更,披星戴月,有时候,要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走上几十里山路,脚都起泡了,磨破了,腿都走肿了,那也乐此不疲,天上下刀子,地上扎钢钉,只要有戏的地方,就不能拉下我。至今清晰的记得看戏的一些情景或闹剧。那一年镇上演戏,海报老早贴出来了,会宁县秦剧团要连续演出10天大戏,听了这个消息,真是比娶媳妇还高兴,要知道,要看到这样长时间的有名气的正规剧团的大戏是非常不容易的。别说他们的戏演的出彩,演员漂亮,关键是还有人为之点赞的名演员,比如说唱包拯的牛进山,体型高大,扮相威严,嗓门老高,对着高音喇叭,喊一声王朝、马汉,狮吼虎叫一般声音喊出,台上台下,少妇壮汉,齐刷刷的应了一声“嗨”,只见黑压压的戏迷一阵骚动,所有的人都被这一声喊震的精神倍增,随即调整姿势,瞪大眼睛,目不转睛的盯着为民请命的包大人出场,在一片急促密集节奏的锣鼓声中,只见那包大人头带黑来,声穿黑,浑身上下一顶墨,稳稳的八字步迈到戏台中间,一个瞪眼模须的姿势一亮相,开始了《铡美案》里最精彩的唱段,这时节,看的人只是一个激动的发抖,所有的细胞都被震耳欲聋的唱腔激活了。后来,那公社里的广播员,为了让人们不断的欣赏到老戏骨的唱段,专门录下原版原声,每与夜深人静,一家人齐刷刷睡在大炕上准备入睡时,广播员便将那《铡美案》反复播放,人们一个个听得入神入魂,也免不了跟着那唱段吼上几声。深夜,在秦腔的揉捏搓打下,大人孩子们幸福的闭上了眼睛,安然进入梦乡。当时,会宁县秦剧团的团长叫田宗义,是我们邻乡的人,据说还和我们有点沾亲带故。他的扮相和人物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深得人们的喜爱。记忆中的《巧县官》便是其表演的精品之作。那一板一式,摆沙帽,刷绣袍,唱苦音,唱二留,或细活粗,或紧或慢,或高或低,或触景生情,或余音绕梁,坐打念唱,都有一些惊人之举,验证了那句台上一秒钟,台下一年功的老话。星转斗移,岁月即逝,不知不觉间,我也长大成了小伙子,从一个单纯害羞的小顽童,渐行渐远到了自己的诗和远方。远近求学,职务迁升,走到哪里,只要有戏,有秦腔,我必定要挤干时间,去看上一场。那一年,在苦甲天下的定西文化界工作时,单位旁边就有一个影剧院,一年四季演电影演戏,一次正赶上陕西戏曲研究院演出全本戏《周仁回府》,主角周仁的扮演者是秦腔名家李爱琴,等于是女扮男装。她在戏里的表演紧紧围绕人物性格刻画,有张有弛,绵里藏针,其唱腔洪亮饱满,饱含感情,特别是《哭墓》一场戏,面对死去的妻子,周到细腻,大气滂沱的的动作和张力表演,委婉幽怨的唱腔,令人叹为观止。其时,周仁被哥哥冤枉所打,倍感委屈冤枉的周仁,叫天不应,叫地不灵,逃跑至妻子墓前哭诉,唱至高潮动人处,悲天戗地,死去活来,声声凄惨幽怨,那一刻,台下的戏迷屏住呼吸,大气不出,只听见观众唏嘘哭声一片,分不清是主角哭话是观众哭,整个戏看下来,没有了力气,就差躺在地上不起来,一时半会也从戏里出不来。看一本好戏,一个好演员,真正是穿透骨子里的享受。
又回到小时候,看一场大戏要一毛钱,一贫如洗的我们哪里有钱呀,只能裹夹在大人的屁股后面混进去,有时候,遇见同一个村子里的大人们把门收票,也就硬着头皮进去了,他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有时候,遇到把门严的,不认识的,只好三五成群的约在一起,从戏院子的高墙外面,偷偷的一个踩着一个的肩膀上去,一个又拉着一个的手上去,然后纵身一跃,就到了戏院子里了,等待他们发现,我们早已经挤进人山人海的人群里了,自然是一场免费的过瘾的大戏。小时候是淘气的,但为了看到自己喜欢的大戏,我们也够拼的。日子很苦,但是,我们不能被苦压住,我们要创造一些快乐,制造一些快乐,生活才将更加有些意义。就像我们村子里也是一样,那时,农活虽然很忙,日子很苦,但是到了每年收成结束,大雪封山,或者是一些重要节日,春节前后,端午节,三月三等,都要搭起台子,唱起大戏,要么邀请外面有头有脸的剧团来演出,要么自己张罗吆喝,凑在一起,自导自演,没几天几个折子戏或者一两个本戏就活灵活现的编排出来了,当然也主要是一些秦腔传统戏。影响最深,唱的最多的就是《火焰驹》、《铡没案》、《抱火柱》、《三滴血》、《烙碗记》《赵氏孤儿》、《下河东》、《杨家将》等等。这些戏演员少,剧情简练,编排相对容易,有的大戏,剧情复杂,人物众多,光跑龙套的就得十好几人,别说剧情主要人物了,一般的剧团都演不了。有时候,为了演一本戏,村子里男女老少都上阵了,有时候一本戏男女主角都是非亲即故,有时候还是一家人颠来倒去的换着角色演,由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剧情扮演和现实生活的人物关系长长会出现一些颠倒,往往会若出一些乌龙,传为茶余饭后的一些笑话。比如我们家,在村子里也是大姓人家,人口比较多,父辈们就十好几个,后辈们自不必说,家家户户都有子女五、六、七个,真是人丁兴旺。为了演好一台戏,都会动员上所有的力量,为了达到演出娱乐的效果,还要请那些有一定声望或威望的年长者出山,支撑戏里戏外的一些方方面面的角色。我们家也是一个演戏大户,我的父亲、五叔、姑姑、几个哥哥妹妹们都一度走上舞台,必要时一家人也在一台戏里扮演错综复杂的人物。父亲扮演旦角,扮相清秀,唱腔温婉,深得大家喜欢。五叔扮演包拯,扮演唱腔出神入化没有人比得上。三叔的行当是司鼓,离开他一台戏就没法进行。哥哥、妹妹们也一个个有自己的特长,为人们津津乐道而赞叹不绝。看戏不仅看的是故事,看的是精神,看的是热闹,看的是感觉,看的是气氛,看的是感觉,总有一些东西和自己的心灵产生共鸣、碰撞。好多戏汲取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力量,伟大的斗争精神,团结精神,忠义精神,孝道精神等等。特别感动我的几本戏如《赵氏孤儿》,讲的是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的陷害,全家三百余口被杀。为斩草除根,屠岸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捕赵氏孤儿赵武。赵家门客程婴与老臣孙杵臼定记,救出赵武。为救护赵武,先后有晋公主、韩阙、公孙杵臼献出生命。二十年后,赵武由程婴抚养长大,尽知冤情,禀明国君,亲自拿住屠岸贾并处以极刑,终于为全家报仇的故事。这本戏里程婴为救赵武舍弃自己的孩子,其忠义之举,感天动地,世代相传,让人永远记住了这本戏,是一部很有思想的大戏。还有《杨家将》表现了一门忠烈,杨家父子为北宋抵抗辽兵的侵入,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几乎家中的男丁都牺牲了大义。这本戏里,杨老令公,佘老太君的大义之举,山河为之动容,故事情节令人感动涕零。如此感人的戏本,还有很多很多,描写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故事的艺术感受,每看一次,都会感动一次,受教育一次。深爱的秦腔,深爱的大戏,让我们的童年变得充实,变得积极,幼小的心灵里也种下了正义,爱国以及嫉恶如仇的思想根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也接触到了几个秦腔戏的剧本,那时,虽然还小,但是,对那些剧本却爱不释手,一看就入迷,基本能让人清晰的了解戏剧情结,人物思想,尤其那些描写剧本人物故事的唱词念白,有的上下千年,说古论今,有的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有的画龙点睛,朗朗上口,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真是被剧作家的文学艺术折服的五体投地。一段时间,我的心里曾自以为是的想打算写一本感人至深,流传久远的剧本。可惜,水平不济,只能作为一个梦想而已。
爱戏,看戏,琢磨戏,戏也以生动的一面回馈了我,让我的童年充满了文化记忆,让我的生活充满了一些诗情画意,让我的人生也俞发的积极而又能量。我爱戏,爱戏里的故事,爱戏里的人物,也爱戏里的至高无上的精神。不管是戏里戏外,都要将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阳光。 大家都在看 [1]
作者简介
张志骞,甘肃会宁太平镇人,河北省甘肃商会监事长,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德中心支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