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看戲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看戲》中國當代作家張志騫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看戲

童年時代,地處黃土高原的會寧老家,物質資源和文化資源極度匱乏,物質上清貧的連一張看的紙兒都沒有,文化上單薄的連一本正正規規全新的書都難以看到,日子在蒼白的太陽和月亮底下勉強度日,祖祖輩輩好像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日子。好在即使清貧如洗的光景里,鄉親們、父輩們也不忘精神文化的陶冶,從小喜歡文化的我,除了貪婪的看完了村子裡所有能借到的各種書籍包括小人書,補充着飢餓帶來的心慌,還多出一個無比高尚的愛好——看戲。那時的鄉親們,除了日出日作,起早貪黑的打理生活,還要擠出一定時間創造快樂,豐富文化,最為典型的形勢之一就是唱戲,唱秦腔。秦腔是西北人的文化靈魂,也是我的父輩們的至親至愛,就是說沒有啥都可以,但是,不能沒有秦腔。季節更替,稼嗇間隙,茶餘飯後,秦腔總是被豐富多彩地搬到生活中間。三三五五,自娛自樂的自樂班也好,還是盛裝打扮走上正規戲台也好,秦腔都會以瞬間走心入腦,融化人們的心靈,讓勞動疲倦得一塌糊塗的鄉里鄉親,頃刻間就會像打了雞血一樣精神抖擻。那時,幼年的我,從小被秦腔洗腦,死心塌地的喜歡並愛上了秦腔。從此,也千方百計的尋找各種機會,看戲,看秦腔,毫不客氣的說,我對看戲,已經走火入魔了。

從村子裡的土裡土氣的社火看起,到有模有樣的「黑劇團」,到中規中矩的縣劇團,到後來進城工作,有幸接觸到的省劇團,再到陝西戲曲研究院,陝西易俗社。從業餘到專業,從專業到藝術家,從折子戲到本戲,從懵懵懂懂到聽出門道,從一知半解到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再到後來,入戲如情,研究劇情,研究劇本。看秦腔就像建造一個金字塔,越到後來,越到高處,越到厚處,便是柳暗花明,便是繁花似錦,便是豁然開朗,便是無上境界,無不蕩滌靈魂,閱盡愉悅。小時候,為着看一場好戲,為着追一個好劇團,為着捧一個好演員,經常半夜三更,披星戴月,有時候,要跟在大人屁股後面,走上幾十里山路,腳都起泡了,磨破了,腿都走腫了,那也樂此不疲,天上下刀子,地上扎鋼釘,只要有戲的地方,就不能拉下我。至今清晰的記得看戲的一些情景或鬧劇。那一年鎮上演戲,海報老早貼出來了,會寧縣秦劇團要連續演出10天大戲,聽了這個消息,真是比娶媳婦還高興,要知道,要看到這樣長時間的有名氣的正規劇團的大戲是非常不容易的。別說他們的戲演的出彩,演員漂亮,關鍵是還有人為之點讚的名演員,比如說唱包拯的牛進山,體型高大,扮相威嚴,嗓門老高,對着高音喇叭,喊一聲王朝、馬漢,獅吼虎叫一般聲音喊出,台上台下,少婦壯漢,齊刷刷的應了一聲「嗨」,只見黑壓壓的戲迷一陣騷動,所有的人都被這一聲喊震的精神倍增,隨即調整姿勢,瞪大眼睛,目不轉睛的盯着為民請命的包大人出場,在一片急促密集節奏的鑼鼓聲中,只見那包大人頭帶黑來,聲穿黑,渾身上下一頂墨,穩穩的八字步邁到戲台中間,一個瞪眼模須的姿勢一亮相,開始了《鍘美案》里最精彩的唱段,這時節,看的人只是一個激動的發抖,所有的細胞都被震耳欲聾的唱腔激活了。後來,那公社裡的廣播員,為了讓人們不斷的欣賞到老戲骨的唱段,專門錄下原版原聲,每與夜深人靜,一家人齊刷刷睡在大炕上準備入睡時,廣播員便將那《鍘美案》反覆播放,人們一個個聽得入神入魂,也免不了跟着那唱段吼上幾聲。深夜,在秦腔的揉捏搓打下,大人孩子們幸福的閉上了眼睛,安然進入夢鄉。當時,會寧縣秦劇團的團長叫田宗義,是我們鄰鄉的人,據說還和我們有點沾親帶故。他的扮相和人物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深得人們的喜愛。記憶中的《巧縣官》便是其表演的精品之作。那一板一式,擺沙帽,刷繡袍,唱苦音,唱二留,或細活粗,或緊或慢,或高或低,或觸景生情,或餘音繞樑,坐打念唱,都有一些驚人之舉,驗證了那句台上一秒鐘,台下一年功的老話。星轉斗移,歲月即逝,不知不覺間,我也長大成了小伙子,從一個單純害羞的小頑童,漸行漸遠到了自己的詩和遠方。遠近求學,職務遷升,走到哪裡,只要有戲,有秦腔,我必定要擠干時間,去看上一場。那一年,在苦甲天下的定西文化界工作時,單位旁邊就有一個影劇院,一年四季演電影演戲,一次正趕上陝西戲曲研究院演出全本戲《周仁回府》,主角周仁的扮演者是秦腔名家李愛琴,等於是女扮男裝。她在戲裡的表演緊緊圍繞人物性格刻畫,有張有弛,綿里藏針,其唱腔洪亮飽滿,飽含感情,特別是《哭墓》一場戲,面對死去的妻子,周到細膩,大氣滂沱的的動作和張力表演,委婉幽怨的唱腔,令人嘆為觀止。其時,周仁被哥哥冤枉所打,倍感委屈冤枉的周仁,叫天不應,叫地不靈,逃跑至妻子墓前哭訴,唱至高潮動人處,悲天戧地,死去活來,聲聲悽慘幽怨,那一刻,台下的戲迷屏住呼吸,大氣不出,只聽見觀眾唏噓哭聲一片,分不清是主角哭話是觀眾哭,整個戲看下來,沒有了力氣,就差躺在地上不起來,一時半會也從戲裡出不來。看一本好戲,一個好演員,真正是穿透骨子裡的享受。

又回到小時候,看一場大戲要一毛錢,一貧如洗的我們哪裡有錢呀,只能裹夾在大人的屁股後面混進去,有時候,遇見同一個村子裡的大人們把門收票,也就硬着頭皮進去了,他們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了。有時候,遇到把門嚴的,不認識的,只好三五成群的約在一起,從戲院子的高牆外面,偷偷的一個踩着一個的肩膀上去,一個又拉着一個的手上去,然後縱身一躍,就到了戲院子裡了,等待他們發現,我們早已經擠進人山人海的人群里了,自然是一場免費的過癮的大戲。小時候是淘氣的,但為了看到自己喜歡的大戲,我們也夠拼的。日子很苦,但是,我們不能被苦壓住,我們要創造一些快樂,製造一些快樂,生活才將更加有些意義。就像我們村子裡也是一樣,那時,農活雖然很忙,日子很苦,但是到了每年收成結束,大雪封山,或者是一些重要節日,春節前後,端午節,三月三等,都要搭起台子,唱起大戲,要麼邀請外面有頭有臉的劇團來演出,要麼自己張羅吆喝,湊在一起,自導自演,沒幾天幾個折子戲或者一兩個本戲就活靈活現的編排出來了,當然也主要是一些秦腔傳統戲。影響最深,唱的最多的就是《火焰駒》、《鍘沒案》、《抱火柱》、《三滴血》、《烙碗記》《趙氏孤兒》、《下河東》、《楊家將》等等。這些戲演員少,劇情簡練,編排相對容易,有的大戲,劇情複雜,人物眾多,光跑龍套的就得十好幾人,別說劇情主要人物了,一般的劇團都演不了。有時候,為了演一本戲,村子裡男女老少都上陣了,有時候一本戲男女主角都是非親即故,有時候還是一家人顛來倒去的換着角色演,由於錯綜複雜人物關係,劇情扮演和現實生活的人物關係長長會出現一些顛倒,往往會若出一些烏龍,傳為茶餘飯後的一些笑話。比如我們家,在村子裡也是大姓人家,人口比較多,父輩們就十好幾個,後輩們自不必說,家家戶戶都有子女五、六、七個,真是人丁興旺。為了演好一台戲,都會動員上所有的力量,為了達到演出娛樂的效果,還要請那些有一定聲望或威望的年長者出山,支撐戲裡戲外的一些方方面面的角色。我們家也是一個演戲大戶,我的父親、五叔、姑姑、幾個哥哥妹妹們都一度走上舞台,必要時一家人也在一台戲裡扮演錯綜複雜的人物。父親扮演旦角,扮相清秀,唱腔溫婉,深得大家喜歡。五叔扮演包拯,扮演唱腔出神入化沒有人比得上。三叔的行當是司鼓,離開他一台戲就沒法進行。哥哥、妹妹們也一個個有自己的特長,為人們津津樂道而讚嘆不絕。看戲不僅看的是故事,看的是精神,看的是熱鬧,看的是感覺,看的是氣氛,看的是感覺,總有一些東西和自己的心靈產生共鳴、碰撞。好多戲汲取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力量,偉大的鬥爭精神,團結精神,忠義精神,孝道精神等等。特別感動我的幾本戲如《趙氏孤兒》,講的是春秋時晉國上卿趙盾遭到大將軍屠岸賈的陷害,全家三百餘口被殺。為斬草除根,屠岸賈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搜捕趙氏孤兒趙武。趙家門客程嬰與老臣孫杵臼定記,救出趙武。為救護趙武,先後有晉公主、韓闕、公孫杵臼獻出生命。二十年後,趙武由程嬰撫養長大,盡知冤情,稟明國君,親自拿住屠岸賈並處以極刑,終於為全家報仇的故事。這本戲裡程嬰為救趙武捨棄自己的孩子,其忠義之舉,感天動地,世代相傳,讓人永遠記住了這本戲,是一部很有思想的大戲。還有《楊家將》表現了一門忠烈,楊家父子為北宋抵抗遼兵的侵入,付出了巨大的貢獻,幾乎家中的男丁都犧牲了大義。這本戲裡,楊老令公,佘老太君的大義之舉,山河為之動容,故事情節令人感動涕零。如此感人的戲本,還有很多很多,描寫了不同時代,不同人物,不同故事的藝術感受,每看一次,都會感動一次,受教育一次。深愛的秦腔,深愛的大戲,讓我們的童年變得充實,變得積極,幼小的心靈里也種下了正義,愛國以及嫉惡如仇的思想根基。一個偶然機會,我也接觸到了幾個秦腔戲的劇本,那時,雖然還小,但是,對那些劇本卻愛不釋手,一看就入迷,基本能讓人清晰的了解戲劇情結,人物思想,尤其那些描寫劇本人物故事的唱詞念白,有的上下千年,說古論今,有的詼諧幽默,妙趣橫生,有的畫龍點睛,朗朗上口,有着很高的藝術價值。真是被劇作家的文學藝術折服的五體投地。一段時間,我的心裡曾自以為是的想打算寫一本感人至深,流傳久遠的劇本。可惜,水平不濟,只能作為一個夢想而已。

愛戲,看戲,琢磨戲,戲也以生動的一面回饋了我,讓我的童年充滿了文化記憶,讓我的生活充滿了一些詩情畫意,讓我的人生也俞發的積極而又能量。我愛戲,愛戲裡的故事,愛戲裡的人物,也愛戲裡的至高無上的精神。不管是戲裡戲外,都要將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更有陽光。 大家都在看 [1]

作者簡介

張志騫,甘肅會寧太平鎮人,河北省甘肅商會監事長,永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承德中心支公司總經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