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相识是缘 (庞宇真)

相识是缘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相识是缘》中国当代作家庞宇真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相识是缘

这样的缘与福会落到我的身上。

那天,手机的页面上跳出了很多信息。打开群聊,看到了王友明老师的发言,看到了刘莉老师代转的李东辉老师的评论。高手过招的畅快,绝佳妙文的酣畅,让我眼前一亮。我的思绪,即刻回溯到六月的一天。

微信朋友圈里,阅读到一篇描写童年岁月的文章,我搁笔多年的手开始发痒,一颗心蠢蠢欲动起来。于是,我记下了当时的《东方散文》平台的邮箱,放在了电脑桌上的醒目位置。

6月19日,酝酿了好几天的文章,《风雨同舟 似水流年》终于诞生了。我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发送到《东方散文》平台邮箱里。我知道,邮箱里的稿件每天都会爆满,编辑老师怎么能看得过来呢?加上我一不是名人,二不是作家,就是一个无名小辈,编辑老师会看我的文章吗?会审核通过吗?会给我回复吗?一连串的问号,浮现在脑际。

正赶上学生迎接期末考试,我急于引领着徒儿们夯实基础知识,投稿的事儿,便没有太放在心上。

闲暇之时,想起这个事儿,我如同往日安慰学生一样安慰着自己:重在过程,不看重于结果;我努力了,我付出了,结果如何不那么重要了。

嘴里这样自我安慰着,心里却是充满了期待。就像是给暗恋多年的心上人,寄出了灼热的情书,焦虑、不安地等待着回音。

时隔四天,我惊喜地发现,刘莉老师回复信息了。她不但告诉我说,稿件拟采用,让我再修改,而且让我添加她的微信,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同事们了解情况后,都替我高兴,闹着叫发红包。

我赶紧欣喜地将刘莉老师加为好友。交流过程中,我知道了刘莉老师做平台的理念:尊重名家,不薄新人;选稿的原则:公平、公正、公开。我的内心满满都是感动、感激,真诚地为刘莉老师的办刊理念和选稿原则点赞。

6月29日,我的文章,和李彩云老师的《悟道楼观台》、钟红英老师的《台湾印象》、梅洁老师的《飘在生命里的杏香》,一同呈现在《东方散文》平台上。

正是认识了刘莉老师,才重新开启了我的笔耕之门,迎来了笔耕路上的一缕炫目的阳光,温暖,明亮。在群里,我也收获了众多的友情。

王小燕老师评论说:“文字简约质朴,却情真意切地写出了父母风雨同舟,似水流年。我也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屈保民老师评论说:“感人、自强、坚韧......也让我们想起了那个美好的岁月,伤心的年代。”

更难得的是,王友明老师给我写了一长段的话语,不但给了“文章很真实,没有虚假的痕迹,讲故事也是娓娓道来,波澜不惊”的鼓励,而且也给了特别中肯的“除了题目可以再改动的吸引眼球外,叙述之中,如果情感再浓郁些,多几处动情点,效果会更好”的建议。王老师还谦虚地说:“一点个见,仅供参考”。看到这样能够加速我成长的建议,我欣喜若狂,也为能遇到王老师这样的文友欣喜不已。

我想加王老师为好友,心里却有点忐忑。犹豫再三,我还是壮着胆子给王老师发出邀请信息,即刻得到通过。王老师对待新人,对待后辈,谦逊有礼的举动,令我感动至深。

交流一番之后,我也看了王老师的几篇文章,便有些胆怯了。心想,我是无名小卒,是无边森林里的一棵再平凡不过的小草,而王老师则是一位资深散文作家,是郁郁葱葱的丛林中,一棵茂密的大树。二者恰逢在同一片林海中,岂能缩短这种距离?

王老师是河北临西人,我是河北巨鹿人,同属于邢台市管辖,是地道的老乡。这种距离感,在我与王老师的聊天中,在乡土亲的情感中,缩短了、消失了。

王老师的《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让我看到了军中男儿铿锵的步伐;《聆听花瓣撕碎的声音》,让我听见了远离家乡的游子不舍的故土情;《又是一年麦收时》,让我眼前重现了童年生活......

了解的越多,越增加了我对王老师的敬畏。每天平台推出的新作品,我一篇不落,细细研读。但是,我只是看,不敢给谁的作品留言,怕水平低,玷污了写作者的文字。常年教小学,语言儿童化严重,张口发现,自己表达能力只有小学生的水平。

对此,我表达了我的忧虑,王老师亲切地对我说:“这个平台上,高手如云,可以学习很多东西,经常看看大家的发言,有好处。”

和王老师的交流,使我想起了两年前教过的一篇课文《小苗和大树》:小学生张苗,去采访、请教季羡林老先生。季老平易近人,教会了苗苗(作者小名,课文中的名字)作文、做人的很多知识。我想,我或许也有了同样的幸运吧?

前些天,有位朋友给自己的女儿捉回一只蝉蛹,晚上用手机拍摄了蝉蜕的全过程,并发到了朋友圈。看着那清晰美妙的画面,我有感而发,奋笔疾书。文章由两大块组成,第一部分是看图所获,详写了蝉蜕过程;第二部分,是童年生活中捉蝉、吃蝉的经历。自我感觉下笔流畅,就是在两部分的连接处遇到了瓶颈。题目无法统领全文,结尾处也不能引人深思。我思来想去,总是不得要领。

随即,我把这个问题告诉了王老师。时间不长,就收到了王老师的回复,让我把文章发过去,他给看看,再提供看法。

十二点钟,我把文章发过去,一点半左右,王老师就发过来意见。告诉我,题目怎么改动,内容怎么充实,为了说明改动的理由,还把百度的截图发过来。这种对待学问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第二天,文章修改之后,我又发给了王老师,他发来信息说,家里停电,让我别着急,来了电就立即修改润色。中午时分,终于有电了,王老师连午觉都没有睡,为我的这篇文章辛苦修改润色。

原想,资深的散文作家是不会理睬我这个小人物的。不曾想,王老师不但理睬,还悉心教导我。内心的感激,用任何语句都无法言表,除了感动,还有心疼,就像刘莉老师所说,“别累着我大哥了”。

晚上八点多,文章发回来。我看着看着,眼睛便湿润了。题目统领全文明显,所有的语句都更加流畅了,内容之间衔接得自然紧密,结尾处的留白,引人深思。王老师的文字功底深厚,对全文整体的把控能力强,我发自内心地钦佩。

更没有想到的是,我的文章《蝉趣》,同王老师的《与小木床厮守的日子》,同期推出。这难道不是一种缘分吗?

仅仅一两天的时间,我的《蝉趣》就获得了600多点击量。连父亲的老师——教育学院的教授,也给予了不低的评价。

读了王老师的文章,我写了一段话:“我有幸遇到了您,从您的身上,我学习到了太多的东西:为人的敦厚善良,做事的认真专注,助人的无私无求......您对亲人的念想、感激,从一张朴素至极的木床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一如您的风格、人品,朴素,真实,完美。”

至此,我对“相识是缘,相知是福”,有了真切的感受,深刻的领悟。我也敢于拉开了心扉的窗帘,主动参与了群内的讨论,积极为文友老师的文章留言。

我感到,拉开心扉的窗帘,迎进来的,不仅仅是众多老师阳光般的赏识与提携,还有难得的缘分和幸福。[1]

作者简介

庞宇真,河北邢台市小学语文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