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盛家伦(1911年3月18日——1957年5月10日),作曲家广东中山人。生于汉口。早年就读于汉口文华大学。1932年至上海,参加左翼歌咏活动。1937年为著名电影《夜半歌声》配唱主题曲。1938年任中国电影制片厂作曲,为电影《保卫我们的土地》《塞上风云》谱写主题歌。

曾经与光未然合作《抗日游击队歌》[1],后为舞台剧《为自由和平而战》《民族万岁》《小人物狂想曲》《吃耳光的人》《戏剧春秋》《复活》等作曲。“二流堂”重要成员。[2]

盛家伦曾經指導新鳳霞唱腔,〔新鳳霞曾經是中國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評劇新派創始人,被譽為評劇皇后,她還是齊白石先生的親傳弟子和義女,創作了幾千幅花鳥畫作品〕,在新鳳霞的手稿曾經提到: 盛家伦对我说过:我们中国的民族发声、唱法,有自己的语言特色,但还要吸收西洋的方法和经验,要唱准音阶,找到正确的共鸣。西洋发声方法合乎科学,咱们应当接受和利用他们的经验和方法,把它运用到中国的民间唱法中来。这样能使我们的声带延长寿命,永远保持声带的光滑。正确的共鸣口形、上下贯通,发挥头腔音,无论唱什么,这点都是重要的。根据人物性格和身份,在行腔演唱中要注意喉音、鼻音、呼吸,怎样运用丹田小腹的控制,使气流自然、送音有力。行腔音准,节奏鲜明,归音咬字就优美动听。 练习发声时,盛家伦告诉我要注意共鸣和咬字的方法。他主张我依据中国语言和地方音韵解决发声咬字的问题。声音表情要服从于人物的感情,但同时还必须有演员本人的特点。 我学习许多剧种,以及各种曲艺的唱法,甚至于西洋发声方法,我也有意地去学去练,这对我的演唱很有好处。但是在练西洋发声唱法时,仍要注意以我们的唱法为主,西洋方法为辅,叫它起辅助的作用。 盛家伦给我讲解了西洋发声的科学性。他希望我能多懂得一点理论,但又不要死背理论,被理论束缚住。


建国后人材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届理事。曾经担任戏剧艺术片《荒山泪》的音乐顾问。1957年因病早逝。凭借一首《夜半歌声》,盛家伦震撼了几代人,后来多位歌唱名家都曾翻唱此曲,但其韵味一直无人能及,只能徒生“此曲不能复制”的感概。盛家伦短暂的一生,你可以说他是歌唱家,说他是思想家,说他是音乐家,说他是藏书家,说他是读书家,说他是美食家……但从骨子里来讲,盛家伦更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自由主义者。一心向往做个“自由人”。于是,他不贪钱、不做官、不结婚。


目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