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盘陀镇地处福建省漳浦县西南部,324国道贯穿全镜。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3.6公里,是漳浦县的南大门。盘陀镇共有11个行政村(官陂村、蒲野村、上洞村、盘陀村、割埔村、和美村、东林村、产山村、仓里村、西厝村和通坑村)和一个居委会,主要种植茶叶、荔枝、龙眼、蜜柚、桃、李、香蕉、菠萝等。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10634 公顷,常住人口29174人 。[1]

中文名: 盘陀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福建省漳浦县

地理位置: 漳浦县西南部

面 积: 10634 公顷

下辖地区: 上洞、盘陀、割埔等

气候条件: 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29174人(2017年)

车牌代码: 闽E

目录

历史沿革

盘陀自汉朝闽越在此建立蒲葵关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唐朝漳州府的发源地。梁山九十九峰绵亘险峻,屏障天成,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代,盘陀为常乐乡塘田里,明代为第八都,正统六年(1441年)设盘陀巡检司。清代沿袭八都地域名称,实行保甲制度,顺治年间设霞洞、蔡陂、象洞、产山、东林、汤坑、新庙、枫林、西山等保,康熙六年(1667年)盘陀巡检司移驻云霄。康熙三十九年重新编定保甲,盘陀一带编为官洋、产山、东林、西山、新庙、枫林、汤坑、清安、象洞等保。乾隆元年(1736年),巡检司再驻盘陀。民国初年盘陀属西区,民国17年为第七自治区,民国23年属第五区(区署设石榴坂)所辖,民国29年设立盘陀乡,辖赤桧、蒲野、厦墟、大埔、东林、杂社、心一、岭里、走马、无象、蓝凤12保。民国33年,盘陀乡合并于绥安镇,原盘陀乡12保合并为长林、蒲凤、无象、杂岭4保。

行政区划

全镇共有11个行政村(官陂村、蒲野村、上洞村、盘陀村、割埔村、和美村、东林村、产山村、仓里村、西厝村和通坑村)和一个居委会。

地理环境

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3.6公里,是漳浦县的南大门。全镇坐落于梁山脚下,自北而西南三面绕梁山山脉:北与石榴镇交界的洞仔尖(海拔655米),西与云霄交界的笔架山(海拔888.9米)、六齿山(海拔562米)、雀目山(海拔627米),南与沙西镇的石尖(海拔688.5米)、狮仔石尖(海拔627米),南与沙西镇的四粒石山(海拔713米),与杜浔镇交界的分水山(海拔654米)。

经济发展

盘陀镇是漳州市重点(卫星)城镇之一,是中国茶文化镇,已经连续三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是省级科技示范乡镇、卫生乡镇,是漳州绿化先进单位和园林式乡镇。盘陀镇内有盘陀工业区、仓里茶叶加工综合市场、浮山内战私经济区,区内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全镇现有工业企业22家,上规模企业3家,外资企业5家,初步形成制茶、食品、织带、服装、石雕、铸造、造纸、食用菌、水果、花卉等主要支柱产业。1993年天福集团总裁李瑞和先生看中盘陀这块宝地,着手发展茶文化事业。让中国茶文化在盘陀扎根开花。盘陀镇政府、群众主动接受天福集团茶产业发展的辐射,抢抓机遇,紧跟着发展种植茶叶,并把它当作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来抓。2001年盘陀镇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授予“中国茶文化镇”称号。从此,盘陀镇茶产业日渐红火,发展步伐越来越大。全镇已种种植高优茗茶8000亩、茉莉花1500亩。主栽品种有铁观音、丹桂、台湾金萱、翠玉;全镇加工厂35家,申请茶叶商标3个(梁岳仁尊、金刚山)。2005年12月,“天福茗茶”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全镇形成“种、产、销”的特色业链。2005年,全镇规模工业产值1.24亿元,农字号企业产值3675.5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2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农路建设位居全县第1名,农业农村工作综合考评第2名,工业、项目考评分别为第4名。

自然资源

盘陀地名因盘陀岭得名,盘陀岭是古代闽交通要道,以险峻著称,而盘陀镇的中部、东部是一片平原。三面高山的流水汇成二十多条小溪,总的洪汇集于盘陀中部,形成盘陀溪。这里四季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峰峦绵延,云雾缭绕,特别适宜茶树生长。

视频

老乡漳浦县盘陀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