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盤點北京的傳統小吃

北京胡同傳統小吃

來自網絡的圖片

盤點北京的傳統小吃《胡同》已經播出,這部劇非常地道的老北京味,剛開始劇情中,田棗帶着孩子們去吃東西,鏡頭拍攝到了不少小吃,而田棗選擇了「爆肚」,還吐槽肚很老,那麼北京有哪些著名小吃呢?[1]

北京被《福布斯》列為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北京的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清代《都門竹枝詞》云:「三大錢兒賣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炸糕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些小吃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就會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稱之為「碰頭食」。


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豆面酥糖、酸梅湯、茶湯、小窩頭、茯苓餅、果脯蜜餞、冰糖葫蘆、艾窩窩、豌豆黃、驢打滾、灌腸、爆肚、炒肝等。

1.豆汁兒

豆汁兒是老北京獨具特色的傳統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300年的歷史。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的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豆汁兒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遼宋時期就已在北京地區盛行,而豆汁成為宮廷飲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情。

豆汁兒本來是北京普通百姓的最愛。乾隆十八年(1754年),有人上殿奏本稱:「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着蘊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於是,源於民間的豆汁成了宮廷的御膳,乾隆皇帝命人把豆汁兒引入宮廷,並召集群臣共同品嘗這民間飲品,結果眾大臣喝完齊聲叫好。就這樣,豆汁兒同樣成為宮廷飲品。

2.豆面酥糖

細甜香膩,不糊嘴,不粘手,富有豆粉的芳香和玫瑰花香味。採用顆粒飽滿的黃豆,經炒熟以後磨粉,和白糖、麵粉配成豆面胥,與飴糖坯製成酥糖,其工藝和黑芝麻酥糖相同,豆面酥糖具有大豆的芳香,由於物美價廉,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3.酸梅湯

酸梅湯古來即為上好的夏日飲品。古籍中所載「土貢梅煎」,就是一種最古老的酸梅湯。南宋《武林舊事》中所說的「鹵梅水」,也是類似酸梅湯的一種清涼飲料。清代經御膳房改進成為宮廷御用飲品,所謂「士貢梅煎」即是。因其除熱送涼、安心痛、祛痰止咳、辟疫、生津止渴的功效,被譽為「清宮異寶御製烏梅湯」。後來傳入民間,於是大街小巷,乾鮮果鋪的門口,隨處可見賣酸梅湯的攤販。攤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間熬得),掛一幅寫着「冰鎮熱水酸梅湯」的牌子。攤主手持一對小青銅碗,不時敲擊發出錚錚之聲。路人大有望梅已自解渴,聞聲已自清涼之感。一碗下肚,暑氣全消。那時的酸梅湯經營者不光沿街叫賣和擺攤出售,以酸梅湯為主的店鋪也不少。如天橋「邱家」,西單牌樓「路遇齋」,東安門丁街「遇緣齋」等等。

4.茶湯

北京傳統小吃,相傳茶湯源於明代,因用熱水沖食,如沏茶一般,故名茶湯。茶湯主要有山東茶湯和北京茶湯,茶湯因用龍嘴大銅壺沖制,水燒開後,銅壺蓋旁的小汽笛「嗚嗚」響着,沖茶湯的師傅一手端碗,一手掀起銅壺,壺嘴向下傾斜,一股沸水直衝碗內,水滿茶湯熟。茶湯的主料是秫米麵(高粱米麵)、糜子面,調料有紅糖、白糖、青絲、紅絲、芝麻、核桃仁、什錦果脯、葡萄乾、京糕條、松子仁。用滾開水把秫米麵沖成稀糊狀,加上各種調料,即可食用。吃起來又香又甜又滑爽,極為可口。

5.小窩頭

是北京地區特色傳統名點之一。製作時將小米麵、敉子面、玉米面、栗子面混合,做成圓錐形,每個底部都有一個圓洞,小巧玲瓏,蒸熟後呈金黃色。傳說小窩頭是清代慈禧太后喜愛的一種宮廷食品。一般老百姓吃的,主要用玉面(有些摻進一些黃豆面)製作而成,個子也大。

6.茯苓餅

又名茯苓夾餅,是北京市出產的一種滋補性傳統名點。因皮薄如紙,且顏色雪白,很像中藥里的雲茯苓片,故稱為「茯苓餅」。是北京的一種滋補性傳統名點。

7.果脯蜜餞

按北京的習慣,把含水分低而不帶汁的製品稱為果脯,如蘋果脯、梨脯、杏脯、海棠脯等,果脯是把原料經過處理,糖煮,然後乾燥而成,產品色澤鮮亮,表面較乾燥而稍有黏性,含水量在20%以下;而把經蜜或糖煮不經乾燥的製品稱為蜜餞,產品表面濕潤柔軟,含水量在30%以上,一般浸漬在糖汁中,如蜜餞山楂、蜜餞海棠等,因其不易包裝、儲存,已較少見。

8.冰糖葫蘆

又叫糖葫蘆,在天津又稱糖墩兒,在安徽鳳陽叫作糖球。冰糖葫蘆是中國傳統小吃,起源於南宋,它是將野果用竹籤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還很冰。在宋朝年間便開始了古式的做法,《燕京歲時記》記載:冰糖葫蘆,乃用竹籤,貫以山里紅、海棠果、葡萄、麻山藥、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涼。茶樓、戲院、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現已成為中國傳統小吃。冰糖葫蘆具有開胃、養顏、增智、消除疲勞、清熱等作用。

9.艾窩窩

一種歷史悠久的北京風味小吃,頗受大眾喜愛。製作時的主要食材包括,糯米粉(江米)和麵粉製成的外皮。其內包的餡料富有變化,有核桃仁、芝麻、瓜子仁、山藥泥等營養豐富的天然食材,質地粘軟,口味香甜,色澤雪白,常以紅色山楂糕點綴,美觀、喜慶。因其皮外糝薄粉,上作一凹,故名艾窩窩。

10.豌豆黃

也稱為豌豆黃兒,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春季的一種應時佳品。製作時通常將豌豆磨碎、去皮、洗淨、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成品後,外觀呈淺黃色,細膩、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

11.驢打滾

是中國東北地區、老北京和天津衛傳統小吃之一,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12.灌腸

是北京地區特色傳統名吃之一。是北京人喜愛的一種大眾街頭小吃。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故都食物百詠》中提到煎灌腸說:「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咸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門大嚼亦堪憐。」老北京街頭常有挑擔小販經營此食品。有記載:「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鐺筷碟一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

13.爆肚

是天津和北京風味小吃中著名的傳統小吃。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記載。北京天橋有「爆肚石」,門框胡同有「爆肚楊」,還有「爆肚馮」、「爆肚滿」等最為出名。有羊爆肚和牛爆肚,牛爆肚分牛百葉和牛肚仁,羊爆肚分9種,羊散丹、羊肚領、陽面肚板、陰面肚板、蘑菇、蘑菇尖兒、食信兒、葫蘆、大草牙。爆肚王一般只做5種大眾易於接受的品種:牛百葉、牛肚仁、羊散丹、羊肚領、羊肚板(陽面肚板)。

14.炒肝

是北京市的特色傳統小吃之一,炒肝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色。炒肝兒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北京小吃,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2]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