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
歷史
遠在新石器時代,皖西就有人類活動。上古時,這裡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動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於六(音lù)。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故六安又稱"皋城"。
至西周,境內形成英、六、蓼、群舒諸方國。春秋、戰國時期屬楚。秦屬九江郡。公元前 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國,"六安"之名沿襲至今(2006年發掘的雙墩一號漢墓被評為當年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三國時由魏控制。兩晉時,分屬豫周的安豐郡,揚州的淮南郡、廬江郡。隋時,分屬淮南郡和廬江郡。唐時,分屬壽州和廬州,其間置舒城縣和盛唐縣。兩宋時,大致與唐相當。元末,始設六安州。明時,北屬壽州、南屬六安州。清初,屬江南行省右布政使司所轄的壽州和六安州。江南行省改為江蘇、安徽兩省後,屬安徽省鳳潁六泗道的六安州。中華民國初年,壽縣、霍邱屬安徽省淮泗道,其餘縣區屬安徽省安慶道。1931年,六安、霍山(含今金寨縣一部分)和英山、羅田、商城五縣成立工農民主政權,曾稱"五星縣"。1940年,改稱第二行政督察區。1947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 1949年1月,六安解放,4月,成立六安地區專員公署,隸屬皖北行署。1952年,皖北行署與皖南行署合併為安徽省。此後,廬江縣一度劃入六安專區,後劃歸巢湖專區;肥西縣曾兩度劃入六安專區,後劃歸合肥市。1978年,以六安縣城關及近郊組建縣級六安市。1992年12月,六安市與六安縣合併,稱六安市(縣級)。1999年9月,國務院批准六安撤地設市,原縣級六安市分設為金安區、裕安區。2000年3月,省轄六安市成立。
皖西歷史上是戰略要地。古詩讚曰:"屏障東南水陸通,六安不與別州同。山環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發生在這裡的不少重大歷史事件,對中國的歷史進程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戰國後期,楚考烈王遷都壽春,使壽春成為楚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公元383年10月,東晉迎戰前秦,在壽陽(今壽縣)淝水取得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勝利,改變了北強南弱的局面,開始了南北朝對峙。辛亥革命時期,壽州崛起的淮上軍,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一支勁旅,先後光復了六安、霍邱、潁上、阜陽等23個州縣,推動了江淮地區的革命發展,在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皖西也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早在1920年,以辛亥革命老戰士朱蘊山為代表的六安進步知識分子,就組織了"中國革命小組",從事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反帝反封建活動。1923年,壽縣小甸集成立中國共產黨特別支部,直屬黨中央領導,是安徽建立最早的黨組織。1929年,相繼爆發了立夏節起義和六霍起義,誕生了紅十一軍三十二、三十三師,創建了皖西革命根據地。皖西成為紅軍的搖籃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2年3月,徐向前在這裡指揮了歷時48個日日夜夜的蘇家埠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圍剿",取得了鄂豫皖蘇區空前的大勝利。抗戰初期,六安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度成為安徽省首府,國共兩黨的重要機構設駐於此。1938年2月,安徽省抗日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在六安成立,董必武曾在這裡指導和推動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成為中國革命戰爭中的重大轉折。
皖西是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1930 年3月,紅一軍成立,轄3 個師,其中2個師是皖西部隊,六安籍黃浦一期生許繼慎任軍長、徐向前任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統一了鄂豫皖邊區的軍事指揮。此後,在皖西地區先後組建了紅一軍新的第三師、中央獨立第一師、中央教導第二師、紅四軍第十一師、十二師、紅二十五軍三個師、紅二十七軍兩個師、紅二十八軍和大量的地方武裝,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做出了巨大貢獻。 1932 年徐向前指揮的蘇家埠戰役,是紅軍史上的空前大捷。在1955年至1964 年授銜的開國將軍中,全省130 位,皖西籍占 108 位。全國九個將軍縣,金寨、原六安縣名列第二、第六位。
地理區位
皖西地區依山襟淮,承東接西,區位優越。西與河南、湖北兩省接壤,東鄰合肥,北連阜陽、淮南,南靠安慶。貫淮淠而望江海,連鄂豫而銜中原,是大別山沿淮經濟區的中心地區。地處中國經濟最具發展活力的"長三角"腹地,也是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2]
經濟特產
六安是農業大市,物產豐富,素稱江淮糧倉、白鵝王國、茶藥寶庫、絲綢之府、水電之鄉。六安是國家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盛產110多種名特優稀農副產品,糧、油、麻、栗、茶、繭、肉、禽、水產等農副產品產量居安徽省前列,2013年糧食種植面積71.93萬公頃,產量444.1萬噸;油料種植面積7.98萬公頃,產量17.5萬噸;棉花種植面積1.19萬公頃,產量18453噸;蔬菜種植面積6.4萬公頃,蔬菜、水果在品種優化的基礎上平穩發展。肉類產量52.8萬噸,水產品29.5萬噸。基本形成了優質糧油、蔬菜、茶葉、生豬、家禽、水產品、繭絲綢、油茶、六安大麻、中藥材、草竹柳編等一批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2家,省級59家,市級266家。全市已通過申報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58個,綠色食品90個,有機食品31個。六安瓜片、霍山黃芽、皖西白鵝獲批國家證明商標,霍山石斛、六安瓜片、霍邱柳編、迎駕貢酒獲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擁有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省級著名商標農產品30個,26種農產品獲安徽省名牌農產品稱號。全市有農副產品出口實績的加工企業40多家,創匯超過2億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60%左右,出口企業涉及草竹柳編、羽絨、繭絲綢、果菜、水產、茶葉等行業。農業生態經濟建設開始起步,全市現已建成3個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2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並分別獲得了歐盟、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家環保總局的認證。綠宜牌珍珠菜及天香菜、歸然牌野生葛粉、鶴蓮牌蓮籽汁等獲得綠色食品認證。[3]
資源景點
皖西山川錦繡,人文薈萃,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並以其山水兼得、名勝眾多而躋身於安徽旅遊大市行列,成為全省六大旅遊區之一。全市共有A級旅遊景點(區) 17處,AAAAA級風景區天堂寨,AAAA級風景區多處(例如燕子河大峽谷、萬佛湖、八公山和楚文化博物館等)。
皖西的資源豐富而獨特。境內有木本、草本植物3800多種,各類水陸棲生脊椎動物500多種。盛產110多種名特優稀農副產品和1400餘種中藥材,糧、油、棉、麻、茶,繭、板栗、肉禽、羽絨、水產等產量多數居全省第一,小吊酒、六安瓜片、皖西白鵝、霍山石斛甲天下。
皖西地質構造上屬秦嶺造山帶東段,是地殼運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也是成礦條件較好的區域。礦產資源的特點是總量大,品種多。已發現礦藏40多種,探明儲量 30多種,石油、天然氣也有較好的找礦前景。開採利用的有金、銀、鉛、鋅、鉬、橄欖岩、明礬石、花崗岩、大理石、石英石、瓷石、膨潤土、鉀長石、石灰岩、磁鐵礦砂、各類建築砂石、礦泉水、溫泉水等20多種。 其中特大型富礦藏有金寨鉬礦、霍邱周集鐵礦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