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曆
皇曆,又稱老黃曆、皇曆、通勝等,是一種能同時顯示公曆、農曆和干支歷等多套曆法,並附加大量與趨吉避兇相關的規則和內容的曆書。黃曆主要內容包括:二十四節氣、吉凶宜忌、沖煞、合害、納音、干支、十二神、值日、胎神、星宿、月相、吉神凶煞、彭祖百忌、六曜、九星、流年、太歲、三元九運、玄空九星、星期、生肖、方位等等。[1]
皇曆 | |
---|---|
曆書是古時帝王遵循的一個行為規範準則,是由皇帝頒布的曆法,所以人們把曆書稱為"皇曆";辛亥革命以後推翻了帝制,才把"皇曆"改寫成"黃曆"。黃曆裡面不但包括了天文氣象、時令季節而且還包含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其內容指導中國勞動農民耕種時機,故又稱農民曆;黃曆民間又俗稱為"通書"。但在粵語地區,因通書的"書"字跟"輸"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勝。
目錄
簡要介紹
應用
在現代,黃曆的主要內容包括:公曆、農曆和干支歷三套曆法,與吉凶宜忌、沖煞、吉神凶煞、合害、納音、干支、二十四節氣、十二神、值日、胎神、彭祖百忌、六曜、九星、流年、太歲、三元九運、玄空九星、財神喜神貴神、星期、生肖、方位等等。即古代中國人民把每一天的喜忌都記在日曆上,作行動指南。
淺考
中國傳統的曆法,基礎則是天干地支的排列組合與循環,循環意味着周而復始,同時也意味着再現。正是這種"再現",讓擇日避忌有了意義。古人制定曆法,確定吉凶之日的根本依據,就是日月星辰。這其中星辰是確定日子的最關鍵的因素,而公曆則基本上不去考慮這些,也就無有宜忌之說。
《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時代人們定天之象,法地之儀,定干支(歲)。太歲運行的十二年周期,稱之為"十二次"每一年都有自己的名字,分別叫做:十二次: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困敦、赤奮若。北斗與太歲所指向的天干地支關係,就構成了後世擇日建吉避凶的基礎。至於五行,乃錦上添花。
《漢書·藝文志》里說:"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聖王所以參政也。"這就是古代中國天文學的意義。由此可知,中國古代"天文"的任務是觀測天象,測算星辰的運行規律,從而體察吉凶,它對天下大事有重要的意義。此外,《周易·繫辭上》則有這麼一段話:"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後面一個"象"即是將天象作為數術占卜之用,故而,這裡的"天文"應與"星占"是同一含義。[2]
古人以為"歷數"來源於神秘的"筮數",日月星辰,各有其神,也因其位置,自有吉凶變化,這就促成了與古代天文星占系統直接相關的擇日方法,這些內容涉及星座和具體星辰的崇拜,通常也混雜着以五行標示星辰屬性,並由此產生星辰的代表性和它們之間的相互制約的雙重關係。故每年的歷中列有日神、月神、年神、建除十二客、血忌、空亡等一系列吉凶之日。而這一切的核心,就是北斗。因為我們的國土都在北半球,故而北斗七星四季不落。由於北斗星每年繞天極一周,北斗的斗柄也在四季中指向十二個方位,對應着十二個月,故稱為"月建"。斗柄所指的方向是當旺之方,所以一般來說戰爭、興造動土均不能與其相抵。或言之,北斗是星占之祖,日子、方位的吉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北斗的位置和指向。
黃曆是一種帶有每日吉凶宜忌的一種萬年曆。黃曆原叫皇曆,是古代帝王遵循的一個行為規範的書籍,這裡面不但包括了天文氣象、時令季節而且還包含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由於它是欽天監計算頒訂,並由皇帝頒布,因此稱皇曆。辛亥革命以後推翻了帝制,取諧音把"皇曆"改寫成"黃曆"。
淵源發展
上古
古時代人們在歲星紀年和占卜的基礎上,人們有設想有一個天體運行速度與歲星相同,但是運行的方向與歲星相反,這就是"太歲"。歲星為陽性,在天空中右行,即按照西→南→東→北的方向旋轉,太歲為陰性,在地平方位左行,即按照東→南→西→北的方向旋轉,二者都是十二年一周天。
《淮南子·天文訓》:北斗之神有雌雄……。《淮南子·天文訓》里還說:"堪輿徐行,雄以音知雌。"可知堪輿就是北斗雌雄之神。堪指天干神,輿指地支神。堪輿之術是什麼?孟康雲:"堪輿,神名,造《圖宅書》者。""堪輿"是神,實際上就是天干地支相互配合產生的風水之術,而圖宅則是用干支配五行以及宅舍主人的姓音預測吉凶的一種術。一切風水之學的根源,也就從此而來。
唐代
隨着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政府開始印製曆日(曆書)。據史書記載,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就有木板刻印的老黃曆出現了。在這些雕印的曆日之上,有關行事宜忌的內容開始大量出現。而此類豐富的趨避內容,先前則或因成本因素的考量,而未見於鈔賣的簡歷中。
官印的曆日在唐代相當受歡迎,甚至屢遭私印。如文宗之時,每年司天台還未頒下明年的新曆,中國民間所印的私歷即已在市面售賣,文宗因此嘗於太和九年(835)下詔禁私置曆日之板。
由於曆書是皇帝頒布曆法的工具,所以人們又把曆書稱為"皇曆"。
現在可以看到的我國最早的皇曆,一是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印本曆書,另一件是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印本曆書,這不僅是現今世界上最早的刻印曆書之一,也是極為珍貴的早期雕版印刷本,可惜均流落國外,現藏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宋代
現存最早的一本使用北宋年號的曆日,乃敦煌所出的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殘歷鈔本(編號為S612),此歷除一般曆日中常見的年神方位圖外,前更列有《國忌》、《今年新添校太歲並十二年神真形各注吉凶圖》、《推雜種蒔法》、《周公八天水行圖》、《九曜歌詠法》、《推小運知男女災厄吉凶法》、《六十相屬宮宿法》等較不常見的圖表或歌訣。
北宋司天監在採用雕版印製曆日之初,均是交由侯姓之民發售,但或因價錢較貴,以致中國民間私印有所謂的小歷者,每本只索價一、二錢。神宗熙寧四年(1071),施行新法的王安石為擴增財源,嚴禁私自印售小歷,並由官府印製大曆,以每本數百錢的高價發賣。
元代
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為例,當年全國售賣的官印黃曆(古人常稱為"曆日")就高達三百多萬本,平均約每四戶列入戶部繳稅名冊的人家,即擁有一本官方印售之歷。絕對是該年全世界最暢銷的單一書籍。而政府賣歷的收入,更高達當年全國歲賦錢鈔部分的千分之五!所以在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考量之下,無怪乎元律中會對私自印售曆日者採取相當嚴厲的懲罰,其條文曰:"諸告獲私造曆日者,賞銀一百兩。如無太史院曆日印信,便同私歷,造者以違制論。"
明代
在明朝出版的黃曆封面上,也都印有一則告示,宣稱每本黃曆都必須蓋有欽天監的印信,否則便視同私歷,盜印者如被查獲,將被處以斬首的重刑,密告者則可獲得賞銀五十兩。
清代
然而部分偏遠地區,因不能及時獲得當年的官曆,故私歷的出現一直無法禁絕。中國民間術家在重利的吸引之下,並為了滿足大家對術數的高度需求,一直私下編印年度通書,它除了涵蓋黃曆的形式之外,還又再增添了不少與趨吉避兇相關的規則和內容。
清乾隆十六年(1751),律例館終於順應社會的現實,議決准許中國民間翻刻官印的黃曆,且不須蓋欽天監的印信,在這條新的法令之下,刊行黃曆不再有違法之嫌。而許多選擇家更開始公開樹幟出版以己名或堂號為標誌的年度通書,積極爭奪這一廣大市場。於是,曆書有了較大的演變,日曆上內容十分豐富,除記載日期、干支、二十四節氣表及相關的注釋外,還印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世界各國國旗、《增廣賢文》、各種聯對、謝貼、呈文訴狀、民間偏方、張天師祛病術、九九消寒圖等等,琳琅滿目。一本曆書成了小百科全書,有人戲稱,一冊曆書在手,可以"萬事不求人"。
嘉慶二年(1797),以繼成堂通書為例,不僅風行於南方沿海各地,甚且銷售到海外。
不過,黃曆的術數內容常被批評為迷信。信奉基督教的太平天國頒行的黃曆就刪去所有禁忌,只註明節氣與禮拜天;清宣統年間頒布的黃曆,也禁止刊載宜忌、沖煞、方位、流年、太歲;而台灣日據時期的黃曆,也只有"宜"而無"忌";台灣光復後,又全都恢復了。
民國
曆書改革為"陰陽合曆通書"。孫中山先生提出用西曆,就是現在的公曆。於是,黃曆中又增加公曆的內容。
古時曆書系由欽天監發布,民國之後則是由五術、擇日師排出"通書",各地命相師可掛上各家堂號另行出版,或賣出版權由公私機關印行當贈品。
私人的書局也開始印皇曆,有人就借用軒轅黃帝的"黃"字,把"皇曆"改叫"黃曆",也叫"時憲書",進而演義成黃曆是由軒轅黃帝創製的。但其實這只是後人的編造。
當代
千餘年來,黃曆一直是中國民間最暢銷的書籍!絲毫未見遭時代淘汰的跡象。即使民國成立以後,在科學主義思潮的衝擊之下,通書也仍持續發行,實在是出版史上的一大異數。如台灣地區每年印製的黃曆大約為五、六百萬本左右。台灣的黃曆、通書大約三分之二都宣稱是從兩百年前福建洪潮和的"繼成堂"通書傳承而來;香港流行的源頭則是廣東"崇道堂"羅傳烈通書。
不少現代人對黃曆有很深的依賴。學者認為,黃曆流行千年反映了華人因為生活的不確定性。通書中包含了大量與吉凶趨避或生活禮俗相關的內容,雖然在每一時代里,它都屬於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出版物,但因中國人對擇吉思想的篤信,導致選擇術得以在時空上長期制約了社會中的許多活動(如建築動土、喪葬喜慶、甚至選舉登記等)。
故有關通書或黃曆的研究,除有助於我們更具體地了解術數在社會中的傳遞方式和其影響的層面之外,我們也有很好的機會把它變成一把開啟了解古代通俗文化和日常生活之門的鎖鑰,值得學界和民政當局給與較多的關注。
黃曆與擇吉術
中國傳統的選擇術,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相當成熟,當時《日書》中所記占候時日宜忌的內容,不僅涉及嫁娶、出行等日常行事,亦牽涉攻伐、出兵等軍國大事。
歷代官方天文機構的職掌,除包括推算曆法和觀測天象外,還需負責處理選擇事,如東漢時期天文官的職責就包括:"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禁忌。"稍後,在官方的天文機構中更出現一部門專責此類事情,宋、元時,稱之為三式科,在清代則稱作漏刻科,此科在清初的職掌為:"相看營建內外宮室、山陵風水,推合大婚,選擇吉期,調品壺漏,管理進樓,郊祀候時,兼鋪注奇門出師方向",表面上雖較東漢複雜,其實兩者的內容在一千多年間並無太大出入。
從元代開始,以迄清末,政府更在州縣廣設有陰陽學,與儒學和醫學鼎足而三,以處理地方上有關"卜擇時日、相關面勢向背"之事。明嘉靖(1522-1566)年間,在福建建陽縣儒學的四百多部蕆書中,也可發現約有五十種術數類的書籍,其中《魁本百中經》、《關煞百中經》、《萬年一覽》、《大百中經》、《台司妙纂》、《通書大全》、《歷府通書》、《克擇便覽》等,即與選擇術相關。
透過官僚以及教育體系的認可,選擇術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力因此日益深化。如以明代為例,我們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士商必要》、《便民圖纂》等中國民間編印的日用百科,以及御匠司和內醫院官員所出版的《魯班經》、《針灸擇日編集》等專門書籍中,即均可見到豐富的趨避內容。
在史書中偶亦可見古人擇吉行事的具體材料,如東晉元帝將登阼,太史令陳卓即曾與奉旨擇日的戴洋,為何日較吉而相互辯難。康熙在指派其所寵愛的王輔臣出鎮平涼時,還下旨命欽天監為其擇一"出行"的吉日。清代直省各督撫在奏事時,更大都選擇吉日以呈遞奏摺,以致每逢不宜"上冊表章"之日,往往全無奏摺。此外,在古代的通俗小說中,也有相當豐富的內容。
然而諸如《日書》的性質乃屬術家所用的專門參考工具書,一般人或不易卒讀。當時民眾如欲擇吉避凶,恐均需問詢所謂的"日者",此故考古出土的漢簡殘歷,主要在記月盡大小和日序干支,只少數歷中偶爾注有"八魁"、"反支"或"血忌"等神殺(又稱神煞〉之名。唐代以後,隨着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曆書上有關行事宜忌的內容開始大量出現。曆書的種類也隨着選擇術的深入社會而日趨繁雜,如以明清兩代為例,欽天監每年除上呈供皇族專用的上歷、皇太后歷、東宮親王歷等歷之外,還編撰有供社會大眾使用的民歷(此即皇曆)和七政歷(記七政四餘之行度)。其中皇族專用之歷和民歷的格式大致相類,僅依使用者身份的不同,而有部分鋪注的內容相異,如在御覽的上歷中,即加注有頒詔、出師、招賢、遣使等軍國大事,但各歷基本上均是希冀透過選擇術的法則以預卜行事宜忌,並善作趨避。
官曆也有借鑑私歷的時候。雖然中國民間通書編選者的專業能力與社會地位,通常要較欽天監官相差一大截,但因其頗能掌握民眾的好惡與需求,故亦曾對欽天監所編的時憲書產生影響。如清乾隆初開始,時憲書中除鋪注行事宜忌外,亦仿這類通書在每日加注重要的吉神和凶神之名。
隨着中國民間被允許印製黃曆後,選擇術又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各種術語解讀
曆法對比
公曆 公曆是現在國際通用的曆法,又稱格列歷,在中國又叫西曆,或新曆。它與地球環繞太陽運動有關,是一種陽曆。公曆以1月1日為一年之始。
示例:2013年1月4日,星期五。
農曆 農曆按標準應稱夏曆,又叫漢歷,是根據月相的周期變化,並結合地球環繞太陽運動之規律(即一年四季的變化)來制定的曆法。這是一種陰陽曆。農曆以正月初一日為一年之始。
示例:壬辰年 十一月 廿三日。(有的萬年曆為避免與干支歷混淆,便註明為"農曆年"。)
關於紀年法,這裡必需說明的是:農曆可以追溯到清朝的時憲歷,當時是採用帝王年號紀年法。到了清朝末年,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等就採用了黃帝紀年。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後,有代表提出黃帝紀年不利於與國際通行的曆法相銜接,遂決定改用西曆(陽曆)。黃帝紀元的使用至此為止 。固夏曆只剩下干支紀年這一選項,並沿用至今。一直以來,均有不少專家學者提出要求恢復黃帝紀年的建議。好處是一可以避免和干支歷混淆,二是更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三是可以像公元紀年一樣連續遞進式地紀年。
干支歷 干支歷又叫節氣歷、甲子歷,是以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一種曆法。十天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地支曰: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困頓、赤奮若。簡化後的天干地支,十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十二月建和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干支紀元以斗柄指向正東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為起始,然後順時針方向旋轉,開始一年的歷程。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所曰:"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它用二十四節氣來劃分出十二個月份,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年長即回歸年,是一種陽曆。干支歷以立春為歲首。
示例:壬辰年 壬子月 庚午日。(部分曆書沒有干支紀月、干支紀時的,用五虎遁年起月訣、五鼠遁日起時訣推排出)
干支歷一直是黃曆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為擇吉之術只與年月日的干支相關。後世的選擇家為增加其術的"精密度",並營造出上應天行的形象,乃強調鋪注規則中的月份,是從該月節氣的起始瞬間至下月節氣之前。南宋掌禹錫即稱:"凡擇日,皆取月節氣應為正,氣應時刻隨曆日用之"。
年度相關內容
值年太歲: 今年值年之太歲。
歲沖:今年與太歲沖犯之歲次生肖。
干支紀年:用天干地支來紀年的方法,是干支歷的一部分,或與農曆相配。如甲午年,或農曆甲午年。
流年飛星:即當年入中之紫白九星。有的會配有流年九宮飛星圖。
二十四節氣及交節時間:
二十四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黃經)變化和地面氣候演變次序,將全年劃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約隔半月,分在12個月裡。
七十二候: 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為73候,為與24節氣對應,規定三候為一節(氣)、一年為72候。每一候均以一種物候現象作相應,叫"候應"。72候的"候"應包括非生物和生物兩大類,前者如"水始涸"、"東風解凍"、"虹始見"、"地始凍"等;後者有動物和植物,如"鴻雁來"、"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華"等。
幾龍治水:
是根據每年正月第一個辰日(辰為龍)在第幾日決定的。如在正月初五,就叫"五龍治水",在初六,就叫"六龍治水",等等。據說,龍數越多,雨量越少,龍數越少,雨量就越多。中國民間自古就有"龍多不下雨"的諺語。
幾牛耕田:
每年第一個丑日(丑為牛)在正月初幾,就是"幾牛耕田"。耕田的牛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年神方位圖及說明文字:
以1990年庚午為例,其文字說明有:太歲壓祭主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六生人下葬時避之吉;是年三煞在北五黃占離凡亥壬子癸丑丙午丁八山忌用余各山俱利;是年太歲姓王名清,天干屬金,地支屬火,納音屬土。歲德在庚,歲德合在乙……
年方位圖的中央及向外第一圈的內容即是"九星配年方陣圖",上例文字說明中的的"五黃占離""丁午丙"忌用就是來自這個"年九星方陣圖"的應用。
第二圈是二十四山(參見《二十四山》一文)第三、第四圈是年神隨歲支游四方諸位神煞,上例"是年三煞在北"指的是北方亥位劫煞、壬位坐煞、癸位災煞等三煞。
每月相關內容
月之大小:公曆如3月大,4月小。農曆如四月大,閏四月小。
當月所值月宿(1989年十二月為例,月宿為軫)。
月煞方位(1989年十二月為例,月煞方位為東方)。
干支紀月:用天干地支來紀月份的方法,是干支歷的一部分。如丙寅月。一說月建。
月星:即流月飛星。(1989年十二月為例,月星為九紫)
吉神"王日"、"要安"、"驛馬"、"天后"等和凶神"月破"、"天火"等,均屬月令系統的神煞。
每日相關內容
其內容主要包括:公曆日期;星期;當日時令(如上下弦、二十四節氣、朔望、各種節日等);當日吉、凶神煞;農曆初幾;干支紀日;納音五行;八卦;每日卦運;所值九星;二十八星宿;十二直;當日宜忌;當日沖煞;當日胎神;當日吉、凶時等。簡述如下:
干支紀日:如甲子日、乙丑日、丙寅日等。
當日吉凶:凡遇歲破、月破、上朔、四離、四絕等大凶之諸煞值日者,無論其他所臨神煞如何均為凶日,其餘諸日根據所臨十二建星(黃道黑道十二神)、二十八星宿和各類神煞情況判定為平或吉。
十二建星: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
二十八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等(參閱《黃道吉日》和《二十八星宿》文);
納音五行:在日干支其下注有"金"、"火"或"海中金"、"爐中火"字樣。
"天官辰時"、"喜神午時"、"日祿申時"、"天乙酉時"、"福星未時"等,這些均是日干時神內容,是以當日日干而起的時辰貴神,由於"黃曆"篇幅所限一般僅列其中之一。
當日宜、忌:由當日所臨的十二建、二十八星宿和諸位神煞推論得出。
吉神宜趨: 宜接近,會有吉利的神明。
宜: 今日適合做的事情。
凶神宜忌: 應遠離,會有沖犯不好的事發生。
忌: 今日不宜做的事情。
祭祀:指祭拜祖先和神明等。
安葬:舉行埋葬等儀式。
嫁娶:結婚的日子。
出行:外出旅遊等。
祈福:祈求神明降福或設醮還願之事。
動土:建築房屋時、第一次動起鋤頭挖土。(多指陽宅)
安床:指安置床鋪。
開光:佛像塑成後、供奉上位之事。
納采:訂婚時受授聘金。
入殮:將屍體放入棺材。
移徙:搬家、遷移住所。
破土:第一次動起鋤頭挖土(多指陰宅)
解除:打掃房屋。
入宅:搬入新家。
修造:修理建造房屋。
栽種:種植作物。
開市:商店開張營業。
移柩:移動棺材。
訂盟:訂婚儀式的一種,俗稱小聘。
拆卸:拆毀房屋。
立卷:訂立各種契約。
交易:互相買賣之事。
求嗣:向神明祈求後代。 (多指求男丁)
上樑:給房屋裝上大梁。
納財:購屋產業、進貨、收帳、收租、討債、貸款、五穀入倉等。
起基:建築房屋時,第一塊石頭放入牆基
齋醮:廟宇建醮前需舉行的齋戒儀式。
赴任:走馬上任。
冠笄:男女年滿二十歲所舉行的成年禮儀式(周和周以前)周以後女子十五歲及笄。
安門:放置正門門框。
修墳:修理墳墓。
掛匾:指懸掛招牌或各種匾額。
壞垣:指拆除房屋或圍牆。
沐浴:洗澡。
教牛馬:謂訓練牛馬之工作。
開池:開鑿水井、挖掘池塘。
彭祖百忌:指的是在天干地支紀日中的某日或當日裡的某時不要做某事否則會發生某事。
當日沖煞:如"沖猴,歲煞北"、"沖雞,歲煞西"等。
沖:即地支相衝,即子午相衝、丑未相衝、寅申相衝、卯酉相衝、辰戌相衝、巳亥相衝,再把十二地支配以十二屬相,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於是,凡子日,與午相衝,即為"沖馬";寅日,與申相衝,即為"沖猴"。黃曆設立此款,是告訴人們,不要選用那些與自己屬相相衝的日子。
煞:每日沖煞年歲方位中,破土、修造、移徙、交易、入殮、安葬、啟攢等諸事不宜,沖煞的生肖年歲,應該儘量避諱,並且注意沖煞方位,避免朝該方面行事,以免遭惹無妄之災。
歲煞:常居四季,成為"四季之陰氣",極其狠毒,能遊行天上,所理之地不可穿鑿、修營和移徙。不慎而沖犯這,家中子孫六畜將受傷害。然歲煞巡行的方位卻極易尋覓。子日起正南,向東逆行,一日一位,四日一周,循環往復。
而沖犯年歲者,上列諸事亦應迴避或不宜為之,中國民間傳統信仰,也習慣以"安太歲"的程序,祈求年度諸事的順遂。
當日"紫白九星方陣圖":即流日飛星。(有的還有太陰、太陽、孛星、羅睺、水星、金星、土星、木星、計都九方陣圖)。
今日諸神
下元: 今日之卦象
掌日太歲: 今日掌日之太歲
胎神占方/每日胎神: 古老的傳說里,一直有所謂的「胎神」存在,農民曆上可見「胎神」的項目,中國民間習俗相信胎兒生命受胎神支配,於是諸多禁忌衍生,多半在限制孕婦勞動,和避免參加婚喪喜慶等社交活動,多休養以減少流產發生的危險。
每日胎神值位皆不相同,可以依每日天干地支可推算得知,傳統上胎神值位處必須忌諱修造、搬動,以免損孕,難產。孕婦亦不可以搬動家具、不可以動刀剪,因為孕婦亂動會讓「胎神」不高興,使得生產不順利。「胎神」說,雖然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傳說、迷信,然而婦女懷胎十月,本來就該謹慎注意、好好休養,若是因為流產、早產而失去小寶寶的生命,對於孕婦可是莫大的遺憾!
吉神占方/吉神方位:喜神、財神、福神、貴神所到之方向。
五行: 即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構成宇宙之最基本元素,也代表宇宙萬物五種變化和性格,四季的演變,日月的運行,亦以五行為數。
金,中心凝聚,有收斂、剛銳、砍伐的力量。
木,四方發散,有生長、蓬勃、向外的力量。
水,向下流散,有流動、自由、向下的力量。
火,向上擴升,有光熱、膨脹、向上的力量。
土,左右移動,有厚重、雜陳、向內的力量。
每天十二時辰
"五不遇午時"、"五不遇辰時"等,為從日干而起時神,參閱《良辰吉時》一文。
當日的吉時、凶時:這些"子平、丑吉、寅凶"的字樣,均是依據當日日干時神(日祿、喜神、五不遇等)、日支時神(日建、日合、日馬、日破、日害、日刑以及青龍、明堂、天刑、朱雀等黃道黑道十二神)和其他時神(旬空等)推論得出。
吉時:吉利之時辰。
凶時:凶兆之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