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鄉
百里鄉位於靈台縣南部山區,系古密須國遺址所在地。東連本縣中台鎮,北接本縣西屯、星火、朝那鎮,西與本縣龍門鄉相鄰,南與陝西省千陽縣、麟遊縣接壤。
全鄉轄19個村,114個社,2453個農戶,10115人。總流域面積420平方公里,森林面積24.8萬畝,耕地面積86525,人均耕地8.2畝,鄉境內山環水繞,地域廣闊,氣候陰濕,物產豐富,
主要盛產玉米、高粱、豆類等秋雜糧,核桃、大棗等干雜果,胡麻、稔子等經濟作物,半夏、刺五加、柴胡、乾草等中藥材。交通便利,什千、靈新公路穿境而過。[1]
目錄
歷史沿革
百里歷史悠久,自古地靈人傑,人文薈萃,文化積澱深厚。早在商朝殷紂時, 就有密須國立都,文王伐密滅其國,其地屬周,武王克商,封同姓為諸侯,建密國都密城,
據考證,今百里中學所在的二層台地,就是當年密須國和密國的立都之地。此處之南、北是有名的南將台和北將台,此地向東約三百米處,陰密古城牆殘跡猶存。
民俗文化
百里境內文物古蹟遺存豐富,古城牆為均勻堅實的夯土層,密須遺址土台上有棵唐代遺留下的古槐,至今枝繁葉茂。李元涼料馬洞山,白起遷徙陰密等歷史事件赫然載入歷史,境內發現仰韶、齊家、周文化遺址20多處。
古遺址最有代表性的是洞山、蘆子集安定仰韶文化遺址,蒙家莊,蔣家咀,崖灣齊家文化遺址、周文化遺址,蔣家咀文化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周古墓眾多,古墓葬有洞山西周古墓,洞山東周墓群,密康公墓,溝門西漢墓,崖灣西周墓群,三女墓,陳家山西漢墓,殷感墓。已發掘出土的文物達數百件,其中洞山出台西周大銅鼎重達43公斤,有銘文、鑄造工藝精湛,為本縣最早青銅器。
1982年在南將台出土的一批窖藏文物共84件,其中珍貴瓷器38件,有北宋中、晚期分景德鎮瓷器,宋代龍泉窯產品,還有金代渾塬窖產品,可謂稀世珍品。遺存古遺蹟有古密須城與陰密城,李元諒料馬台,古城唐槐,"密城秋望"乃"靈台八景"之一。[2]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20多年來,勤勞淳樸的百里人民團結拼搏,艱苦創業,銳意進取,全鄉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特別是二00四年以來,隨着鄉鎮行政區劃的調整,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群眾,居弱圖強,勵精圖治,立足鄉情實際,按照"抓農業產業化經營、草畜產業上水平、增效益;
抓項目建設,尋求鄉域經濟的支撐點和增長點;抓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改善山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思路,團結帶領全鄉廣大人民進行了不懈地努力,取得了較為顯著成效。草畜立鄉的主導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提升,藥材、林果產業向規模化發展。
發展成果
全鄉牛飼養量達到13100頭,農民人均養牛1.2頭,優質牧草種植面積12800畝,畜均1畝,溫棚牛舍680座2040間,種植黃苓、柴朝等中藥材10430畝,人均1畝,栽植核桃、嫁接大棗等干雜果28000畝;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建成了鄉政府宿辦樓和百里達溪河大橋;生態環境建設有了新進展,結合實施生態修復項目,新修水平梯田7處2300畝,維修灌溉水渠20公里,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基礎設施條件發生了顯著變化,投資130萬元,完成了嚴百、上百、星百公路建設工作,積極爭取列項並實施了靈新公路改建鋪油,修築涵洞8座,拓寬、整修、砂化靈新公路25公里,新修水過面橋5座;新建移動通訊基站2處;完成排危建校680平方米,購置微機26台建成中小微機室;
小城鎮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拆除危舊房屋183間,投資220萬元建成商貿住宅樓18幢260間,拓寬整修街道2條1.8公里,完成了排污、水、電、路等配套設施,新增個體工商戶53戶,實現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匯集。百里達溪河大橋及小城鎮建設打通了制約百里經濟發展的瓶頸,改善了百里對外形象,促進了全鄉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協調快速發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