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馬縣名自古就有神奇的傳說。《重修滑縣誌》中的《白馬考》載:"大凡名邑名國,非以山名則以水名。如漢元東郡白馬縣,蓋以秦之白馬津而名也。秦之白馬津,蓋以古之白馬水、白馬山而名也。"《開山圖》雲:"山下常有白馬,群行山上悲鳴則河決,馳走則山崩。"白馬縣,古縣名。前後經歷了1500多年之久。[1]

目錄

歷史沿革

白馬縣,古縣名。前後經歷了1500多年之久。

秦置白馬縣,屬東郡。

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屬梁國。漢文帝元年 (前179),屬東郡。漢建安五年(200),袁紹遣郭圖、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即此。

魏文帝黃初七年(226),蓰封其弟壽春侯曹彪為白馬王,是為白馬王國,仍屬東郡。

晉武帝咸寧三年(277),封皇子司馬允為濮陽王,分東郡置濮陽國,白馬縣屬濮陽國【兗州之濮陽國之白馬縣,有瓠子堤】。

濮陽國(277-289),統4縣

濮陽縣

廩丘縣

白馬縣

鄄城縣

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徙封司馬允為淮南王,省濮陽國入東郡,白馬縣還屬東郡。

劉宋又屬東郡,北朝因之。

北魏天興中移治滑台城(在今滑縣東)為郡治所。滑台城北臨古黃河,南北朝時為軍事要地,南燕慕容德曾建都於此 。

隋開皇元年(581年),白馬縣屬汴州東郡。開皇三年(583年),廢東郡,白馬縣屬汴州。開皇六年(586年),析白馬縣南境置韋城縣,屬汴州。開皇九年(589年)置杞州,白馬為州治所。開皇十六年(596年)改杞州為滑州,白馬屬之。大業二年(606年)改滑州為兗州,白馬仍屬之。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廢兗州,復設東郡,白馬屬東郡 。

唐武德元年(618年)為滑州治所。天寶元年(742年)屬靈昌郡,乾元二年(758年)復滑州。在唐代,白馬縣還是汴梁節度使、滑亳節度使、永平軍節度使、義成軍節度治所。

五代仍為義成軍和滑州治所。

宋、金、元為滑州治所。

明洪武三年(1370年),廢白馬縣入滑州。洪武七年(1374年)降滑州為滑縣。

滑縣今屬安陽市。

縣城舊址

古白馬縣故城白馬城,在今滑縣東10 公里,因五代後梁朱溫的父親名城,避諱而改為白馬牆,今滑縣留固鎮白馬牆村即其舊址,經考古發現還有城牆和各種文物。[2]

歷史事件

白馬之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冀州牧袁紹進軍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北),派大將顏良進圍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攻東郡太守劉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進。史稱"白馬之圍"。

白馬驛之禍

又稱白馬之禍,是唐朝末期朱溫誅殺朝官的一次事件。

天佑二年(905年),朱溫在親信李振鼓動下,於滑州白馬驛(今河南滑縣境),一夕盡殺左僕射裴樞、新除清海軍節度使獨孤損、右僕射崔遠、吏部尚書陸扆、工部尚書王溥、守太保致仕趙崇、兵部侍郎王贊等"衣冠清流"三十餘人,投屍於河。史稱"白馬之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