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型油菜
白菜型油菜
|
|
|
油菜三大類型之一。學名Brassia campestris L.。包括原產中國的蕓薹和油白菜。中國又稱小白菜、矮油菜、甜油菜等。一般春性品種幼苗直立,冬性品種株型匍匐,半冬性品種介於二者之間。
目錄
形態特徵
白菜型油菜株體較矮小。主根較發達或不發達,支細根發育中等或發達。原產中國西北部的北方小油菜B.campestris L.基葉有明顯葉柄,具琴狀缺刻;南方油白菜B.campestris var.chinensis Mak.,即B.chinensis L.基葉葉柄不明顯,無琴狀缺刻或不明顯。北方小油菜分枝性弱,分枝數少。南方油白菜分枝性較強,分枝部位低,有的從地面就分枝,呈叢生型。莖組織鬆軟,木質化程度較低,易倒伏,抗病蟲性較弱。花色淡黃至深黃,花瓣橢圓,花序中間花蕾着生位置低於開放花朵。開花時雄蕊花葯一般向外開裂,自交不親和性強,異交結實率高,一般80-90%。
種子介紹
中國青藏高原的地方品種千粒重最大可達6-7g。種皮暗褐、紅褐或黃色,無辛辣味。種子含油率一般為30-40%,產自中國青藏高原的最高達50%以上。
生物特性
白菜型油菜是原產於我國西北地區的大白菜演化來的,植株矮小,分枝較小,莖稈纖細,有薄而光滑的橢圓形葉片。邊緣有明顯的琴狀缺刻,上有刺毛,覆被一層薄薄的臘粉,又稱為小油菜、矮油菜和甜油萊,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能種植。另一種白菜型油菜是從小白菜演化來的,在古籍中稱為油青菜。它的特點是株型高大,分枝性強,莖稈粗壯,基葉發達,半直立的。寬大的葉片呈隨圓形成或卵圓形,全緣或波狀,無琴狀缺刻。我國各地稱為白油菜、油白菜、油菜白等。白菜型油菜籽粒變異極大,千粒重2~3克,有些品種可達4~5克,含油量在40%以上。籽粒大小不一,種皮多為棕紅色、褐色或黑色,千粒重2~3克,含油率在35~45%之間。
該類型又稱小油菜或甜油菜。其植株矮小,幼苗生長較快,鬚根多;基葉橢圓、卵圓或長卵型,葉上舉,有多刺毛或少刺毛,被有蠟粉或不被蠟粉,苞莖而生;分枝少或中等,花大小不齊,花瓣兩側相互重疊,自交結實性很低。種子有褐色、黃色或五花子色,大小不一,千粒重3g;含油量中等,一般在35%~38%,高的達45%以上。該類型生育期短,成熟較早,耐瘠薄,抗病力弱,生產潛力小,穩產性差。
兩個種類
該類型還可分為兩個種:
古代文獻中稱為崧菜,其外形很像普通小白菜,是普通小白菜的一個油用變種。株型中等,分枝性強,莖稈較粗,苗一般半直立或直立。葉片較寬大,色淡,中脈較肥厚,葉全緣或波狀,一般不具琴狀缺刻。主根不膨大,支根細根較多。一般耐澇、耐瘠、抗病力差。代表品種有泰縣油菜、洞口甜油菜等。
參考資料
1. 白菜型油菜(rape seed) .全國農產品商務信息公共服務平台 [引用日期2017-05-05]
2. 油菜:最古老的農作物 .新浪科技[引用日期2017-05-05]
學術論文 內容來自
何余堂,涂金星,傅廷栋等. 陕西省白菜型油菜核心种质的初步构建.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 2002 何余堂,陈宝元,傅廷栋等. 白菜型油菜在中国的起源与进化. 《 遗传学报 》 , 2003 钱秀珍,李汝刚,伍晓明等. 我国部分白菜型油菜RAPD的研究. 《 生物多样性 》 , 1998 盖玥,牛俊义,孙万仓等. 降温处理对白菜型油菜品种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 《 CNKI;WanFang 》 , 2005 高桂珍,应菲,陈碧云,李浩等. 热胁迫过程中白菜型油菜种子DNA的甲基化. 《 作物学报 》 , 2011 [1]
參考文獻
- ↑ 油菜的階段性發育是怎樣的,有什麼特徵,油菜有多少種類型,大帥聊娛樂 2019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