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苦柱
白苦柱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 白苦柱
‧学名: Polygonum lanatum Roxb. 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 var. lanatum (Roxb.) Stew.
‧科名: 蓼科(Polygonaceae)蓼属(Polygonum)
‧别名: 白苦柱,苦柱仔、白苦柱仔、密毛酸模叶蓼、绵毛叶酸模
‧原产地: 中国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份,印度北部、不丹、缅甸、马来西亚台湾。
‧分布: 常见生长于中南部靠海的水田,田边,荒地旁,湿地,菜园,水沟,路边或低湿地。
‧茎: 草本,高 30~90 公分,茎直立,略带红色,多分枝,节膨大,全株密被白色绵毛。
‧叶: 单叶,互生;叶片长 7~15 公分,宽 1.5~4 公分,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顶端渐尖或急尖,叶基楔形,先端光滑,下方被毛,表面绿色,常有黑褐色新月形斑点,两面沿主脉及叶缘有伏生的粗伏毛,全缘;叶柄短,具短硬伏毛;托叶鞘筒状,长 1.5~3 公分,膜质,淡褐色,膜质,无毛,具多数脉,顶端截形,无缘毛,有时具短缘毛。
‧花:总状花序呈穗状,顶生或腋生,直立或弯曲,花密生,通常由数个花穗再组成圆锥状,花序梗被腺体;苞片漏斗状,边缘具稀疏短缘毛;花穗纤细,长 3~5 公分或偶长达 10 公分以上;花被长 0.25~0.3 公分,粉红色、白色或绿色,4~5 裂;花被片椭圆形,外面两面较大,脉粗壮,顶端叉分,外弯;雄蕊通常 6 枚;花柱 2 裂,向外弯曲。花期 6~8 月。
‧果实: 果实为坚果,长 0.11~0.2 公分,长椭圆形或卵形,两侧内凹,棕黑色,成熟时表面具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果期 7~9 月。[1]
目录
用途:
1.乡下都用来作鸡鸭鹅的饲料。
2.药用:性味:全草:辛、甘、微温。效用:全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活血。痔疮疡肿痛,腹泻,痢疾,湿疹,疳积,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瘰疬,肿疡;外用捣敷肿毒。果实为利尿药,主治水肿和疮毒;用鲜茎叶混食盐后捣汁,治霍乱和日射病有效;外用可敷治疮肿和蛇毒;全草可制土农药;种子含淀粉。
特性:
一年生草本,茎光滑,常具红色斑点;节膨大,全株密被白色绵毛。叶披针形,具腺点,中脉及叶缘具短毛,老叶下表面常具白色绵毛。叶鞘呈管状,不具或具极短缘毛。花序分枝穗状,常弯曲下垂,花绿白色或绿粉红色,单被;花萼四裂,脉显著。花被宿存,瘦果包藏于肉质花萼中,扁圆形,熟时呈褐色棕黑色,成熟时表面具光泽。萼片多汁可食。白苦柱散生于全台湾湿地、荒野、耕地与路边等全岛低海拔地区,尤其是秋冬季节。[2]
繁殖方式
播种繁殖:种子繁多,一般多以采收种子后直接播种于栽培地或是盆器、穴盘中皆可,种子拨于清洁且排水良好的介质内(不含肥料者为佳),等其根系长出穴盘后再行定植到盆或栽培地中即可。
栽培方式
全日照至半日照的温暖环境可使植株正常生长,为人工湿地常见的水生植物,大都长在湿地水域的边缘,能够忍受水域环境的变动与各种水质。故栽培时不可缺水,土壤以富含有机质润湿的土壤生长更佳。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株高20-150公分;茎直立,节膨大,多分枝,全株密生白色绵毛;单叶,互生,披针形,长7-20公分,宽2-4公分,先端渐尖形,基部楔形,全缘;叶鞘管状,先端截形;花期 6~8 月,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被白色,4枚,倒卵形;雄蕊5-6枚;果期 7~9 月,瘦果黑褐色长0.11~0.2 公分,椭圆形,成熟时表面具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3]
视频
【白苦柱】蓼科 蓼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