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前胡
白花前胡 |
中文學名:白花前胡 拉丁學名:Peucedanum praeruptorum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傘形目 科:傘形科 屬:前胡屬 |
白花前胡是中藥前胡的一種,主治:外感風熱;肺熱痰郁;咳喘痰多;痰黃稠粘;哎逆食少;胸膈滿悶。 別名:前胡(名醫別錄)、雞腳前胡、官前胡(藥材名)、山獨活(江蘇宜興)。[1]
目錄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根圓錐形。莖直立,單一,上部分枝。基生葉和下部葉紙質,圓形至寬卵形,長5~9厘米,2~3回三出式羽狀分裂,最終裂片菱狀倒卵形,不規則羽狀分裂,有圓鋸齒;葉柄長6~20厘米,基部有寬鞘,抱莖;頂端葉片生在膨大的葉鞘上。復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總傘梗7~18,不等長,無總苞,小總苞片條狀披針形,有緣毛;花萼5,短三角形;花瓣白色,廣卵形或近於圓形,先端有向內曲的舌片;雄蕊5,花葯卵圓形;子房有毛,花柱2枚極短。雙懸果橢圓形或卵圓形,光滑無毛,背棱和中稜線狀,側棱有窄翅。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分布範圍
性味
味苦;辛;性微寒
炮製
1.前胡:揀淨雜質,去蘆,洗淨泥土,稍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乾。
2.蜜前胡:取前胡片,用煉熟的蜂蜜和適量開水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前胡片100斤,用煉熟蜂蜜20斤)
性狀
又名:雲前胡、信前胡。主根形狀不一,圓錐形、圓柱形或紡錘形,稍彎曲,或有支根,但根端及支根多已除去,長3~9厘米,直徑1~1.5厘米。表面黑褐色或 灰黃色。根頭部有莖痕及殘留的粗毛(葉鞘)。根的上端密生環紋,多發黑,下部有縱溝及縱皺紋,並有橫列皮孔和鬚根痕。質較柔軟,易折斷;斷面疏鬆;皮部占 根的主要部分,周邊乳白色,內層有黃棕色的圈,中心木質部窄,有淡黃白色的菊花紋;抽點金黃色,散在,多數。有香氣,味甘而後苦。以條整齊、身長、斷面黃白色、香氣濃者為佳。
植物特徵
傘科,又名:姨媽菜、羅鬼菜(李宗防 《黔志》),水 前胡(《 植物名實圖考》),野芹菜、 岩風、南 石防風,坡地石防風、 雞腳前胡、岩川芎。 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野生於向陽山坡草叢中。
藥用價值
白花前胡的效果
功效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乾燥根。 治風熱頭痛,痰熱咳喘,嘔逆,胸膈滿悶。
經脈
歸肺經;脾經;肝經
主治
宣散風熱,下氣,消痰。治風熱頭痛,痰熱咳喘,嘔逆,胸膈滿悶。
名家論述
①《別錄》:主療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
②《藥性論》:去熱實,下氣,主時氣內外俱熱,單煮服佳。
③《日華子本草》:治一切勞,下一切氣,止嗽,破癥結,開胃下食,通五臟,主霍亂轉筋,骨節煩悶,反胃,嘔逆,氣喘,安胎,小兒一切疳氣。
④《滇南本草》:解散傷風傷寒,發汗要藥,止咳嗽,升降肝氣,明目退翳,出內外之痰。
⑤《綱目》:清肺熱,化痰熱,散風邪。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
注意禁忌
①《本草經集注》: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藜蘆。 ②《本草經疏》:不可施諸氣虛血少之病。凡陰虛火熾,煎熬真陰,凝結為痰而發咳喘;真氣虛而氣不歸元,以致胸脅逆滿;頭痛不因於痰,而因於陰血虛;內熱心煩,外現寒熱而非外感者,法並禁用。
附方
①治咳嗽涕唾稠粘,心胸不利,時有煩熱:前胡一兩(去蘆頭),麥冬一兩半(去心),川貝母一兩(煨微黃),桑白皮一兩(銼),苦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麩 炒微黃),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前胡散)
②治肺熱咳嗽,痰壅,氣喘不安:前胡(去蘆頭)一兩半,川貝母(去心)、白前各一兩;麥冬(去心,焙)一兩半,枳殼(去瓤、麩炒)一兩,白芍藥(亦者)、麻黃 (去根節)各一兩半,大黃(蒸)一兩。上八味,細切,如麻豆。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食後溫服,日二。(《聖濟總錄》前胡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