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炎
白炎 (1918年7月 - 2005年8月25日) 夏川,原名盧鎮華、盧向晨,筆名白炎,河北平山人,中共黨員,中國作協會員[1] 。
中文名 :白炎
出生地 :河北平山縣
逝世日期: 2005年8月25日
別 名 :盧鎮華,盧向晨,夏川
出生日期:1918年7月
職 業 :中國作協會員
目錄 1知名中共黨員 2生平
目錄
知名中共黨員
1935年考入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後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歷任 八路軍野戰政治部民運部幹事, 抗大一分校文工團黨支部書記、編審股
長, 八路軍第二縱隊政治部幹事、宣傳股長、科長、部長及代理旅政治部主任、師政治部主任,八一電影製片廠副廠長,西藏軍區副政委,西藏政協副主席,中國文
聯第四屆全委會委員, 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會副會長。1933年開始發表作品。1991年加入 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文集《夏雨集》、《戰地草》,散文《驕陽下的人們》、《就義之前》、《永生在詩文》等,長詩《沙區劫後》、《血戰蘇村》,詩歌《挑水夫》、白炎《遠望珠穆朗瑪》等,歌詞《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隊歌》等,另有雜文、評論等多篇[2] 。
生平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軍傑出的政治工作者、進軍西藏的老戰士、 軍事教育記錄片的開拓者、 軍旅詩人、原西藏軍區副政委、西藏軍區
黨委常委、副軍職離休幹部夏川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5年8月25日13時4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夏川,原名 盧鎮華,又名 盧向晨,曾用名白炎,1918年7月出生,河北平山縣人。1932年考入河北省立正定中學,1935年考入北平新聞專科學校,1936年5月參加了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革命隊伍——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8月參加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1938年5月參加八路軍,在 八路軍野戰政治部民運部工作,改名夏川。9
月到延安抗大學習,12月編入 抗大—分校,1939年1月參加中國共產黨。1940年調 八路軍第二縱隊政治部,歷任宣傳股長,隨軍記者團主任,宣傳科副科長、科長,
宣傳部副部長、部長,旅、師政治部主任,軍宣傳部長。1950年2月奉調二野五兵團十八軍任政治部宣傳部長,執行進軍西藏任務。1952年西藏軍區成立後任宣傳部長
兼文化部長。1955年8月調任總政八一電影製片廠副廠長,被授予三級 獨立自由勳章、二級 解放勳章。26年後,1981年再次奉調進藏,任西藏軍區副政委、西藏自治
區黨委常委、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西藏文聯名譽主席。1983年離休,為 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中國老年
書畫研究會顧問、西藏 文聯名譽委員。
1988年8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夏川少年時代就很喜歡進步文藝,特別是新詩。在上高小時,他曾在天津《益世報》小朋友周刊上發表過習作,受到老師的讚揚。上初中時,在天津《 大公報》小公
園副刊發表過散文《驕陽下的人們》,受到學校的獎勵。中學時就開始閱讀進步書籍,16歲時發表了第一首歌頌社會最底層勞動人民的新詩《挑水夫》。17歲在北平
上新聞專科學校時就積極參加北平學聯的秘密活動,參加了北平進步青年的文藝活動,成為當時平津詩歌運動中產生過積極影響的刊物《 詩歌雜誌》同仁中的熱心成
員。1935年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參加了北平的—二·九學生遊行示威活動, 一二·九運動以後便參加了由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革命隊伍一—一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1936年,因組織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同學參加要求國民黨政府對日絕交,討伐冀東偽政府的—二·—二學生遊行示威活動,被學校開除。
1937年,夏川到山西太原參加了 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在太原國民師範的 軍政訓練班第九連學習,後編為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總隊三大隊七中隊。參軍後,夏
川積極從事宣傳文化工作,他編寫了《決死隊隊歌》,還以筆名白炎寫了《武裝保衛山西》歌詞。這首氣勢磅礴的戰鬥歌曲,曾經響徹整個華北戰場,極大地鼓舞了
廣大群眾和青少年的抗日熱情。2005年又被選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歌曲作品在北京演出。經歷過當年抗戰生活的老年人,幾乎都唱過或聽過這首歌曲。著名劇作
家陸柱國在為《夏雨集》寫的序言中不無感慨地說:「我和夏川同志相處三十多個年頭,其中大半時間是直接在他的領導之下工作,竟然不知道我在兒童時代最愛唱
的這首歌詞,原來是出自他的筆下。」
1938年9月,夏川衝破國民黨的百般刁難、盤查,順利地到達了革命聖地延安,並在抗日軍政大學五大隊報到,唱起了「黃河之濱,集合着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
孫……」的抗大校歌,1938年12月22日, 抗大總校副校長 羅瑞卿同志在甘泉召開動員大會,宣布中央決定要成立 抗大一分校挺進敵後,並說明了建立分校的目的和
意義。夏川和戰友隨即進軍延長,於25日正式成立抗大一分校,1939年1月東渡黃河,1月21日到達晉東南,2月23日舉行抗大一分校第一期開學典禮,開始了正規的學
習生活。5月份,分校政治部調夏川任宣傳科長,後到文工團擔任支部書記,從此,他一手拿槍,一手拿筆,一邊戰鬥,一邊寫作。在文工團他寫了《文工團團歌》,
在抗大一分校他寫了《 學習歌》他寫的《把鬼子趕出鴨綠江邊》(久鳴曲)這首歌,也曾經鼓舞過千千萬萬的革命青年投入了抗日隊伍,和《 大刀進行曲》、《 流
亡三部曲》、《義勇軍進行曲》一起成為當時學唱最為廣泛的抗日歌曲代表作。1940年夏川奉調 八路軍第二縱隊政治部,做部隊的政治工作。1941年縱隊政治部成立
了隨軍記者團,夏川擔任了隨軍記者團主任,後又歷任宣傳股、科、部的正副領導,旅、師政治部主任,軍宣傳部長。他在這個期間寫的詩歌和報道《血戰蘇村》、
《沙區劫後》等,熱情地謳歌了八路軍那些寧死不屈,頑強奮戰,前仆後繼的英雄戰土,控訴了日本強盜實施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在 解放區
文學史冊上留下了永放光芒的篇章。
1950年2月,在二野五兵團十七軍任宣傳部長的夏川遇到十八軍軍長張國華,張國華希望夏川到十八軍來,進軍西藏。當時,夏川32歲,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十幾
年的戰爭生活,備嘗艱辛,歷經險阻,剛剛進入貴陽,有了一個可以過上安定生活的機會。但是夏川卻絲毫沒有考慮個人的得失,立刻答應張國華軍長的邀請,調十
八軍任軍政治部宣傳部長執行進軍西藏任務,體現了共產黨員的本色。正由於這種革命軍人所具有的忠誠和責任感、使命感,使他無論在艱苦卓絕的進軍途中,還是
在到達拉薩之後開展複雜、細緻的統戰工作,都作出了突出成績,得到上級和廣大指戰員的讚許。進藏路上,他和戰友們一起爬雪山趟冰河,為了能和沿途的藏族人
民交流,他帶頭學習藏語,吃 糌粑,喝 酥油茶。 昌都戰役時,他率軍工作組與五十二師參謀長 李明、副政委 陰法唐一起帶154團執行穿插任務,參加了北線千里
大迂迴的作戰,很好地達成了作戰預期目的。1952年西藏軍區成立後任宣傳部長兼文化部長。在統戰和宣傳工作中,他不但和當地群眾打成一片,也和許多上層愛國
人士交了朋友。1954年他帶領一個小分隊執行總政下達的電影拍攝任務,克服高原反應,上到六千多米的珠穆朗瑪峰北麓,把五星紅旗第一次插到喜瑪拉雅山上。
1955年8月調京任八一電影製片廠副廠長,協助廠長分管全廠各片種的創作。 1958年5月八一廠實行分片和管理後,夏川主要負責組建並領導軍教片室和科教片室全面
工作。1960年春,遵照總政指示,將科教片人員與設備順利移交中央文化部新建的北京科影廠後,又負責領導八一廠紀錄片的全面工作,直到1966年「文革」開
始。「文革」後恢復職務及分管八一廠軍教片、紀錄片的工作。在他領導的各種影片的創作拍攝過程中,他虛心學習,認真摸索,很快成了電影創作的內行,特別在
他主管軍教片、紀錄片的創作、拍攝中,成績突出。他組織選題的軍教片《奇襲武陵橋》、《越海捕俘》、《叢林戰》、《步兵打坦克》對推動部隊 軍事訓練和全面
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廣大官兵的熱烈歡迎。特別是他提議並主抓的生動體現毛澤東關於 人民戰爭思想的民兵傳統教育片《 地雷戰》(1962攝製)、《 地道
戰》(1965攝製)等影片在社會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幾十年久映不衰,家喻戶曉,成為中國電影的經典。他組織拍攝的新聞紀錄片《將軍當兵》、《英雄戰勝北大
荒》、《向毛主席匯報》、《偉大的戰士—雷鋒》、《綠色的原野》、《軍墾戰歌》等都真實反映了軍隊的面貌,激勵了部隊的士氣,展現了感人肺腑的軍民魚水
情。他還親自給紀錄片《硬骨頭六連》和《 我們都是神槍手》寫歌詞,並為廠內外的故事片寫了很多影評文章,發表於各大報刊,是八一廠寫影評最多的一位廠領
導。
夏川調到北京工作後,他那一顆心卻並沒有離開西藏,凡是有關西藏的任何一條新聞、一部作品,他都極為關注。當他離開西藏已經26年之後的1981年,已進入62歲
花甲之年的時候,卻懷着異乎常人的勇氣和熱情重返西藏,「願在邊卡度餘年」,決心要把他的畢生精力獻給西藏人民。
第二次進藏任軍區副政委期間,他兼任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仍主抓全區軍內外的宣傳、文化工作。他多次下部隊,深入基層,到邊防哨
所……他曾經兩次到海拔5300公尺的高山哨所查果拉,在極度缺氧的情況下,去看望鼓舞了那些「立足雪山,放眼天下」,「長期建藏,邊疆為家」的英雄戰土,並
為他們寫下了讚頌的詩文。
在他的組織、主持下,西藏籌備成立了文聯,他任西藏文聯名譽主席;召開了西藏首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創辦了《 西藏歌舞》雜誌,出版了《藏族作者小說
專輯》,並親為作序;舉辦了五省區藏族文學座談會;為推動西藏文學藝術的繁榮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83年9月,65歲的夏川從西藏軍區副政委的崗位上退了下來,回到首都北京。他是一個心情開朗而且具有高度熱情的人,更沒有忘掉 姚雪垠、 魏傳統等摯友們的叮
嚀:「耐得寂寞耐得寒,不憂身殘憂志殘。春光總是年年好,揮筆走龍灑江天。」寂寞正好盡情地燃燒,冷清自有哲思的歡暢,他心裡升起的是「放盡餘熱」,再做
一番事業的強烈願望。
1984年4月,他為《 新文學史料》撰寫了《(詩歌雜誌)和(海風詩歌小品)》的文章之後,接到戰爭年代 冀魯豫軍區老領導趙健民的約請,全身心地投入了編寫
《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史大事記》的任務。並且又和志同道合的戰友一起成立了文藝組,負責組織編寫《冀魯豫解放區文藝叢書》,執著地讓自己的晚年在文苑中盡情
放射出光和熱。
多年來,他和戰友們一起對一個一個的選題進行反反覆覆的研究,有時還要跑圖書館、檔案館、資料室,從那堆積如山的書報中查閱資料,經常每天伏案六七個小
時,對自己負責編審的書稿一詞一句地斟酌和做必要的修改。他的書房,成了一個編輯部。
為了趕時間完成編撰計劃,夏川有時比在職還忙、還緊張。1987年,他已年近古稀,去貴州商談落實一本叢書的出版事宜時,突發心肌梗塞,經醫院緊急搶救,才度
過一劫,愈後仍堅持繼續工作。他經常因心絞痛發作而住院。親屬和戰友們都勸說他:「你已是一個年老體弱的人,過去該幹的事都幹了,千萬不要再當『拚命三
郎』了!」但是樂觀精神和責任心仍然支撐着他做完了一件又一件事。對於編輯出版計劃內的事,他做起來就放不下,甚至把病房當成了工作室。在組織編輯冀魯豫
解放區文藝叢書的時候,有一次,夏川因病住在解放軍總醫院治療,還時刻想着編寫和出版方面的事情。在二十多天住院的日子裡,他寫給編輯和作者的信件就有三
四十封之多。
夏川特別讚賞老戰友馬冰山在重訪冀魯豫戰地時寫的一首詩:「平原百戰八春秋,壯壓倭奴肯叩頭。遲死吾儕天有意,老人惟愛不閒牛。」並以此自勉。他對親友
說:「拚命三郎我是不會當的,就當一頭離而不休的『不閒牛』吧。」
離休以後,夏川在文苑辛勤耕耘,成績斐然。他參與編輯出版的書籍有《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史大事記》、《冀魯豫解放區文藝叢書》、《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會文學
研究資料叢書》、《一二·九詩選》等達1 8本之多,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或史料價值。在此期間,他還整理出版了自己的詩文集《夏雨集》、《戰地草》、《 雪域
放歌》。
他經常關注普通群眾的生活狀況和所思所想,惦記着家鄉的父老鄉親。在老家平山縣發起扶貧助學活動時,他一人就負責了十個孩子的學費並和十個兒童及其家長建
立了書信聯繫,經常寄去孩子們需要的書籍。他還時常懷念抗戰時期山東的老房東。在編寫《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史》期間,特地抽時間專程去尋訪看望。
夏川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多次受批判,被揪斗,但他始終對黨忠貞不渝,堅信黨和人民群眾,無論逆境順境,始終義無反顧地全身心地投入黨、軍隊和人民的事業,
為黨和軍隊的文化宣傳事業貢獻了自己的畢生力量。
詞條標籤: 行業人物 文學 作家 人物 中國
視頻
參考來源
- ↑ 夏川,原名盧鎮華、盧向晨,筆名白炎,河北平山人,中共黨員,中國作協會員,新浪網 - news.sina.com.cn/o...- 2019-9-30
- ↑ 白炎《遠望珠穆朗瑪》等,歌詞《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隊歌》等,另有雜文、評論等多篇,網易 - www.163.com/d...- 20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