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洋潮》

作品名稱: 《白洋潮》

創作年代:明清

文學體裁:詩 詞

作 者:張岱

《白洋潮》明代文學家張岱《白洋潮》是明末清初散文家張岱創作的一篇小品文。

文章記敘了作者在白洋村海塘觀潮的全過程,以時空為序,由遠及近,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白洋潮在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又一個奇觀,寫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氣勢和雄壯之美。文章奇喻妙譬,層見迭出,鋪敘極有次第。

此文是《陶庵夢憶》中的一篇。《陶庵夢憶》中文章基本於明亡後創作,但此篇或許創作於明亡前。明崇禎十三年(1640)八月,張岱與朋友陳洪綬、祁世培因弔唁朱恆岳少師,在紹興西北濱海的白洋村,見到了氣勢不凡、極為壯觀的錢塘江潮,因此有了這篇文章。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舊例,在三江鎮看潮,其實沒有潮水可以看。午後有人盛傳道:「今年是暗漲潮!」年年像這樣。

庚辰年八月,(我)到白洋祭奠朱恆岳少師,與陳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忽然,海塘上有人高叫看潮了,我迅速前往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塘上,遠遠地看見潮頭像一條線,從海寧奔騰而來,一直到塘上。漸漸靠近了一點,就隱隱約約露出白色,如同驅趕千百群小鵝張開翅膀拍水飛迸。潮水越來越近,噴出水沫濺起水花,湧起的潮水像百萬頭雄獅,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們一樣,百萬頭雪獅攢聚在一起,沒有一頭不爭先恐後的。再近些,潮頭像颶風一樣逼來,水勢將要拍打着岸而上。看的人驚慌後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塘上,盡力一撞,水花衝擊射開,濺起幾丈高,地面都被打濕了。潮水旋轉着向右而去,被龜山擋住了,轟隆隆十分憤怒,龍湫之水像炒菜一樣翻滾不止,雪白的浪花在半空中飛舞。看了讓人驚嚇眩目,坐了好一會兒,臉色才鎮定下來。

先輩說:「浙江的潮頭,從龕,赭兩座山沖刷激盪而起。白洋在這兩座山之外,潮頭卻更大,這是為什麼呢?」

賞析

 
原圖鏈接[白洋潮圖片

文章思路

寫大潮水。很有層次,是作者感覺中的層次:首先是,視覺由遠漸近。先是「潮頭一線」,起得平實,此其一。稍近,則「隱隱露白」,漸漸增加了形容:「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此其二。再近,則「漸近,噴沫濺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後先。」此其三。很明顯,作者採取層層推進的辦法,用墨越來越濃,形容語越來越密。到了第四層次,作者筆鋒一轉,從潮水轉到「颶風逼之」。

寫作特點

學習本文運用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以及描寫觀者的表現來烘托白洋潮的寫作方法。掌握文中字詞,熟讀課文,提高閱讀能力和欣賞能力。首先,文章從三個方面的效果來寫颶風。先是觀者退避,這是從行為效果上表現潮水。接着寫到潮水使人「着面皆濕」,這是從觀潮者的感覺效果上表現潮水。再後是觀潮者「看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這是從觀潮者的心理效果上表現潮水。這樣的潮水,已經是很驚人的了;文章在強度上,在手段上,已經做足了。但是,作家又留下了一筆:推想,在白洋山以外,還可能更為壯觀。文章已經結束了,而讀者的想象卻沒有結束。這就叫做回味,留下餘音。

文章層次

一 介紹看潮的故事

二 介紹看潮的原因

三 介紹看潮的經過

四 提出對白洋潮的疑問

結尾

⒈以疑問句結尾語氣比較強烈,內容與開頭的「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形成對比,不僅表達了作者對白洋潮的壯美的讚嘆之情,而且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引人探索原因。

⒉白洋潮中作者多次從觀潮者的角度來描寫,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這樣寫的作用是從側面襯托出白洋潮的聲勢和力量,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行。

3.本文與周密的《觀潮》都是寫浙江之潮,他們在寫作內容方面有何不同?

本文只記敘了作者在白洋村海塘觀潮全過程,但是並沒有對「海軍演習」和「吳兒弄潮」進行描寫。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文章描寫按照空間順序一一展開,將海潮由遠及近的情形和樣子都描摹得惟妙惟肖,尤其是比喻,如"一線""群鵝""百萬雪獅""雪舞"。又善於側面烘托,將觀潮人的情態寫出來,以此反映出海潮的氣勢和場面的壯觀,足以懾人心魄。

文意一氣奔注,如挾狂風驟雨而至,節奏極快,令人目不暇接。潮頭一線,如從天降;既而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白鵝,撲啦啦奮翅驚飛;"漸近噴沫,冰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不僅比喻新奇、生動,而且賦予了錢塘江潮以性靈,如百萬雪獅奔騰咆哮一般。 "始雷鞭之",狀其怒;"颶風逼之",喻其狂,字字驚心,招招狠辣,凸現了生命的狂野和不可羈勒。潮到塘頭,拼力一擊,浪花飛濺,着面皆濕,讀來似有沁沁涼意。待到龜山橫截,砰然轟然,"炮碎龍湫,半空雪舞",這時的觀潮者便心怦怦然,久久不能平復,既驚詫於白洋潮之壯美,也震怖於大自然的威靈。

此篇盡顯張岱之文的生辣、霸氣,筆挾霜刀,虎虎生風。文章純以氣勝,幾令人心目俱眩。情之所至,沛然不可以御,文思洶湧。噴薄而出,一如錢塘江潮,雷奔海立。

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原主編林邦均:本文描寫白洋潮極富層次感:自遠處,而"稍近"、"漸近"、"再近"直"到塘";極富動感:"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冰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後先","颶風逼之,勢欲拍岸而上","水擊射,濺起數丈","炮碎龍湫,半空雪舞",描繪其色狀、聲勢、能量,妙喻迭出,必欲窮形極狀而後止;極富現場感:"看者辟易,走避塘下","著面皆濕","看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讀來驚魂攝魄,恍若身臨其境。(《陶庵夢憶注評》)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夏咸淳:作者由遠及近地描繪出海潮奔涌變幻的種種奇觀。潮頭初起時,"如驅於百群小鵝",給人以輕柔閒適之感。但越是接近海塘,越是洶湧暴怒,一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又如"炮碎龍湫",驚心動魄,令人目不敢接。則另是一種美感。奇喻妙譬,層見迭出,鋪敘極有次第。(《當代散文叢書 張岱散文選集》)

作者簡介

張岱[1](1597年10月5日-1689年?),一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劍老人、古劍陶庵、古劍陶庵老人、古劍蝶庵老人,晚年號六休居士,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祖籍四川綿竹故自稱「蜀人」 ,明清之際史學家、文學家。

張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患有痰疾而長住外祖父陶大順家養病,因聰穎善對而被舅父陶崇道稱為「今之江淹」,提出過「若以有詩句之畫作畫,畫不能佳;以有詩意之詩為詩,詩必不妙」等觀點;於天啟年間和崇禎初年悠遊自在,創作了許多詩文;於崇禎八年(1635年)參加鄉試,因不第而未入仕。[2]

明亡後,避兵災於剡中,於兵災結束後隱居四明山中,堅守貧困,潛心著述,著有《陶庵夢憶》和《石匱書》等;康熙四年(1665年)撰寫《自為墓志銘》,向死而生;後約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與世長辭,享年約九十三歲,逝後被安葬于山陰項里。[3]

視頻

滬教版初中語文7年級上冊_第17課 白洋潮

.

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讀書三萬卷,有趣的明代作家張岱

.

參考資料

  1. 《張岱簡介》 古詩文網
  2. 《夜航船》序:眼前極膚淺之事,吾輩聊且記取 搜狐網;發布時間; 2018-07-19 10:41
  3. 張岱:前半生賈寶玉,後半生曹雪芹 快資訊;發布時間; 2020-01-04 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