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洋淀

白洋淀
國籍 中國
別名 掘鯉淀,白羊淀、西淀
知名於

蘆葦盪、蓮花淀

 

白洋淀 (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湖泊(雄安新區境內))

白洋淀,屬海河流域大清河南支水系湖泊。是保定市、滄州市交界143個相互聯繫的大小淀泊的總稱,總面積366平方公里,平均年份蓄水量13.2億立方米,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位於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沖積扇交匯處的扇緣窪地上,從北、西、南三面接納瀑河、唐河、漕河、瀦龍河等九條較大的河流入湖,通過湖東北的泄洪閘及溢流堰經趙王新河,匯入大清河。

白洋淀受湖體地形、氣候變化、人類生產影響等因素,歷史上時縮時擴,20世紀後葉-21世紀初縮減幅度較大,1980年代曾乾涸,1988年大雨使白洋淀湖區恢復。

白洋淀歷為戰國燕趙、宋遼邊界,爭戰不斷;民國以前白洋淀是溝通保定、天津之間的重要航道。湖區的傳統產業是漁業及蘆葦產業,20世紀後,隨着中國國內旅遊業的興起,逐漸成為旅遊勝地,並於2007年評定為中國5A級旅遊景區。

2017年以前,白洋淀為河北省保定市及滄州市共轄,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雄縣、安新縣、容城縣設立河北雄安新區。至此,白洋淀大部為雄安新區所轄,成為雄安新區發展的重要生態水體。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白洋淀 別稱古稱 掘鯉淀,白羊淀、西淀
地理位置 河北省保定市與滄州市之間 所屬水系 海河流域大清河南支水系
一般面積 336平方公里 一般容積 13.2億立方米
主要支流 瀦龍河、孝義河、唐河、清水河

目錄

名稱演變

白洋淀最早見於記載的名稱或為「祖澤」,《水經注[1]記有大埿淀、小埿淀,也即大渥淀、小渥淀(渥,當與大清河古稱渥城水有關,安新境內古有渥城),西晉時稱掘鯉淀,左思在《魏都賦[2]中提到「掘鯉之淀」。唐李善註:「掘鯉之淀在河間鄚縣西」。北魏時稱西淀,北宋至明嘉靖間稱西塘,並出現「白羊淀」名。宋代在宋遼邊界開修塘濼作為塘泊軍事防線,一段「……合大蓮花淀、洛陽淀、牛橫淀、康池淀、疇淀、白洋(羊)淀為一水……」,這是白洋淀之名較早的歷史記載中出現,《宋史·河渠志[3]:「……令注白羊淀矣」,當時「白羊淀」已成為白洋淀諸淀的總稱了。明代以後,人們見到淀水汪洋浩渺,勢連天際,遂演化寫成「白洋淀」。為史載容城、雄縣、安新間九十九淀之一,此後稱「白洋淀」。清代,統稱西淀,清代文獻「大清自雄入,逕張青口(文安縣),口西西淀,口東東淀。」因白洋淀本淀面積居諸淀之首,故今總稱白洋淀。

形成演變

白洋淀形成於第三紀晚期,成於第四紀,是河北平原北部古盆地的一部分,古雍奴藪[4]的遺蹟。白洋淀在地質構造上是屬渤海凹陷(新華夏沉陷帶)的一部分。早在海西運動時期曾兩度下降,最後在第三紀末才沉沒于海水之中,形成當時的北京灣。由於黃河和海河水系沖積扇和三角洲的成長發育,河北平原逐漸出露水面,沖積扇和三角洲上的坡流與分流,彼此匯合於沖積扇或三角洲的邊緣地帶,使洪水漫衍的低洼處儲水成為湖窪。 這些窪地和湖泊成不連續的帶狀分布,如東淀、白洋淀、文安窪、大浪淀、千頃窪以及沿海的一些其他窪地等。

白洋淀形成以後,由於水文氣候的變化,海陸進退交替,人類開發利用等,致使古白洋淀經歷了時而擴張,時而收縮的演進過程。在距今萬年左右的全新世,古窪地湖泊又經歷了時而擴張、時而收縮的演變過程。早全新世後期(距今10000-7000年),由於東南的熱氣團進人,雨水多、泥沙多,加之海面上升,乾涸的窪淀再度擴張。到中晚全新世(距今7500-2500年),氣候變得溫涼、乾旱,淀水變淺甚至收縮乾涸。

唐以前,白洋淀地區人類影響較小。《新唐書[5]有:「鄚州有九十九淀」的記載。窪淀相連,一片澤野。宋初,在宋遼邊境的白洋淀地區大建塘濼作為軍事防線,使白洋淀範圍一度擴大。而宋代的屯墾開發、元代對大運河的改造,使海河宣洩不暢的情況加劇,河北地區洪澇災害頻發。元在北京建大都,燕山、太行山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加重,流域泥沙增多,加速了白洋淀的淤積。

明代移民屯田加劇淀區縮小,白洋淀幾度乾涸,到明代弘治年間,白洋淀有些淀泊已經淤成平地,「地可耕而食,中央為牧馬場。」明正德年間,楊村河決口,唐河決入白洋淀。形成了徐、漕、萍、一畝、方順、唐、滋、沙九河入淀,白洋淀才具備了現代的規模。為防洪水泛濫,建設了大規模的堤防。尤其是南岸的千里堤的建設,對白洋淀的水面格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明代清代,繼續對白洋淀進行治理,特別是保天運河的開通,至乾隆28年(1763年)白洋淀東、西淀的界限正式確定下來,「大清自雄入,逕張青口(文安縣),口西西淀,口東東淀。」到了清末,政府無力大規模開展水利建設,白洋淀地區水旱災害頻繁,加快了其衰廢過程。民國以後,對海河流域的治理着重於下游航道的治理,中上遊河道淤積嚴重,也加快了中流窪淀的淤積。白洋淀面積進一步縮小。到了近代,1950年代初白洋淀總面積為567.6平方公里,到了2010年代減少到366平方公里。

位置境域

白洋淀位於東經115°45′-116°07′,北緯38°44′-38°59′之間,是大清河流域中部的天然湖泊,是華北平原上為數極少的淀泊之一,工程素有「北國江南」「華北明珠」之譽。淀區四周以堤為界,東至清河口,西至四門堤,地至千里堤,北至安新北堤。淀周堤長215公里(任丘境內23.9公里)。東西長39.5公里,南北寬28.5公里,2009年測量,白洋淀水域面積108.8平方公里(水位7.09米), [6] 總面積336平方公里(大沽高程10.6米時),蓄水量1.024億立方米。。地面景觀以水體為主,淀底高程一般在5.5-5.6米之間,3700餘條的縱橫溝壑將整個淀區分成大小不等的淀泊143個。其中萬畝以上的淀泊7個(白洋淀、燒車淀、馬棚淀、羊角淀、池魚淀、石塘、小北淀),千畝至萬畝內的24個,面畝以上的大淀99個,百畝以下的淀44個。其中白洋淀面積最大(本淀面積19899.0畝,位於安新縣關城正南),以此命名。

在行政管轄上,白洋淀原分屬於保定、滄州兩市的安新、雄縣[6]、任丘、容城及高陽五個縣市管轄。安新縣轄白洋淀西部水域,面積312平方公里,占85%;雄縣轄白洋淀東北部水域,面積18.3平方公里;任丘市轄東部水域,面積64.8平方公里。其餘少量部分為北部容城縣、南部高陽縣所轄。 2016年以後,中央人民政府在此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淀區大部歸入雄安新區轄區之內。 2018年4月任丘市與雄縣召開移交會議,鄚州鎮與七間房鄉、苟各莊鎮因毗鄰白洋淀由雄安新區雄縣託管。任丘市不再轄白洋淀水域。

水文特徵

白洋淀內有堤分割。湖底高程3.6米,湖面高程10.50米,面積366平方公里,最大水深6.0米,平均水深3.6米,容積10.38億立方米。 上游各支流中瀦龍河為白洋淀的主要補給水源,多年平均徑流量7.75億立方米、其次為唐河(5.9億立方米)、白溝引河(4.9億立方米)、府河(1.69億立方米)、漕河(1.19億立方米)、瀑河(0.59億立方米)等。上述各河以唐河含沙量最大,倒馬關站(1959-1980年資料),年平均含沙量為9.73公斤/立方米。其次為拒馬河,(紫荊關站年平均含沙量為2.92公斤/立方米),沙河(瀦龍河上游)阜平站年平均含沙量為2.22公斤/立方米。水溫7月最高,平均20℃以上,1月最低為O℃,冰期10-50天,最長可達90天。

1960年代時白洋淀水質優良,無色無味,清澈見底,礦化度低(400毫克/升)。酸鹼度適中(PH值7-8),可用做工農業及居民生活用水。淀內底土鬆軟,淤泥厚積,餌料豐富,是魚蝦繁殖的良好場所。20世紀的60年代以後,白洋淀受到工業排污影響。水污染日趨嚴重,曾導致魚蝦、蟹等死亡。 自1960年代,白洋淀入淀徑流和淀內蓄水都發生了根本變化。據記載,白洋淀在20年間曾經歷了六次乾涸。1983年到1988年曾出現連續五年的干淀。直到1988年的一場大型降雨,才使白洋淀得以重新蓄水。20世紀90年代後,通過人工調控白洋淀的水量,較好地解決了干淀問題。 根據2014年到2017年河北省環保廳發布的《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白洋淀的主要水污染物已經從化學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變為化學需氧量和總磷。 經過多年治理,2018年白洋澱澱區水質與上年相比改善效果明顯,主要污染物總磷、氨氮濃度同比分別下降35.16%、45.45%。

水系構成

白洋淀,是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中游的緩洪滯洪區,位於九河下梢,承擔着9條河流的洪水調蓄。白洋淀,及其上游幾大支流,共同構成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南支。

古代九河是指徐、漕、萍、一畝、方順、唐、滋、沙九河,後因水系或名稱變化而不同。現代地理是指瀦龍河、孝義河、唐河、清水河、瀑河、府河、萍河、漕河、白溝引河。隨着海河治理工程的建設完成後,入淀河系已發生變化:新蓋房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和白溝引河的開挖,使原來不入淀的大清河北支也經由此入淀;唐河新道的建成,切斷了金線河與清水河的入淀通道;府河清污分流,清水入淀,污水排入唐河污水庫。孝義河、萍河屬於平原河流,常年乾枯斷流。因此白洋淀實際只有六條河流入淀。在入淀的各河流上,修建了許多防洪、除澇、調節、灌溉工程。據統計有百萬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小型水庫53座,千畝以上灌區36處,大、中型揚水站44個,灌溉面積440萬畝,流域的水資源入淀徑流量逐漸減少。下游由棗林莊閘和趙北口溢流堰控制泄洪,自趙王新河入大清河。

上游支流

府河,《水經注》稱瀋水,又名清苑河,明代,1368年保定路改名保定府後稱府河,位於白洋淀西部。府河上游有一畝泉河、候河、白草溝等支流。一畝泉河為主流,與眾多支流匯合後稱府河。府河在靈雨寺東分出一支護城河。主流向東有黃花溝、金線河匯入。與唐河匯合後入藻雜淀,全長62公里。府河碼頭曾是保定城水路交通的樞紐。流經地區歷史文化豐富。

瀦龍河,位於白洋淀南部,因「豬化龍而成河,故名豬龍河,後改豬為瀦。上游以沙河為主,並有滋河、浩河、孟良河等流入,於安國市軍詵村北匯流後,始稱瀦龍河,向東北流經安平縣、博野縣、蠡縣、高陽縣,至安新縣高樓村北注入馬棚淀。入淀口在千里堤與四門堤之間。

唐河,因流經唐縣而得名唐河,位於白洋淀西部。發源於山西省渾源縣南翠屏山,戰國時期,在今肅寧西入黃河,東漢至唐流經今靈丘、來源、唐縣、定縣、博野、蠡縣、高陽入安新境內,流經安新鎮南,東入雄縣、霸縣達天津入海。後又分別在1330年、1472年、1517年、1801年幾次改道入淀,1966年又辟新道(唐河新道)由建昌改韓村入淀。

孝義河,又名大西章河、段家莊乾河,位於白洋淀西南。為唐河口之間平原排瀝河道,源於安國黃台村,經安國、定州大辛莊、入蠡縣潘家營村匯月明河、萬安村匯溫仁分干河,再經高陽、安新同口村東流入馬棚淀,全長90公里。

漕河,古稱徐水,位於白洋淀西部,源於易縣五回嶺。漕河源於徐水縣釜山曹河澤,清末,有古徐水和漕河匯流,經漕河鋪而得名。漕河經管頭村、再匯甘河淨之水,經龍門峽谷、龍潭匯水峪溝、馬連川河、白堡河、楊莊河、泥溝河入徐水到達安新縣東馬村南入藻雜淀,全長110公里。

瀑河,位於白洋淀西部,分南瀑河、北瀑河。又稱為雹河、鮑河。北瀑河流經容城縣河北莊村入萍河,到安新縣三台入藻雜淀,後因於堵而廢棄。南瀑河為泄水支流,由徐水大因東經安新縣寨里村南入藻雜淀,全長73公里。

萍河,位於白洋淀西部,古稱平水、萍泉河。源於定興南幸村,流經徐水縣田村鋪匯十五級溝,經下河西匯雞爪河,到容城縣河北莊匯入北瀑河,至黑龍口萍河橋入安新縣三台南藻雜淀,全長30公里。

白溝引河,白溝河為拒馬河之下流,位於白洋淀東北部,古白溝河曾因流經白溝鎮而得名。先由容城縣至雄縣西入黃灣河,又經安新縣進淀入四角河後因改道由雄縣故賢村決河南逆流經安新縣大陽村入燒車淀。白溝引河為人工河,在1970年開挖,溝通了白洋淀與大清河北支,經容城境內留通村入淀。 另外,高碑店境內的紫泉河、倉上河、白溝河、斗門河水由北向南匯集,經拒馬河倒虹吸注入白洋淀。

下游支流

趙王河,《畿輔通志[7]記載,趙王河是同治十二年河道葉伯英所開。為使西淀(白洋淀)泄水暢通,自燒車淀(白洋淀北部)起,穿過十二連橋,至大港淀東南,順千里堤至苟各莊,人工開挖的新河,稱趙王河,後併入老趙王河。直到新中國成立,趙王河都是白洋淀唯一的泄水河道。1960年代又開闢趙王新河、棗林莊分洪道,分趙王河為上、中、下三段。

地理環境

氣候條件

白洋淀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降水稀少;夏季炎熱多雨,降水集中;秋季晴朗微風,晝暖夜涼,秋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降水稀少。年平均氣溫12.2度,極端最高氣溫40.7度,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6.7度。年平均降水量529.7毫米。全年日照時數2578.3小時,年無霜期平均195天,年平均風速1.7米/秒。土壤為4個土類,21個土屬,128個土種,其中潮土分布最廣,沼澤土和褐土次之,水稻土再次之。

地貌特徵

白洋淀位於華平平原北部,京津石三點所構成的三角形的中心位置上,流域地形複雜,山地、丘陵、平原和窪地俱全,總地勢自西向東自然形成山區、平原和窪地三大地貌類型。具體到白洋淀,總地勢自西北向東南略有傾斜,地勢平坦,地面坡度為1:2000,西半部最高海拔10米,東半部最低海拔5.5米。

白洋淀河淀相連,溝壕交錯,水村園田星羅棋布,沿邊築堤(主要堤防170公里)圍埝。堤內窪地連片,堤外淀水蕩漾,形成了半水半旱的獨特地理特徵。

自然資源

白洋淀水域遼闊,水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淀內有蘆葦12萬畝,年產量7500萬公斤,是本縣的重要特產,經濟價值高,可編織葦席,加工葦箔,造紙,製作工藝品,故蘆葦有「鐵杆莊稼」、「寸葦寸金」之稱,是淀區居民的重要經濟來源。2001年,安新縣被河北省評為「蘆葦之鄉」。淀內有近10萬畝荷花[8],魚、蝦、蟹、貝、蓮、藕、芡等水生動植物品種繁多,魚類有17科54種,以鯉科魚類最多,經濟魚類約占64%,主要品種有鯉魚、鯽魚、草魚、魴魚、鲶魚、烏鱧等,並盛產元魚、青蝦、河蟹等名優水產品,是全國有名的「魚米之鄉」,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淡水養殖基地。魚、葦在華北地區久負盛名。

安新縣地處太行山與渤海相連接的凹陷地帶,是冀中平原潛山油藏形成的主要地域,白洋淀邊白莊潛山油田和劉李莊油田並稱雁翎油田。安新境內蘊藏着豐富的地熱資源,儲藏面積350多平方公里,儲量150多億噸,並且埋藏淺、水溫高、水質好、自噴力強,具有很高的醫療保健價值和科學實用價值,適合發展溫泉生態養殖、溫泉保健旅遊等項目,開發前景廣闊。

旅遊資源

白洋淀的旅遊資源,除水體本身外,湖中的島嶼、溫泉、水生植物(荷花、蘆葦[9]等)是很好的自然生態旅遊資源。淀周的幾條大堤,是優秀的水利風景資源。此外,周邊的歷史文物遺蹟也很有內涵和吸引力。主要有:鄚州藥王廟,遺址位於鄚州鎮古州村北1公里處白洋淀堤外。曾被譽為「天下第一大廟」(明、清兩代)。大廟初建於元代,為扁鵲祠及衣冠冢。明萬曆二十年重修後始具規模,康熙年間被大火焚毀,山門及圍牆等亦於1966年拆除。其址在白洋淀開挖中已成為河道。1992年,任丘市委、市政府重新選址修建了扁鵲祠。扁鵲祠南北長250米,東西寬80米,占地約30餘畝,主體依次由山門、宮門、扁鵲祠、扁鵲墓四部分組成,在這條中軸線兩側,相對稱建有東西配殿、名人書畫展覽室、文物陳列室等。

雄縣宋遼邊關地道,位於保定雄縣祁崗和邢村周邊地區,為北宋雄州、霸州北部邊防防守工事,自雄州瓦橋關至霸州益津關修建七十華里。1993年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古地道內結構複雜,內有迷魂洞、掩體、翻板、翻眼、放燈處、通氣孔等。已發現的地道有兩部分:祁崗地道位於雄縣雙堂鄉祁崗村中心,邢村大台地道位於雄縣小步村鄉邢村南二百米處。地道為青磚結構券頂,由通道和洞室兩大部分構成。最大的洞室長8米,寬3米,高3米,通道最低矮處僅0.6米。

康熙水圍行宮,位於白洋淀文化苑北側,是清代康熙皇帝到白洋淀巡幸、水上圍獵駐蹕休憩宮殿式建築的水上行宮,坐北朝南,對稱排列。由萬歲宮、千歲宮、御書房、御膳房、寢宮組成,供皇帝水圍之餘,召見臣工、閱審部院奏章、發布諭令、從事政務,以及讀書、娛樂、憩寢等所用。原建築早毀。2003年進行重建。

晾馬台明月禪寺,位於白洋淀北容城縣晾馬台鄉晾馬台村西北角,晾馬台遺址[10]的土台上。始建於唐代(642-712年)。五代時期至清朝乾隆年間,明月禪寺被毀多次,僅存千年古柏和「明月禪寺石碑」等遺蹟。1992年,容城縣人民政府向地區行政公署申請修復開放明月禪寺。由唐玉先生引資重建大雄寶殿,於九六年竣工。趙朴初先生為大殿手書「大雄寶殿」四字。

黑龍口燕長城,位於容城縣城西南13公里的小里鎮黑龍口村東200處。此段長城當地人稱"界堤"。據考察,系戰國時燕國南長城的一段,殘長200餘米,高0.5-2米。夯土築成,每層厚約17厘米,頂寬4米,底寬6米。1984年7月,容城縣文保所在文物普查時發現此段長城。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和北張村一古碑記載,這段"界堤"是戰國時期燕、趙兩國的分界線,也是燕國長城的一段。燕國南長城的黑龍口、趙北口、張青口等處,均為當時關隘。《歷年通鑑輯覽·卷九》載:燕昭王元年(前311)秦使張儀說楚、韓、齊、燕連衡以事秦。張遊說燕昭王:"趙以效河間,大王不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攻燕,易水長城非王之有矣"。據此可知,在燕昭王時,已有易水長城之稱,建築年代要早於公元前311年。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治理開發

水利工程

白洋淀上承九河,為海河流域蓄滯洪區,起着保護天津和周邊市縣安全的作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史上,主要是洪澇災害,因此都十分重視水利工程建設。 古代水利工程有記載的對白洋淀的治理開發始於唐代。明萬曆本《任丘縣誌·山川[11]記載:「長豐渠……在縣西北,……引水東流通漕溉田,開元(唐玄宗年號)刺使盧惲開」。又稱:「魚陡(音bei),縣南五里,亦名通利渠,唐令魚思賢開,以泄淀水,得地二百餘頃。」

到了宋代,出於軍事鬥爭的需要,在宋遼邊界開始了大規模的修堤築埝,開塘泊蓄水工程。《宋史·河渠》載,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三月,徵調河北諸州一萬八千人在邊界開塘汩蓄水。沿雄州、鄚州、壩州及平戎軍(治在今文安西北),破虜軍(治所在今壩縣信安),順安軍(治所在今安新安州)一帶修築堤埝六百餘里,開泊合淀,「自壩州引滹沱水灌之」,水「深不可行舟,淺不可涉渡」。既灌溉屯田水稻以充軍需,又限制契丹騎兵以拒敵。宋真宗咸平至景德年間(998―1007年),在宋遼邊界進一步開修塘濼,匯聚緣邊諸水形成一條東起滄州界,西至保定的塘泊防線。其中,有兩段即在今白洋淀區域。一段「東起雄州、西至順安軍,合大蓮花淀、洛陽淀、牛橫淀、康池淀、疇淀、白洋淀為一水,衡廣七十里,縱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另一段「東起順安軍,西至保州,合齊女淀(一寫齊安淀)、勞淀為一水、橫廣三十餘里,縱百五十里,其深一丈三尺或一丈」。上述第一段塘泊中提到的白洋淀,在端村、淀頭以南、圈頭以西,因其面積最大,故後來以其名指代雄州以西諸塘泊。《宋史·河渠志》記載了當時主管緣邊塘泊的太監楊懷敏於慶曆五年(1047年)給宋仁宗的密奏:「知順安軍劉宗言閉五門、幞頭港、下赤、大渦、柳林口漳河水不使入塘,臣己復通之,令注白洋淀矣」。

隨着開塘泊屯田政策的實施,白洋淀範圍也有所擴大。《宋史.唐介傳》記載,沿邊塘水歲溢,害民田。中人(太監)楊懷敏主之,割邑(任丘,時唐介為任丘令)西十一村在豬漲潦,介築堤闌(攔)之,民以為利,曰唐堤。另據《新安縣誌》記載,今白洋淀西部的四門堤,北部的新安北堤,皆築於宋。相傳為北宋名將楊延昭為防禦契丹而築。

清代加速了白洋淀堤防的治理。康熙五年(1666年)直隸巡撫「發幣萬金」在安州築堤120里。三十五年(1696年),命原河道總督任新勘查各處堤工,派內閣學士觀保修築完固。又三年,命直隸總督吳赫「出資效力」,修築新安堤工。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派其弟允祥和大學士朱栻勘查直隸水利。他們提出,「治直隸水利必自淀始。凡古淀之尚能存水者,均應疏浚深廣」、並「多開引河,使淀與淀相通。已淤為田疇者,四面開渠,中穿溝洫。洫於渠、渠達於河於淀。而以現有淀內河身疏瀹(yue)通暢,為眾流之綱。經緯條貫,脈脈相通,泄而不竭,蓄而不盈。而後圩田種稻、早澇有備」。雍正四年(1726年),在大渥淀疏渠、匯水、營田。光緒六年(1880年)縣令趙秋亭修築千里堤。直隸總督奏請朝廷撥賑米六千石。江蘇義賬局嚴作霖助賑銀三萬餘兩,修築了任丘境內千里堤「七十二里有奇」。堤基五丈、頂一丈,高九尺。以後,又多次修築白洋淀周圍堤埝,使之成為長堤環繞的北方湖泊。

現代水利工程

引黃入冀補淀工程,通過小白河將黃河水補給到白洋淀。自河南省濮陽市渠村引黃閘取水,全部為自流引水,流經豫冀兩省23個縣(市、區),最終進入白洋淀。白洋淀引黃泵站位於雄安新區雄縣七間房鄉大樹劉莊村引黃入冀補淀工程末端的入淀口處。2018年9月中旬開工建設,採用7台套立式潛水軸流泵,6用1備。2019年1月21日泵站的主體泵房施工全部完成,7組水泵機組安裝到位,具備了通水條件。白洋淀引黃泵站是雄安新區設立後的首個永久性水利工程。

棗林莊樞紐,位於任丘市與安新縣交界處棗林莊村南,是白洋淀出口的控制工程。具有調節白洋淀水量,發揮調洪、蓄水、灌溉和航運等綜合效益的作用。建於1070年。由25孔泄洪閘、4孔節制閘、100噸船閘和趙北口溢流堰等4座建築物組成。設計泄洪能力2700立方米/秒,相應十方院水位10.5(大沽高程)米。校核水位11.35米,相應泄量4140立方米/秒。

堤防。白洋淀四周堤防環繞,東有千里堤,北有新安北堤,西有障水埝和四門堤,南有淀南新堤,堤防總長202.62公里。

白洋淀千里堤[12],又叫千里長堤,位於白洋淀東南沿岸。空中俯瞰,有如長蛇蜿蜒於冀中平原,聚集天下靈氣,福佑淀區兒女。它是任丘、安新、容城、文安、大城、雄縣、霸州、天津等九縣市的防洪天然屏障,全長250公里,為國家一級堤防。堤頂平均寬8米,高12-14米。堤內青石護坡、甚為堅固,堤內樹木大多以垂柳為主,堤外樹木蔥蘢、村落相依。據清史記載:「千里堤始建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乾隆[13]五十四年培修,起自清苑、歷高陽、河間、任丘、雄縣、霸州、大城等十一州縣,長十三萬餘丈,合七百七十六里」。多年來,由於河道變遷,堤防決口,幾經修築。通常所說千里堤特指任丘境內百餘華里堤段。歷史上著名的白洋淀「六大美景」之一的「長堤煙柳」,便出自千里堤的任丘的西大塢堤段。

新安北堤,位於白洋淀北部,西自安新縣三台鎮山西村大橋起,南折向東,沿藻笮淀北岸經淶城,崔公堤、留村,南至安新縣城南環城,向北折而東經宋莊、大張莊,北經南河、大陽,一直往東入容城留通村,至雄縣十里舖。北堤全長46.2公里,其中安新縣占32.4公里。保護着三台、安新、漾堤口、大王四個鄉鎮的37個自然村。北堤前身是公元前314年燕昭王為防禦趙國,築起的一條長達五百里的易水長城,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燕長城」。同時也阻止了淀水北泛,奠定了白洋淀的北界根基。到了宋代,北宋名將楊延昭為御遼,以燕長城遺址為基礎,在白洋淀北界築起一條沿淀通往霸州的堤防(又名長城堤、六郎亘)。明代又增高加寬、清朝繼續加固修復,解放後,政府加大修復力度形成牢固的堤防。

障水埝,是白洋淀西部的堤壩建築,上接瀑河北堤到容城縣黑龍口東萍河橋止。

圍墾農耕

白洋淀湖區的圍墾始於宋代的屯田制度。宋遼時期,在建塘濼為防線的同時,在湖邊屯田,以實邊防。明成祖朱棣曾帶兵在留通淀、荷花澱築台田;明代,為補充白洋淀人口,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和古北口小興州向安新縣大量移民。移民大規模的水利改造、擴寨建房、建村、築堤挖溝,實施屯田開發。弘治元年(1488年)白洋淀淤積為平地,百姓在淀內耕種,官府在淀中央辦過牧馬場。

湖區生產

白洋淀人民依託淀區優越的水資源條件,發展了獨具特色的水經濟。白洋淀水域遼闊,水源充沛,水質清新,川流不息,流域內河淀相通,河海相連,淀窪不分,使其具有江河平原動物區系與海河水系魚類的共同特點,水產品的產量、經濟價值均極高。白洋淀是華北地區重要的水產品基地,白洋淀盛產魚、蝦、蟹、貝、蘆葦、蓮藕、芡實[14]菱角[15]等。

植葦種蒲編織是白洋淀區百姓經久成習的生活方式和經濟方式,由此「日進斗金」,飯稻羹魚。自唐宋至明清,白洋淀的葦席、葦箔貢額巨大。故淀區上下家家以織席捕魚為生,成為傳統。

1950年代,白洋淀面積有567平方公里,群眾主要以水產為生。是京津保重要的淡水魚基地,產魚8850噸。僅安新一縣,1949年到1965年,平均年產魚1146萬斤,漁業年平均產值285.37萬元。歷史最高的1954年從事漁業的勞動力達1.9萬人,全年魚蝦產量1770萬斤,產值531萬元,占安新縣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7.8%。

1950年代有葦田14萬餘畝,年產蘆葦0.75億公斤。最多時織席近700萬片,打箔30萬片,產值3000萬元,占安新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白洋淀總收入的75%。1960年以後,蓄水越來越少,特別是進入1980年代以後,連年乾涸,致使水生生物遭到毀滅性破壞。蘆葦產量日趨下降。

白洋淀地區水禽養殖

白洋淀沿湖的安新、任丘、雄縣、容城、高陽五縣市的家禽養殖十分發達,其中安新縣區域的鴨養殖最為集中。據安新縣畜牧水產局統計,2008-2013年安新縣平均鴨存欄數在137.7萬隻左右,主要在湖心島和沿堤外養殖,淀內養殖存欄數年平均41.3萬左右。隨着白洋淀羽絨行業的發展及居民對肉蛋的需求,鴨養殖業成為白洋淀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

石油開採

白洋淀地區石油儲量豐富,東部為任丘油田,位於白洋淀畔任丘市。1975年由華北石油勘探部打成第一口日產千噸的油井任4井,標誌着中國最大的碳酸鹽岩油田被發現。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石油工業部部長的康世恩同志提議新油田定名為"任丘油田"。任丘是華北油田總部的所在地。

安新縣境內有華北油田採油一廠同口、雁翎、鄚州、高陽三個採油作業區和一個輸油作業區,所轄範圍內共有聯合站、採油站、計量站、接轉站36座,油水井646口。 雄縣岔北、岔中、岔(東)南三個採油作業區所轄範圍內共有聯合站及轉油站4座,計量間63座,共有1370口油水井,地下含油麵積58.3平方公里,地上面積82.3平方公里,與其配套的井場道路、輸油管線、電力系統等也都包括在了雄安新區內。

地熱開發

雄安新區的地熱資源具有埋藏淺、溫度高、水質好、易回灌等特點。自南西向北東,地下水源熱泵適宜性逐漸變好,雄安新區的核心區均為適宜區和較適宜區。雄安新區雄縣是地熱開發利用程度最好的地區,安新縣和容城縣的地熱開發利用程度相對較低,潛力巨大。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到2017年,雄縣已經實現地熱供暖覆蓋90%以上的供暖區,城區基本實現了地熱集中供熱全覆蓋,雄縣成為中國第一個「無煙城」。在國內率先做到地熱尾水100%同層回灌,實現「只取熱不取水」的可持續利用目標。 雄縣地熱資源已廣泛用於生活取暖、養殖和觀光療養等領域,以溫泉利用為特色的各類大型賓館、飯店、洗浴、旅遊等行業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旅遊開發

白洋淀畔的旅遊碼頭

安新白洋淀景區,是國家AAAAA級景區,保定市21世紀初就積極推進旅遊向「生態休閒、文化娛樂、健身購物、商務會展」一體化「套餐型」發展為目標,結合京、津休閒度假產業帶規劃,對白洋淀景區進行了規劃。對荷花大觀園、白洋淀文化苑等景點進行深層次的開發和包裝;對碼頭步行街、玉帶橋重新綠化、美化,對景區219個生態垃圾箱進行翻新;改進引導標識,新增中英文對照引導標識牌135塊,並在主要路口設立旅遊服務站。在中央電視台、天津衛視、河南衛視、《中國旅遊報》、《燕趙都市報》等主流媒體進行專題宣傳,聘請央視9套英語播音員翻譯製作英語版的旅遊宣傳片、宣傳冊。密切與各地旅遊部門、企業、旅行社的聯繫,強化業內促銷,借勢宣傳。2009年,白洋淀景區成功入選國家迎奧運32條精品旅遊線路。2008年,共接待遊客158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6億元,財政實際收入951.4萬元。

雄縣充分利用地熱資源進行旅遊開發,全縣建有溫泉浴池15處、溫泉游泳館3處,擁有溫泉旅遊特色的賓館、飯店、洗浴、碼頭等60多個,每年接待遊客150多萬人次。

生態保護

2002年,白洋淀被列為河北省濕地自然保護區。

2016年,安新縣協調省、市水利部門,對白洋淀實施3次生態補水,入淀水量1.8億立方米,核心區域水位年均保持在7.6米(天津大沽高程)左右,保持了白洋淀生態水位,對維持白洋淀生態系統和農、牧、漁、旅遊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投資1.9億元實施白洋淀生態環境保護湖泊試點項目,完成污水綜合淨化等11項子工程。完成新安北堤南河至中六段排鹼溝整治工程,清淤總長3.3公里,清除土方3.64萬方,種植荷花1.06萬平米,三葉草2.1萬平米。投資947.22萬元,實施白洋淀觀光游A線和寨南村至東淀頭碼頭開卡清淤任務,河道清淤總長16.6公里,清淤27.36萬方。

2017年,雄安新區實施了2次白洋淀補水工程。2018年,又進行了4次補水,入淀水量1.72億立方米。其中,春天的那次工程是「華北之腎」近10年來較大的一次補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常放水,同時還有保定兩大水庫的大規模補水。2018年12月,白洋淀實時面積達到309.789平方公里,比2017年4月時增加了約47平方公里。

2018年,唐河污水庫一期工程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順利完成,累計完成排爆面積102.5萬平方米,存余污水全部處理,累計清理一般固廢12.6萬噸、含砷含鉛疑似危廢共約8600噸。雄安新區606個有水納污坑塘全部完成治理;強化133家涉水企業監管,雄安新區三縣新排查出「散亂污」企業1433家,關停取締類915家,整改提升類518家,已全部完成整改。雄安新區三縣清理河道垃圾約130.9萬立方米,三縣排查河道、淀區兩公里範圍內入河入淀排污(排放)口11395個。新區已實施5次補水過程,共向白洋淀生態補水約1.8億立方米。

航道航運

白洋淀自古有舟楫之利,形成了以白洋淀及上下水域為核心和主幹道的航運網,成為津保間航運中轉要道,為冀中華北,京津各地,內河外埠,中原山東,乃至江南各種物資的運營與交流,提供了一支重要的生命線。宋代以前,白洋淀水域航運舳艫銜尾,艤萬艘於水,成為北方漕運中轉的關鍵樞紐。宋代,航線沿上下河道伸展,不僅使西起保定、東至天津泥沽海口,東西長達九百里的華北內河主幹道航線建立起來,而且淀區各軍鎮通河航線向外擴展,四通八達,白洋淀初現此後千年間航運交通雛形。這條航道也保證了金燕京的供給。元明以來,東南物資以大都北京所需為務,商品貿易市場隨之不斷擴大、繁榮,天津迅速成為北方沿海最繁華的商貿中心和當然的物資集散中心。明清時期,(天)津保(定)航道的作用突顯。乾隆九年,清政府利用舊渠道,因勢利導,將唐河水引入府河,並從保定府新閘到安州膳馬廟修閘6座,積水以利航行。從此保定南關至天津間航行200年。

清代至民國,經白洋淀大清河一線分撥到保定、雄縣、霸州、固安、易州等地的漕糧及商舟鹽楫貿易更是頻繁,淀區及周邊一帶絕大多數外運棉花和棉織品,由水路運往天津,熱銷占全國各地之半的各色棉紗、布料和人造絲織品,絕大多數是先經淀區航運網轉運繹散。至近代,津保之間的貨物三分之二靠這條航線水路運輸,雜食、棉花、紡織品、煤炭、花生、皮毛、瓷器、藥材及建築材料,每年運量巨大,淀河上下河岸及周邊地帶日常所需其他消費品、食鹽、日雜百貨,以及砂糖、麵粉、煤油、洋雜貨物等,均由天津裝民船水運輸送內地。

津保航道從保定到劉守廟碼頭沿府河下行33公里進入白洋淀。白洋淀內通航里程均以新安鎮東關碼頭為起點,至端村15公里,至趙北口15.5公里,至七間房25.1公里,至古佛堂19公里,至寨里15公里,至采蒲台17公里,至大馬莊26公里,至圈頭11公里,至大田莊18公里,至安州13公里,總計174公里。淀內從安新到棗林莊為29公里主航道,可通行百噸級對槽船。

1952年,白洋淀仍能通航的河道有:府河由新安鎮東關碼頭至保定劉守廟70公里,可航行100噸船隻。由新安鎮東關碼頭至天津121公里,百噸船隻暢通無阻。瀦龍河由新安鎮東關碼頭至安國伍仁橋149公里,可航行60噸對艚。南瀑河由新安東關至徐水大因、高橋一帶通航19公里,可航行10噸以下船隻,豐水期可達徐水城東。萍河由新安東關至容城小里附近,可航行5噸以下船隻,洪水期可達10噸,運航里程16公里。

1955年,大清河水系共有民船1340艘,99%是載重40噸以下的中、小型木船,主要分布在保定、安新、新鎮、勝芳等地。保定港進出港物資每年可達22萬噸,主要與安新白洋淀有密切聯繫。由於自然的變遷和人類的活動變得乾涸或殘缺不全。1980年代,白洋淀曾經乾涸見底,村民一度在淀里種莊稼。到了21世紀初,白洋淀基本靠生態補水。隨着水面縮減及公路建設發展,現代白洋淀船運主要以短途擺渡及遊船航行為主。

2016年以後,隨着雄安新區規劃的落實,河北省交通部門開始研究論證在雄安新區建設京安運河、保天運河兩條運河,分別通往北京和天津。其中京安運河大約230公里,保天運河大約200公里。

區域概況

白洋淀流域涉及山西、河北、天津等省市,流域廣大,屬海河流域大清河流域的一部分。僅就湖區來講,主要涉及河北省的保定市的安新縣、雄縣、高陽、容城縣,滄州市的任丘市等2市5縣(市)。按雄安新區建設規劃,湖區將大部劃入新區。

建制沿革

白洋淀地區,夏朝屬有易氏,春秋戰國[16]時為燕國、趙國交界地區。時有葛城(今安州鎮)、渾埿城、三台城、易邑。秦代,為廣陽、鉅鹿、上谷等郡所轄。

秦置容城縣,西漢置高陽、涿郡易縣,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巡海使中郎將任丘在此地築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為地名,始有任丘之稱。東漢易縣改名河間國,北齊在東部置任丘縣、高陽郡莫縣。三國大致屬魏,易縣更名易城縣。晉時大致為河間國境。隋歷屬涿州、涿郡、河間郡,唐在西部葛城置武昌縣、武興縣、唐興縣,北部置歸義縣,先後屬瀛州、易州、莫州、北義洲、河北道、幽州、涿州。五代時,唐興縣於後晉初改為宜川縣,屬莫州。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親征伐遼,收復瓦橋關置雄州,"雄"名源於此。

宋時,白洋淀地區為宋遼、宋金邊界爭戰之地。宋在西部置葛城縣、渥城縣(治所在渾埿城,即新安城。建順安軍(今安州壘頭),後移軍治於高陽縣(今高陽舊城)。升順安軍為安州,後改新安州。北部有「瓦橋關」,是宋代名將楊六郎鎮守的「三關」之一,現存宋遼古戰道遺址,故雄被譽為「中國古地道文化之鄉」。宋初與遼經過多次戰爭,最終簽訂「澶淵之盟[17]」,以拒馬河為界與遼形成對峙局面,一直持續到北宋滅亡。

元代,西部仍置安州、葛城、渥城屬保定路,渥城縣更名為新安縣。北部歷屬雄州、容城縣、歸信縣、大都路、保定路。明代省葛城縣、新安縣入安州,安州降為安縣。後復設安州(安縣即廢)和新安縣,安州治新安縣,屬保定府。廢歸信縣入雄州,屬保定府。又降雄州為雄縣,雄縣始名於此。時北部有容城縣、雄縣。民國安州改為安縣,後安縣(安州)與新安各取其名之首字合併為安新縣。1958年10月2日雄縣、新城、涿縣和淶水縣東部地區合併,稱涿縣。1961年4月287日析置雄縣。1986年3月5日,任丘撤縣建市。

2017年雄安新區規劃開始落地,雄縣、容城、安新3縣及周邊部分區域開始為雄安新區所轄。

歷史文化

南部的高陽縣傳說是顓頊部落活動的區域。顓頊初國高陽,以國號稱顓頊高陽氏。高陽自古就被稱為「顓頊故都,八才舊里」。高陽城自古也被稱為「顓城」。高陽是著名的戲曲之鄉,北方崑曲發源地,孕育了韓世昌、蓋叫天、張慧雲、齊花坦等著名表演藝術家,北方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容城縣是元初著名學者劉因、明朝忠烈楊繼盛、清初大儒孫奇逢等「容城三賢」的故里。

東部任丘境內有戰國時期燕趙邊界的十二連橋,北宋名將楊六郎的屯兵堡壘,西漢名將李廣的駐紮地,還有改革開放以後發掘出的前仰韶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著名的鄚州、阿陵、謁王、高郭,明成祖的樂駕台,清、乾隆的行宮等。曾湧現出春秋戰國時期神醫扁鵲(秦越人),西漢經學家韓嬰,三國曹魏大將張郃等古聖先賢。

任丘又是革命老區,朱德、聶榮臻、楊成武、呂正操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留下了足跡。有機智靈活的抗日英雄(電影《小兵張嘎》中嘎子的原型),有蘆葦盪中殲日寇的雁翎隊,有地道戰中逞英豪的游擊健兒,也有「牛氏三傑」的壯烈悲歌。

元明清時期,白洋淀地區是距離北京最近的地區之一,因此受京都文化影響也最深。清朝康熙年間曾於白洋淀興建了圈頭、趙北口、端村、郭里口四大行宮。康熙、乾隆曾多次到行宮駐蹕,留下許多讚美白洋淀風光的詩篇。盛行京都的昆弋腔流散到白洋淀地區,成為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這一時期,雄安地區成為畿輔文化的核心區。以教育為例,清代河北地區縣級書院共計136個,其中保定府最多有22個,雄縣、容城、安新三縣均建有縣一級的縣學和書院。渥城書院、正學書院、葛鄉別塾、靜修書院被稱為白洋淀四大書院。

社會發展

白洋淀早有人煙,從白洋淀上游徐水縣南莊頭遺址(10500-9700年以前)出土的陶片表明,早在全新世初期,原始先民就已到靠近白洋淀的地區活動。商周時期,人類在的白洋淀的活動範圍逐漸擴大。到春秋時期,白洋淀附近即有了虢邑。《左傳[18]載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春正月「齊侯次於虢」。這裡講到的「虢」,據《讀史方興紀要》註:「在河北任丘縣西十七里」。即今後趙村北的高郭城遺址。戰國時期這裡又有鄚邑、狸邑。唐代以前的白洋淀仍保持在天然的未經人工治理的原始面貌。宋代,白洋淀處在宋遼交界地區,為抵禦遼兵進犯,宋在白洋淀進行「塘濼」,「緣邊渚水所聚,因以限遼」,此外,還進行屯田種植,並對邊緣塘泊設置管理機構。通過人工治理使淀泊發揮水利效益。明代,為補充白洋淀人口,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和古北口小興州向安新縣大量移民。白洋淀地區以魚、葦生產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清代,保天運河的開通,對保定地區物資的交流,經濟繁榮,起了很大作用。

據2009年統計,淀內有36個純水村,淀邊有62個半水村。1983年有人口共約19萬。如以淀內外受水面影響較大範圍,2009年統計,總面積達924平方公里,涉及23個鄉、2個鎮,225個自然村,總人口達43萬多人。

白洋淀西部的安新縣,自古有「燕南趙北」「京畿之地」「九河下梢」之稱。自然環境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略有傾斜,總面積738平方公里,白洋淀位於縣城東部。境內地熱、石油資源豐富。總人口462135人,城鎮人口42000人。2015年地方生產總值完成57.4億元,全部財政收入完成5.4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1.63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3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713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230元,累計接待遊客657萬人次,實現財政收入1.23億元,綜合效益達到32.9億元。

東北部雄縣,總面積513.46平方公里。境內石油、礦泉水、地熱水等自然資源豐富。境內有油井900多眼,年產原油27萬噸,占華北油田原油總產量的六分之一。地熱資源具有面積廣、儲量大、埋藏淺、溫度高、水質優等特點,地熱田覆蓋面積達320平方公里,占縣域總面積的61%,總儲量達821.87億立方米。2015年年末全縣總人口392260人。2015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4.39億元。糧食總產量23.36萬噸。棉花產量372噸。全部財政收入完成7.37億元,地方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3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7.93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8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70元。

東部的任丘,自然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氣,國家大型企業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公司、中國石油華北石化公司駐在市區,是中國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1985年探明石油儲量9.3億噸,天然氣16億立方米。油田自1976年開發建設以來,最高單井日產原油達5400噸,最高年產量達1733萬噸,為中國原油產量形成第四次增長高峰和年產量上億噸做出了重大貢獻。地熱是任丘的優勢資源,以中低溫地熱開發為主,出口溫度分別為40℃和70℃。 [32] 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641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315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5283元,屬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全國工業百強縣(市)。

北部一角的容城縣,經濟為服裝業為主、加機械製造、汽車零部件、毛絨玩具四大支柱產業為特徵,2015年,汽車燈具、食品加工、箱包、毛絨玩具等產業完成產值65億元。201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4.3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65億元,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完成25136元和16159元。

南部高陽縣,紡織業歷史悠久,為縣域支柱產業,全縣擁有紡織企業4000餘家,紡織專業村98個,各類織機4萬台,從業人員16萬人,巾被、毛毯產品占全國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先後被評為中國毛巾﹒毛毯名城、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有中國最大的巾被交易中心——紡織商貿城,年市場交易額58億元;享有「中國農機配件之都」美譽的龐口汽車農機配件城,年市場交易額230億元。2016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96.3億元,財政收入10.3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萬元和1.53萬元。

雄安新區,由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17年4月1日決定設立。規劃範圍涉及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3縣及周邊部分區域,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通暢、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現有開發程度較低,發展空間充裕,具備高起點高標準開發建設的基本條件。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以特定區域為起步區先行開發,起步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中期發展區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遠期控制區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 截至2017年6月底,雄安新區常住人口104.71萬人,遠期規劃人口為200萬至250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00到1250人左右。雄安新區境內少數民族有滿、回、蒙古、壯、朝鮮等16個。

文學作品

以白洋淀為背景的散文很多,如西晉左思的《魏都賦》,觀景古白洋淀以記事,感嘆大自然造物之倬詭魁殊,記述穿龍山之虎澗而匯集成掘鯉之淵淀的綺麗風景。順治時期的高景,觀白洋淀「汪洋浩淼,勢連天際,大小舫浮乎其中者,宛如仙搓初返銀河」,不免發出「波濤吞乎日月,雲霧變乎春秋」的感嘆。

甚至,新中國成立後,產生了以白洋淀為特色的文學流派——「荷花澱派」。「荷花澱派」是白洋淀革命文學的最高成就。白洋淀軍民英勇抗日的事跡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而深廣的題材。「荷花澱派[19]文學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用筆記錄白洋淀人民依水而戰、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和光輝形象,《荷花澱》、《蘆花盪》與《風雲初記》開中國詩化小說之先河,奠定了「荷花澱派」的基礎。此後,《新兒女英雄傳》、《白洋淀水戰》、《小兵張嘎》、《紫葦集》等文學和影視作品紛紛發表或公映。

白洋淀景色為世人矚目是在明代中葉以後。萬曆朝兵部尚書田樂(鄚州人)在《創建修阜庵碑記》中對白洋淀景色有以下一段描寫:「……見諸水環繞,楊柳夾植;蓮香舷韻,藻綠荇青;薄霧復見,水月一色,琉璃萬頃,幽勝累累;對之心目開爽……」。明萬曆進士、熹宋朝兵部尚書孫承宗(高陽人)也寫過《白洋淀太湖歌》以贊白洋淀:「白洋太湖浪拍天,蒼茫萬頃無高田,黿鼉隱見蛟龍走、菡萏參差菱荇連」。萬曆十五年(1587年)新安知縣尹從教在端村永興寺前修了一個亭子,面對白洋淀,他為此亭書楹聯一幅,上聯:「水會九流,堪似碧波浮范艇」,下聯:「荷開十里,無勞夢魂到蘇堤」。橫批:「北地西湖」。文人騷客乃至帝王顯宦描寫白洋淀風光的詩詞也很多,比如: 水村 (清康熙皇帝) 孤村綠塘水,曠野起春雲。 槐柳勝南苑,青落有鷺群。

白洋湖 (清康熙皇帝) 遙看白洋水,帆開遠樹村。 流平波不動,翠色滿湖中。

《水淀雜詩四首》其二 (清康熙皇帝) 春水船行天上,冷風雨過田家。 深樹幾聲布穀,晚晴千里明霞。

鄚州道中 (清乾隆皇帝) 天水相與永,金波萬頃明。 載舟堪獨會,鑒物人遙平。 今昔原無住,漚泡底用驚。 依然空闊意,最喜滌塵情。

暑雨初晴過趙北口 (清內秘書院大學士孫廷銓) 微風翦翦動新荷,雪鱠銀鱗入市多。 十里煙堤翻柳浪,數家茅屋掛魚蓑。

軍事地位

白洋淀「川塹瀆溝,葭葦叢蔽,兵法謂泉土縱橫,天半之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自古為「百戰之場」。春秋戰國時期,今容城—安新—雄縣白洋淀北緣一線成為燕趙兩國的邊界。宋遼對峙時期,由塘泊圍堰,栽榆植柳與鋪、堡、寨構成的「水上長城」,與今容城、雄縣、霸州、永清緣白洋淀、大清河北岸一線的地道構建「地下長城」,加劇了這裡的緊張和動盪。由金元及至明清,淀區又與軍政時局直接相關,習舟備武,水圍不斷。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一些早期加入黨組織的共產黨員就在淀區開展農民運動,播撒革命火種。日本侵華,資源物產豐富,航運發達,交通便利,戰略意義極其重要的白洋淀淪陷,在黨組織領導下,淀區人民建立起抗日武裝隊伍「雁翎隊」,展開了機智勇敢和頑強不屈的抗日鬥爭。白洋淀周圍的安新、高陽、任丘、蠡縣等縣,組織抗日游擊隊,白洋淀成為當時冀中華北地區最重要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一。

「雁翎隊」是抗戰過程中活躍於淀區的一支神出鬼沒、屢戰屢勝的水上奇兵。成為抗戰時期淀區水上敵後抗日武裝的代名詞,有力地配合了華北乃至全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白洋淀人民抗戰的事跡被凝結成「嘎子」的形象搬上銀幕,成為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影片。

視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