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
白求恩[1] ,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 (HenryNorman Bethune,1890年-1939年),医学博士,医疗创新者、加拿大医师、人道主义者。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他出生富裕家庭。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后,在硝烟炮火中忘我地救治八路军伤员,曾创造69小时连续做115例手术的记录。他为中国献出了生命中最后的1年零8个月。1939年因败血症在河北省唐县去世,享年49岁。
目录
人物经历
童年时代
1890年3月3日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的格雷文赫斯特小城一个牧师家庭。 白求恩从小勇敢,爱冒险。6岁那年,他独自到离镇很远的多伦多去游玩,走着走着迷路了,但他并不哭。当警察把他送回家,妈妈批评他时,他说:“我想尝尝探险的滋味。”有一次,他带弟弟去爬山,发现一只美丽的蝴蝶,他就追呀追呀,一直追到山顶才抓住,把等在山下的弟弟吓得直哭。8岁时,白求恩捉麻雀,捉苍蝇,捉到后就解剖,学祖父当外科医生。他还是一个游泳能手,10岁就想游过齐治亚海湾。
青年时代
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 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 1923年,白求恩通过了非常严格的考试,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临床研究生。 1928年初,病愈后的白求恩回到加拿大蒙特利尔,成为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加拿大胸外科开拓者爱德华-阿奇博尔德医生的第一助手,期间他发明和改进了12种医疗手术器械,还发表了14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 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
革命生涯
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 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 1937年12月前往纽约向国际援华委员会报名,并主动请求组建一个医疗队到中国北部和游击队一同工作。 1938年1月2日,他带着足够装备几个医疗队的药品和器材,从温哥华乘海轮前往香港。 1938年3月31日,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延安。毛泽东亲切接见了白求恩一行。 1938年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 。 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里,行程750千米,做手术 300余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大批伤员。 1938年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多种战地医疗教材。
病重逝世
1939年10月下旬,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 1939年11月12日凌晨因手术中被细菌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纪念白求恩
白求恩有一次在为伤员实施急救手术时受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不幸逝世;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怀着崇敬的心情,想念着毛泽东。毛泽东得知白求恩牺牲的消息后,非常悲痛。12月1日为延安各界追悼白求恩的大会,亲笔写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12月21日,毛泽东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于1940年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撰写《学习白求恩》一文(建国后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时,题目改为《纪念白求恩》),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向他学习。 本文被选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以及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
人物评价
毛泽东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写道: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已的动机,把中国人的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白求恩同志毫无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2012年4月加拿大驻华大使马大维高度评价白求恩:白求恩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是一位对中国人民和加拿大人民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
视频
白求恩的最后时光,高烧40度依然争分夺秒做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