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殘花
白殘花,中藥名。為薔薇科薔薇屬植物粉團薔薇RosamultifloraThunb.var.cathayensisRehd.etWils.的乾燥花或根。花具有清暑熱,化濕濁,順氣和胃之功效。常用於暑熱胸悶,口渴,嘔吐,不思飲食,口瘡口糜。根具有活血通絡之功效。常用於關節炎,面神經麻痹;外用研末適用於燙傷。[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白殘花
別名:野薔薇
性味:味苦、澀,性寒
功能:花:清暑熱,化濕濁,順氣和胃。根:活血通絡。
主治:花:用於暑熱胸悶,口渴,嘔吐,不思飲食,口瘡口糜。根:用於關節炎,面神經麻痹;外用研末適用於燙傷。[2]
藥理簡介
中文名:白殘花
別名:野薔薇
來源
薔薇科白殘花Rosa multiflora Thunb. var. cathayensis Rehd. et Wils.,以花、根入藥。
生境分部
分布於華東。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甘肅、陝西、江西、湖北、廣東、福建等地。
性味
苦、澀,寒。
功能主治
- 花:清暑熱,化濕濁,順氣和胃。主治暑熱胸悶,口渴,嘔吐,不思飲食,口瘡口糜。用量1~3錢。
- 根:活血通絡。主治關節炎,面神經癱瘓。用量0.5~1兩,水煎服;外用研末可治燙傷。[3]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用法用量
花:3-9g;根:15-30g。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化學成分
根含鞣質。鮮花含芳香油。
藥材加工
炮製方法:採花,曬乾。春秋挖根,洗淨,曬乾。
原形態
攀援灌木,小枝無毛,有短、粗稍彎曲皮刺。小葉5-9,近花序的小葉有時3,連葉柄長5-10厘米,小葉片倒卵形、長圓形或卵形,長1.5-5厘米,有尖銳單鋸齒,稀混有重鋸齒,上面無毛,下面有柔毛;小葉柄和葉軸有柔毛或無毛,有散生腺毛;托葉篦齒狀,大部貼生於葉柄。圓錐狀花序。花徑1.5-2.5厘米,無毛或有腺毛,有時基部有篦齒狀小苞片;花徑1.5-2厘米,萼片披針形,有時中部具2個線形裂片,外面無毛,內面有柔毛;花單瓣,粉紅色,寬倒卵形,先端微凹;花柱結合成束,無毛,比雄蕊稍長。薔薇果近球形,徑6-8毫米,紅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澤,無毛,萼片脫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