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白扁豆
【生境分布】
原產印度。我國各地均有栽培。產於遼寧、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台灣、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豆科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的乾燥成熟種子。因該植物豆莢扁平,故名扁豆。以其白色的種子(扁豆)入藥,故名白扁豆。
【藥材歷史考證】
扁豆又名藕豆。其始載本草為《名醫別錄》。《本草圖經》曰:「今處處有之。人家多種於籬援間,蔓延而上,大葉。細花,花有紫、白二色。莢生花下,其實亦有黑、白二種。白者溫,黑者小冷。人藥當用白者。」並附有「藕豆」圖。李時珍曰:「扁豆二月下種,蔓生延纏。葉大如杯,團而有尖。其花狀如小蛾,有翅尾形。其莢凡十餘樣,或長或團,或如龍爪、虎爪,或如豬耳、刀鐮,種種不同,皆累累成枝。白露後實更繁衍,嫩時可充蔬食茶料,老則收子煮食。子有黑、白、赤、斑四色。一種莢硬不堪食。惟豆子粗圓而色白者可人藥。」並附有「扁豆」圖。根據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現今藥用白扁豆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一年生纏繞性草質藤本,長達6m。莖無毛或疏被柔毛。三出複葉互生,葉柄長4~14cm;托葉披針形或三角狀卵形;頂生小葉片寬三角狀卵形,長5~10cm,寬與長近相等,全緣,兩面被疏毛;側生小葉較大;小托葉線狀披針形,被毛。總狀花序腋生,長15~25cm,花序軸節明顯,每節有2至多朵花簇生;
小苞片2,舌狀,早落;花萼寬鐘形,上部2齒,幾完全合生,其餘3齒近相等;花冠蝶形,白色或紫紅色,長約2cm,旗瓣寬橢圓形,基部兩側有2個附屬體,翼瓣斜橢圓形,龍骨瓣舟狀,彎曲幾成直角;雄蕊10,9枚合生,1枚單生;子房線狀,有絹毛,基部具腺體。莢果倒卵狀長橢圓形,扁平,長5~8cm,寬1~3cm,先端稍寬,喙向下彎曲,邊緣粗糙。種子2~5粒,白色、黑色或紅褐色,扁橢圓形。花期6~8月,果期9月。[1]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呈扁橢圓形或扁卵圓形,長8~13mm,寬6~9mm,厚約7mm。表面淡黃白色或淡黃色,平滑,略有光澤,一側邊緣有隆起的白色眉狀種阜,習稱「白眉」。質堅硬。種皮薄而脆,子葉2,肥厚,黃白色。氣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氣。
【藥材顯微鑑定】
本品橫切面:表皮為1列柵狀細胞,種臍處2列,光輝帶明顯。支柱細胞1列,呈啞鈴狀,種臍部位為3~5列。其下為10列薄壁細胞,內側細胞呈頹廢狀。子葉細胞含眾多澱粉粒。種臍部位柵狀細胞的外側有種阜,內側有管胞島,橢圓形,細胞壁網狀增厚,其兩側為星狀組織,細胞星芒狀,有大形的細胞間隙,有的胞腔含棕色物。
【採集加工】
秋、冬二季採收成熟果實,曬乾,取出種子,再曬乾。
【飲片炮製】
1.白扁豆: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2.炒白扁豆:取淨白扁豆,照清炒法炒至微黃色具焦斑。用時搗碎。
【性能功用】
【附註】
置於燥處貯藏,防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