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白凤岩(1899年-1975年),北京人,中国曲艺弦师、作曲家、著名的三弦和北派琵琶演奏家。[1]

白凤岩
出生 1899年
国籍 中国 北京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白凤岩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899年

逝世日期;1975年

职业;中国曲艺弦师、作曲家、著名的三弦和北派琵琶演奏家

拜师从艺

八岁跟随父亲白晓山学习三弦。15岁,向韩永先韩永禄拜师学艺。不久便享誉曲坛。成名后,他仍向很多名师求教,譬如单弦名家全月如、德寿山、梅花大鼓名家金万昌等人。此后对多种北方曲艺非常熟悉,并锐意改革创新。他演奏三弦、琵琶、四胡、扬琴的技术非常独到。[2]

主要作品

他曾为京韵大鼓名家刘宝全伴奏5年。后来,他帮助胞弟白凤鸣改革京韵大鼓的唱腔,并且编了《击鼓骂曹》、《七星灯》、《罗成叫关》等20多段崭新曲目。自此创立了京韵大鼓的“少白派”。1954年,他担任中央广播说唱团艺术指导的时候,更创立"新梅花调"。

忆人物

我的大伯父白凤岩先生八岁即和我的祖父白晓山学弹三弦,后认当时给著名单弦演员全月如伴奏者盛连堂为义父,并随其学习单弦伴奏,十五岁即为全月如伴奏。拜师韩永先,主要由韩兄“三弦圣手”韩永禄授艺。韩永禄当时给白云鹏操三弦。大伯父又向用四胡伴奏大鼓的创始人霍连仲学习,不久即给白云鹏伴奏四胡。1917年刘宝全与韩永禄分手后,大伯父即给这位鼓界大王伴奏。刘宝全当年四十八岁,是驰名的鼓界大王。大伯父虽是青年弦师,但功底深厚,技艺超群。二人唱、伴之间有如红花绿叶,珠联璧合,人称“双绝”。

当时前辈艺人,人才辈出,大鼓名家白云鹏、张小轩,单弦大王德寿山、全月如,梅花鼓王金万昌,三弦圣手韩永禄,琵琶好手苏启元,四胡高手霍连仲等,相互间经常对唱法、唱腔、吐字发音以及伴奏方法进行探讨切磋。大伯父耳濡目染得到熏陶,并诚恳地向他们请教,从而使他对各流派不同的曲目和唱腔的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1926年大伯父二十七岁,已经是打、拉、弹、唱、教全面成熟的曲艺艺术家了。这时他和刘宝全因故分道扬镳。于是,他专心致志培养我的三伯父白凤鸣。三伯父虽是刘宝全的徒弟,实际一直是大伯父教练。三伯父嗓音缺乏高音,大伯父认为即使三伯父完全宗刘,也只是追随他人之后。

大伯父胸有大志,要另辟蹊径,标新立异。首先,他创作新的曲目。从1926年至1929年三年中改编创作了十四段曲目,其中有从前大鼓中没有的曲目,如《击鼓骂曹》、《红梅阁》、《七星灯》、《狸猫换太子》、《战岱州》、《罗成叫关》、《哭祖庙》等。此外,他修词编曲了白云鹏曾演唱过的《怀德别女》、《拷童荣归》、《建文帝出家》、《方孝儒骂殿》、《金定骂城》、《贞娥刺虎》等于弟书曲目。这些曲目的唱腔、音乐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的,丰富了京韵大鼓的唱腔音乐,使其得到了提高和普及。

l929年秋,大伯父和三伯父应邀到天津演出。由于演员新、曲目新、唱腔新,观众耳目一新,他们的演出受到热烈欢迎。特别是演唱《击鼓骂曹》时.大伯父以其超群的技艺演奏曲牌“夜深沉”,三伯父以单箭击鼓打出双箭的效果,精彩的配合使观众为之倾倒,一炮打响。

“少白派”的形成,一是推出一批新曲目,二是在唱腔音乐上的创新。在创新方面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唱词词格的变化。鼓词词格一般开头两句尾字用两个平声,所谓“定辙半”,以下则是仄平,仄平……而“少白派”的曲目在落腔时多用“楼上楼”,也就是连用几句尾字落平声的词句。因为平声(阴平、阳平)的调值是高平,它可使唱腔音乐连续上扬。“楼上楼”的词格,在刘、白两派的唱词中偶有一二处,而“少白派”则多用。例如:“这位武乡侯,言至此痛伤情(阴平),心凄惨血泪零(阴平),叹先生香顶叩拜苍穹(阴平),伏俯到天明(阴平),强支他的病身形(阴平)”。(摘自《七星灯》)这一落腔共五个平声,按字正腔圆的要求就自然改变了上仄下平的音高规律,形成不同一般的唱腔。“少白派”曲目中许多落腔都是使用了以上词格手段来创造音乐上的新感。二是暂短的移调,这也是前辈艺人所未有的。京韵大鼓是宫调式,但“少白派”的唱腔有时由宫调巧妙地移到征调,暂短的几小节后又回到宫调上。有人说“少白派”的特点是“凡(4)字腔”,而实际是在移到征调时,由“凡”(4)字变为1音,所以听起来唱腔新颖动听。这就是暂短移调的作用。

“少白派”成名时的十四段曲目在唱腔上这种宫、征移调变化之处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所谓有系统,就是也有的同一唱腔(旋律)在几个段子中使用,这也是过去没有的。例如:《哭祖庙》中的“赶出了龙廷他是大放了悲声”,《拷童荣归》中的“福寿绵长您的百岁永安康”,《洞房训女》中的“养育之劳我才泪洒好良宵”,《赵云截江》中的“兄妹的情长真是叫我好心伤”。使用的都是同一唱腔(旋律)。

“少白派”的曲目和唱腔音乐既不同于“刘(宝全)派”也不同于白(云鹏)派”,独树一帜,是京韵大鼓音乐的发扬和深化,所以在三十年代以后即和刘、白二位前辈,成鼎足之势。不少曲目为多位著名京韵大鼓演员演唱,尤其《马失前蹄》普及更为广泛。在三十年代,唱京韵的演员,如果不会《马失前蹄》,则会被人视为一大缺欠。

“少白派”虽是第二代传人,但独有的曲目普及很广。特有的唱腔为同行引用,移调旋法为同道效法,所以影响是很广泛的。它潜移默化在京韵大鼓唱腔之中。大伯父白凤岩从艺六十余年,一直在进行艺术创作。他除了对京韵大鼓有很大的贡献外,还对梅花大鼓进行了改革,创作了三弦、琵琶独奏曲。另外,在唱法、吐字、发音、表演、训练和三弦伴奏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字和录音。同行们称他为曲艺改革的先行者。

今年是我的大伯父白凤岩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特作此文以表示对他的深切怀念。[3] 此文发表于《曲艺》1995年第10期

视频

白凤岩曲《风雨铁马》,高艺真三弦独奏

参考资料

  1. 白凤岩 名人简历;
  2. 白凤岩谈“六合力量,六合板身”个人图书馆,发布时间;2017-07-05
  3. 白凤岩和京韵大鼓“少白派”新浪博客,发布时间;2012-07-04 18: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