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鳳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白鳳岩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日期;1899年
逝世日期;1975年
職業;中國曲藝弦師、作曲家、著名的三弦和北派琵琶演奏家
拜師從藝
八歲跟隨父親白曉山學習三弦。15歲,向韓永先與韓永祿拜師學藝。不久便享譽曲壇。成名後,他仍向很多名師求教,譬如單弦名家全月如、德壽山、梅花大鼓名家金萬昌等人。此後對多種北方曲藝非常熟悉,並銳意改革創新。他演奏三弦、琵琶、四胡、揚琴的技術非常獨到。[2]
主要作品
他曾為京韻大鼓名家劉寶全伴奏5年。後來,他幫助胞弟白鳳鳴改革京韻大鼓的唱腔,並且編了《擊鼓罵曹》、《七星燈》、《羅成叫關》等20多段嶄新曲目。自此創立了京韻大鼓的「少白派」。1954年,他擔任中央廣播說唱團藝術指導的時候,更創立"新梅花調"。
憶人物
我的大伯父白鳳岩先生八歲即和我的祖父白曉山學彈三弦,後認當時給著名單弦演員全月如伴奏者盛連堂為義父,並隨其學習單弦伴奏,十五歲即為全月如伴奏。拜師韓永先,主要由韓兄「三弦聖手」韓永祿授藝。韓永祿當時給白雲鵬操三弦。大伯父又向用四胡伴奏大鼓的創始人霍連仲學習,不久即給白雲鵬伴奏四胡。1917年劉寶全與韓永祿分手後,大伯父即給這位鼓界大王伴奏。劉寶全當年四十八歲,是馳名的鼓界大王。大伯父雖是青年弦師,但功底深厚,技藝超群。二人唱、伴之間有如紅花綠葉,珠聯璧合,人稱「雙絕」。
當時前輩藝人,人才輩出,大鼓名家白雲鵬、張小軒,單弦大王德壽山、全月如,梅花鼓王金萬昌,三弦聖手韓永祿,琵琶好手蘇啟元,四胡高手霍連仲等,相互間經常對唱法、唱腔、吐字發音以及伴奏方法進行探討切磋。大伯父耳濡目染得到薰陶,並誠懇地向他們請教,從而使他對各流派不同的曲目和唱腔的特點有了深刻的認識。
1926年大伯父二十七歲,已經是打、拉、彈、唱、教全面成熟的曲藝藝術家了。這時他和劉寶全因故分道揚鑣。於是,他專心致志培養我的三伯父白鳳鳴。三伯父雖是劉寶全的徒弟,實際一直是大伯父教練。三伯父嗓音缺乏高音,大伯父認為即使三伯父完全宗劉,也只是追隨他人之後。
大伯父胸有大志,要另闢蹊徑,標新立異。首先,他創作新的曲目。從1926年至1929年三年中改編創作了十四段曲目,其中有從前大鼓中沒有的曲目,如《擊鼓罵曹》、《紅梅閣》、《七星燈》、《狸貓換太子》、《戰岱州》、《羅成叫關》、《哭祖廟》等。此外,他修詞編曲了白雲鵬曾演唱過的《懷德別女》、《拷童榮歸》、《建文帝出家》、《方孝儒罵殿》、《金定罵城》、《貞娥刺虎》等於弟書曲目。這些曲目的唱腔、音樂是在傳統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的,豐富了京韻大鼓的唱腔音樂,使其得到了提高和普及。
l929年秋,大伯父和三伯父應邀到天津演出。由於演員新、曲目新、唱腔新,觀眾耳目一新,他們的演出受到熱烈歡迎。特別是演唱《擊鼓罵曹》時.大伯父以其超群的技藝演奏曲牌「夜深沉」,三伯父以單箭擊鼓打出雙箭的效果,精彩的配合使觀眾為之傾倒,一炮打響。
「少白派」的形成,一是推出一批新曲目,二是在唱腔音樂上的創新。在創新方面主要有兩個特點,其一是唱詞詞格的變化。鼓詞詞格一般開頭兩句尾字用兩個平聲,所謂「定轍半」,以下則是仄平,仄平……而「少白派」的曲目在落腔時多用「樓上樓」,也就是連用幾句尾字落平聲的詞句。因為平聲(陰平、陽平)的調值是高平,它可使唱腔音樂連續上揚。「樓上樓」的詞格,在劉、白兩派的唱詞中偶有一二處,而「少白派」則多用。例如:「這位武鄉侯,言至此痛傷情(陰平),心悽慘血淚零(陰平),嘆先生香頂叩拜蒼穹(陰平),伏俯到天明(陰平),強支他的病身形(陰平)」。(摘自《七星燈》)這一落腔共五個平聲,按字正腔圓的要求就自然改變了上仄下平的音高規律,形成不同一般的唱腔。「少白派」曲目中許多落腔都是使用了以上詞格手段來創造音樂上的新感。二是暫短的移調,這也是前輩藝人所未有的。京韻大鼓是宮調式,但「少白派」的唱腔有時由宮調巧妙地移到徵調,暫短的幾小節後又回到宮調上。有人說「少白派」的特點是「凡(4)字腔」,而實際是在移到徵調時,由「凡」(4)字變為1音,所以聽起來唱腔新穎動聽。這就是暫短移調的作用。
「少白派」成名時的十四段曲目在唱腔上這種宮、徵移調變化之處很多,這裡不一一列舉了。所謂有系統,就是也有的同一唱腔(旋律)在幾個段子中使用,這也是過去沒有的。例如:《哭祖廟》中的「趕出了龍廷他是大放了悲聲」,《拷童榮歸》中的「福壽綿長您的百歲永安康」,《洞房訓女》中的「養育之勞我才淚灑好良宵」,《趙雲截江》中的「兄妹的情長真是叫我好心傷」。使用的都是同一唱腔(旋律)。
「少白派」的曲目和唱腔音樂既不同於「劉(寶全)派」也不同於白(雲鵬)派」,獨樹一幟,是京韻大鼓音樂的發揚和深化,所以在三十年代以後即和劉、白二位前輩,成鼎足之勢。不少曲目為多位著名京韻大鼓演員演唱,尤其《馬失前蹄》普及更為廣泛。在三十年代,唱京韻的演員,如果不會《馬失前蹄》,則會被人視為一大缺欠。
「少白派」雖是第二代傳人,但獨有的曲目普及很廣。特有的唱腔為同行引用,移調旋法為同道效法,所以影響是很廣泛的。它潛移默化在京韻大鼓唱腔之中。大伯父白鳳岩從藝六十餘年,一直在進行藝術創作。他除了對京韻大鼓有很大的貢獻外,還對梅花大鼓進行了改革,創作了三弦、琵琶獨奏曲。另外,在唱法、吐字、發音、表演、訓練和三弦伴奏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字和錄音。同行們稱他為曲藝改革的先行者。
今年是我的大伯父白鳳岩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特作此文以表示對他的深切懷念。[3] 此文發表於《曲藝》1995年第10期
視頻
參考資料
- ↑ 白鳳岩 名人簡歷;
- ↑ 白鳳岩談「六合力量,六合板身」個人圖書館,發布時間;2017-07-05
- ↑ 白鳳岩和京韻大鼓「少白派」新浪博客,發布時間;2012-07-04 18: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