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登頂青華山(鄭凡濤)

登頂青華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登頂青華山》中國當代作家鄭凡濤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登頂青華山

沐浴着金色的陽光,緩緩拾級而上,穿過了巍峨而古典的過風樓,踏上這條跨越山谷森林的懸空棧道,我就置身于山中、空中了。

腳下是堅實的棧道,也是三四十米深的山谷,更是茫茫的叢林。時值冬日,萬樹幹枯無綠,滿眼灰黑。漫步在樹梢,我也成了《臥虎藏龍》影片中凌空徐步的武林高手,只是他們的腳下是一望無邊的青翠修竹。我想等到春天來了,這樹林綠透,我一定比他們還要拉風!

曲折盤旋向上的棧道盡頭連着一條蜿蜒的碎石小路。這小路不長,走到盡頭,便是砂土大路了。此時的景色完全沒了人工的痕跡,一切都散發着原始的韻味,讓人有種驀然來到另外一個世界的感覺。恍然間覺得一下子就到了秦嶺的深處,那繁華的都市儼然已經在很遠很遠的地方了。

這個季節的秦嶺深處是白與藍的世界。白的是皚皚積雪,藍的是朗朗天空。連接白與藍的是山嶺上那排乾黑堅硬的櫟樹,偶爾會有一兩棵墨綠色的松樹點綴其中。

蜿蜒的山路上,稀稀拉拉沒有幾個遊客,安靜得只聽見腳踩落葉和積雪時發出的窸窸窣窣聲。這聲音,想來就是冬天的聲音吧?

四天門前一棵參天的白皮松猶如一位高大俊美的男子昂然聳立在山坡之上,讓人不由得駐足仰望。大松樹的枝幹透着潤潤的乳白,那常青的樹葉像是翡翠,在藍天下格外的醒目。

這是一棵有着一千三百多年樹齡的白皮古松。相傳是唐太宗李世民前往翠薇宮避暑時路過青華山,在此歇息時親手所植。千百年來,它深藏此處,飽經風雨雷電屹立不倒,任歲月滄桑變遷,任腳下人來人往,依然笑看世間煙塵。如果說這山中有神仙,那麼它就是神仙的化身。

看過古老滄桑的白皮老松,離開四天門,沿着積雪未化的崎嶇山路,直奔山頂。到大坪時,便望見了大頂,而此時的路越發難走起來。

積雪還未消融的原始山路,陡峭而濕滑,一不留神就會打個趔趄。只好小心翼翼地邁着腳步,一步一步慢慢地向上前行。拐過幾個大彎,終於到了山頂跟前。

向上仰望,只見山頂之上,一座五層轉角的寺廟沿着山勢修建,廟牆外側便是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峭壁上長出一棵高大的白皮松樹,蔽天的樹冠猶如幾條青龍相互纏繞在空中,護佑着山頂的寺廟。那松是青龍松,那寺是臥佛寺。

臥佛寺始建於隋末唐初,雄居山頂萬仞巨石之上,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氣勢磅礴。

本以為臥佛寺的入口肯定是在第一層,哪知道到了近前,才發現要從第三層才能進入這五層寺廟。沿着不足一米寬的樓梯,低頭哈腰下到最底層,才看見久負盛名的臥佛。位於底層的石刻臥佛,是秦嶺中最大的臥佛,也是全國四大室內石佛之一。這座長十米左右,寬兩米有餘的臥佛雕工精美。只見佛祖釋迦牟尼聖身側臥,右臂回屈,頭枕手掌,雙目緊閉,神色慈祥,安然自若,讓人油然而生親近之情。

本以為出了五層樓便是山頂,哪知道往上還有一座大殿。大殿腳下有一巨石,其形似虎,側面刻有石虎二字。這虎也真是奇,成臥姿,面向南俯視莽莽秦嶺,和不遠處盤旋欲飛的青龍松相互呼應,有種虎踞龍盤的恢宏氣勢。石虎後面有座一丈多高的琉璃塔,玲瓏典雅,惹人喜愛。

穿過大殿,手抓鐵索奮力爬上山頂。有小石碑顯示此處海拔高達1269米。斗膽站在那塊僅有三四平方米大小的回心石上,頭頂藍天白日,環顧四周,不由得心曠神怡。

向北遠望長安城,但見城中霧氣靄靄,模糊不清,與上面蔚藍的天空界線分明,形成強烈的反差。一個是滾滾凡塵,一個是裊裊仙境,這才應了「天地之別」這句成語。向南俯瞰秦嶺群山,連綿不斷的山巒之間雲霧瀰漫,山峰時隱時現猶如仙境。此情此景用:「煙波縹緲隱險峰,上下左右各不同。」的詩句來形容是再也恰當不過的了。

最為驚奇的是山頂竟然沒有一絲涼風,眼前一切景色都靜止了,似乎要永久地定格在這美麗的瞬間。

此行前我怎麼也不會想到這籍籍無名的青華山不僅有着精美的石佛,還有這種虎踞龍盤,俯視群山的氣勢和這如夢如幻的雲山美景。真是應了那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人們傳說這青華山有十二天門,我想那冥冥中神仙一定很多了。而我今日有幸登頂,也就成了神仙。 [1]

作者簡介

鄭凡濤,陝西咸陽人,西安某國企從事管理工作。作品發表於《當代兵團》雜誌和《文學陝軍》《冬歌文苑》《短文學》等文學網絡平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