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一(陶淵明)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一

來自網絡 的圖片

作品名稱:《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一》

創作年代:東晉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陶淵明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一》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通過對田間勞動的歡樂進行描繪,通過懷古言志,反映出「憂道不憂貧」的志向難以實現,表達了決心效仿前賢的思想,表現了對歸耕田園的喜悅,遠離污濁世俗的決心。第一首詩寫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現了田野清新宜人的景象,表達了詩人隱而不仕的樂趣,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喜悅之情;第二首詩認為像孔子那樣「憂道不憂貧」未免高不可攀,難以企及,不如效法長沮、桀溺潔身守節,隱居力耕。詩中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描寫,十分生動傳神,充滿濃郁的情趣。

目錄

原文

賞析

這首詩或說理,或敘事,或寫景,或抒情,看似散緩不收,不見首尾,其實,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匯合,道出了一個主旨:「聊為隴畝民」。開頭四句說理。詩人不正面說孔子的遺訓是錯的,卻說自己難以企及,委婉的言辭中見出詩人淳樸的性情。詩中所敘農家事有三:「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律」,「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洋溢着田園生活特有的古樸真淳的情味。值得玩味的是「行者無問津」一句。詩人自比古代隱士長沮、桀溺,說在耕作休息時沒有像孔子那樣「憂道不憂貧」的人來問路。言外之意是,當今已沒有憂道不憂貧的人了,奔走於要津的,俱是追逐利祿之徒。這淡淡的語句中飄出一聲若有若無的輕嘆,透露出詩人憤世疾俗的心曲。

「平疇交遠風,良苒亦儀新」,是歷來傳誦的名句。傳神地寫出了廣闊的田野上秧苗欣欣向榮的生意。蘇東坡曾讚揚說:「平疇二句,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語。」這個看法是正確的。這兩句詩不僅寫出了田園景致,而且滲透着詩人看到自己勞動成果時的喜悅。所以他抒發自己的感受說:「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且不管收成如何,眼下的情景就夠讓人高興了。這種心理是親身參加勞動的人才會有的,非常質樸而真實。

作者簡介

陶淵明大約生於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父名史不載,存疑。)陶淵明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着「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後任彭澤縣令,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公元393年陶淵明時年29歲,與妻及子離開南山陶家坪。此後陶淵明一家在潯陽居住了24年。其間,陶淵明因王氏妻亡,繼娶潯陽翟氏。公元416年,陶淵明52歲,與妻翟氏帶幼子佟回到宜豐故里,修葺南山舊宅而居之。11年後,陶淵明卒於星子栗里,後歸葬康樂縣義鈞鄉之七里山即今宜豐澄塘鎮的七里山。

陶淵明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歷程(有關陶淵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證,因此此處的六十三年之說也有待考證),與世長辭。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1]


參考資料

  1. 陶淵明簡介, 歷史網,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