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
红色粟粒疹(俗称热痱或痱子)。是因为环境高温闷热之下,出汗过多而且蒸发不顺畅,导致堵塞汗孔,汗管破裂,汗液外溢渗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浅表性炎症反应。一般可分成红痱、白痱和脓痱,较常发生在儿童身上,通常在高温闷湿的夏季热天发病,天气凉爽时常可以自动痊愈,少部分则留下斑点。治疗方式通常在患部擦痱子粉或痱子水,如果有继发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治疗。
目录
西医学观点
这是一种因为体热出汗过多所引发的皮肤炎症,医学名称为汗疹。多发于闷湿高温的夏季,以汗腺功能发育未全的婴幼儿发生机率最高,大部分病况轻微,一两周内即会随自体免疫的调节而消失。按照临床汗腺受阻部位的深浅,又可细分为三类[1]:
●晶型汗疹:发生在皮肤最表浅的地方,角质层的汗管开口遭阻塞,而长出一颗颗透明的小水泡。
●红斑汗疹:是最常见的痱子种类,发生在皮肤较深层,靠近真皮层的汗管被阻塞,而出现一大片密集性的红色丘疹,令人又痒又刺。另有一种脓疱型汗疹,与红斑丘疹近似,但丘疹内多了脓疱,痒和刺痛的感觉也更加遽,通常和红斑汗疹或深层汗疹混合一起发病。
●深层汗疹:因表皮层与真皮层交接处的汗管受阻塞所形成。
前二种一般人都可能发生,尤以婴儿更常见。而深层汗疹则是长期在热带地区炎热户外工作的人较易得。
疾病原因
痱子的成因就在皮肤汗管的出口受到阻塞,可能是皮屑,也可能是汗液蒸发后的盐分堆积,大量汗液受阻无法及时排出,皮肤组织诸如表皮、真皮等浸润在汗液里,在又湿又热的状态下长出丘疹或疱疹。因此,像是在手肘、下颚、膝盖窝、大腿内侧、鼠蹊部等人体皮肤折叠之处容易闷住的地方,或者汗腺密集分布之处,如额头、前胸、上背、腋窝、脚掌,就很容易长痱子。而年纪太小的婴孩由于汗腺发育尚未完全,加上大人往往担心小孩受凉,会为他们过度添加衣物,造成排汗不佳、流汗又多,尤其容易长痱子。
一般成人如果流太多汗,衣物又紧密覆盖著皮肤,也很容易长痱子,像是背部、足部、还有长期卧病者穿尿裤的部位。而季节性或地区性的环境因素使得气温高、空气湿度大,人体流汗不断,以及体质多汗、或后天肥胖导致多汗症,也都是引起痱子常见的原因。
症状
发红.起疹.骚痒.灼痛.刺痛.红肿.脓疱.发炎.脱屑.化脓.糜烂.龟裂
好发族群
汗腺功能发育未全的婴幼儿。 长期卧病在床的人。 经常处于闷热环境中,或穿著密不透风制服的人,像是军人、厨师等。 过于肥胖且体质虚弱的人。 大量流汗的人,如运动员、发高烧者。 预防与治疗 保持环境通风,让身体干燥凉爽。 避免在大热天里剧烈活动、长时间流汗。 穿著宽松吸汗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束缚及摩擦。 体质多汗或肥胖者,尤其注意皮肤卫生,勤换衣服、擦汗。 洗澡宜用温水,如水温过低容易使皮肤毛细孔骤缩,汗管闭塞,排汗不易,过热则又刺激皮肤,增加排汗系统的负担。洗完澡一定要擦干身体,并可适度擦些爽身粉让身体干爽。 婴幼儿应慎选尿布材质,勤换尿布,也尽量减少抱在怀里的时间,尤其是夏天,皮肤热与热的接触,更容易使小孩长痱子。 大量出汗时就不再擦痱子粉或爽身粉,因为粉末和汗水混合后很容易结块,反而堵住毛孔、令排汗受阻,宁可保持出汗部位的自然通风就好。 透过饮食调整燥热多汗的体质。成人可食天然苦瓜,苦瓜性寒且含有奎宁,适度摄食可以抑制体温中枢,让身体降温、退火。小孩则可多吃青菜、水果,饮食中适量补充盐分,天热时喝点绿豆汤、金银花露等降温饮品。 卧病在床的病人要常翻身、擦洗皮肤
中医学观点
痱疮,又名痱子、痱疮、汗疹、痱汗疹。出自《圣济总录》:“痱疮,盖热盛汗出,阳气发泄而腠理疏,反以寒水洗浴,则热气内郁于皮腠之间,轻则为痱,重则为痤也。”多见于盛夏酷暑的季节,儿童及肥胖的人较容易得,病变主要分布在头面、颈项、胸腹、腰背或肘及腘窝,常见有三型:
- 晶型粟粒疹:在颈部躯干发生针尖至针帽大的浅表性小水疱,璧薄微亮,轻擦易破,干后有细小鳞屑。
- 红色粟粒疹:皮疹呈圆而尖形针头大小的密集丘疹或丘疱疹,轻度红晕,自觉轻微烧灼和刺痒感。
- 脓疱粟粒疹:痱顶有针头大浅表性小脓疱,脓疱内通常无菌。
若因搔抓而继发感染则称为“痱毒”。
治法
清暑涤湿、解毒止痒。《外科正宗》:“痤痱者,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痒痛如常,浑身草刺。此因热体见风,毛窍所闭,宜服消风散,洗用苦参汤,甚者皮损匝匝成疮,以鹅黄散,软绢帛蘸药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