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蒙心竅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痰蒙心竅
外文名; heart spirit confused by phlegm
定義; 痰濁蒙蔽心竅,引起神志障礙的病理變化
應用學科; 中醫藥學(一級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二級學科),病機(三級學科)痰蒙心竅:中醫理論中的「痰」,來源大概分為三種:一種是氣鬱生痰。所謂「氣鬱則生痰」,氣鬱生的痰反應在身體上就是脂肪瘤、囊腫,中醫叫痰核,類似扁平疣這類東西也跟氣鬱有關。一種是脾虛生痰,所謂「脾虛則生痰」,脾虛生的痰就是人們通常咳嗽所吐的痰,它不是來源於肺,而是生於脾,脾是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吃咳嗽藥但是痰卻總是化不掉的原因,因為有痰治肺無疑是治標不治本,健脾利濕才是根除痰的辦法。一種痰是血痰,所謂「血滯則生痰″,而痰蒙心竅"指的就是血痰(也就是現在常說的高血脂),當體內血流減緩,甚至停滯、堆積的時候,就形成了高血脂。如果血肘高,心血管就容易發生堵塞,就會患心腦血管疾病,甚至會得心梗,需要引起重視。化血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摩心包經,心包經是專門預防高血脂的一條經絡。
《黃帝內經體質養生法》,作者是國寶級名老中醫楊力。一患者去中醫院看病,醫生說患者是「痰蒙心竅」。患者對中醫術語中的「痰蒙心竅」很感困惑,不明白痰怎麼會把心竅蒙住?楊力教授答覆:中醫理論中的「痰」,來源大概分為三種:一種是氣鬱生痰。所謂「氣鬱則生痰」,氣鬱生的痰反應在身體上就是脂肪瘤、囊腫,中醫叫痰核,類似扁平疣這類東西也跟氣鬱有關。一種是脾虛生痰,所謂「脾虛則生痰」,脾虛生的痰就是人們通常咳嗽所吐的痰,它不是來源於肺,而是生於脾,脾是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吃咳嗽藥但是痰卻總是化不掉的原因,因為有痰治肺無疑是治標不治本,健脾利濕才是根除痰的辦法。
一種痰是血痰,所謂「血滯則生痰」,而「痰蒙心竅」指的就是血痰(也就是現在常說的高血脂),當體內血流減緩,甚至停滯、堆積的時候,就形成了高血脂。如果血脂高,心血管就容易發生堵塞,就會患心腦血管疾病,甚至會得心梗,需要引起重視。化血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摩心包經,心包經是專門預防高血脂的一條經絡。見海渝曦分享:關於「痰」不見得人人都很清楚是怎麼回事。楊力教授在書中寫道:「從中醫角度來講,痰分兩種: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我們看得到的,從咽部、氣管等部位咳出的痰液;無形之痰,是散布在人體組織、臟器、血液之中的痰濕,是人用肉眼看不到的。有形痰病會有明顯的症狀,根據這些症狀,可以有效地診斷早期疾病。而無形之痰引發的病症在人體的上下內外皆可發生,表現形式不定。
」其實,痰就是人體的黏液類物質,無論它是怎麼產生的,通過什麼表現出來,我們最起碼知道了,人體不可能沒有津液類物質來滋養,臟器也不可能沒有津液類物質來保護,但過猶不及。什麼東西,一旦超出所需,那麼,不僅是一種浪費,更是一種負擔和危脅。痰,會帶給人這樣或那樣的病痛,就算暫時沒覺出什麼不適,那種大腹便便的狀態,已在警示你了:體內痰濕過重。這就是潛在的健康隱患。為什麼胖人高血脂的多?就是因為血液運行緩慢易沉積擱淺。瘦人是不是就一定不會血脂高?未必。
人易得什麼病一定與他的八字有關。八字的結構,其實就是五行的結構,也是人體先天的體質結構。一個人有什麼五行沒什麼五行,或某種五行過多或過少都會引起身體的健康問題,因為人體的每個器髒和組織乃至部位全有五行之分。一個女子個不高,人很瘦弱,但體檢查出她體內脂肪含量高。這怎麼解釋呢?我當年很好奇。現在我聯繫餓命學說,突然悟到了可能的原因:因為她生於冬天的子月,極陰寒的季節和月份,她是餓火命人,血液缺乏火一般溫煦的熱能來推動前行,那血液中就易沉積脂肪,加上她是水多之人,而水是向下走的,人懶得動,平日又缺乏運動,再加上因餓火,她本能地喜吃火鍋、油炸、煎烤類火大高能的食物,就易生痰:肉眼看不見的痰。
其實她吃那些東西沒什麼錯,是居明大師說的餓火人應該吃的東西。但別忘了同時輔以運動!幫助消化!楊力教授對體內有痰濕之人的飲食建議是:可以多吃乾薑、半夏、陳皮、黨參、白朮、白芥子、再佐以化濕及健脾脾和胃的藥物或食物,如茯苓、冬瓜皮、荷葉、山藥、扁豆、海藻、海帶、黃瓜、絲瓜、冬瓜、芋頭、南瓜等。你不見得推薦的這些食物或藥材都喜歡吃,但可能總有你愛吃或能接受的,不妨一試。上面的食物我喜歡的有茯苓、荷葉、扁豆、黃瓜、芋頭。其實,茯苓、扁豆(是一種豆類,不是豆角)、荷葉極少吃,但就是本能地看着親近有吃的欲望。黃瓜也是想起來才買,也沒經常去吃。芋頭是偶有發現看着不錯的就買一堆蒸食,雖不經常吃,但屬於特別愛吃的那種。
至于山藥,能接受不屬於喜歡(結果恰好我屬於不適合吃山藥一族)。冬瓜從來就沒喜歡過,能接受,但極少碰一回。海藻與海帶,屬於本能地抗拒但聽專家說好才偶爾會去吃,不喜歡(結果恰好看到有說我不適合吃海帶)。至於南瓜,我只喜歡一種做法,那就是我自製的用蒸南瓜和蒸紅棗攪等打成的蜜汁。由此可見,具有相同或相類似功效的食物,你也不一定樣樣皆愛吃。我分析可能是這些食物的陰陽性質不同,寒熱屬性不同,五行也不相同等原因所致。所以你會或喜歡或厭惡或淡漠某些食物。[1]
參考文獻
- ↑ 中醫所說的「痰蒙心竅」是怎麼回事?,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