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草
痢疾草,中藥名。[1]
為大戟科植物鐵莧菜Acalypha australis L.及短穗鐵莧菜Acalypha brachystachya Hormen的全草。
別名:人莧、海蚌含珠、撮斗撮金珠《植物名實圖考》,六合草、半邊珠《草木便方》,野黃麻《天寶本草》,血見愁、小耳朵草《江蘇省植物藥材志》,玉碗捧真珠、糞鬥草《福建民間草藥》,鳳眼草《藥材資料匯編》,肉草、噴水草《廣西中獸醫藥志》,痢疾草《江西民間草藥》,野麻草《閩南民間草藥》,蚌殼草、鐵燈碗《四川中藥志》,七盞燈《重慶中藥》,血布袋、布袋口《中國藥用植物圖鑑》,皮撮珍珠、田螺草《湖南藥物志》,野苦麻《閩東本草》,貓眼菜(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寒熱草《上海常用中草藥》,葉里仙桃、金畚斗、金盤野莧菜《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沙罐草《陝西中草藥》,燈盞窩《貴州草藥》,金石榴、茶絲黃《台灣藥用植物志》,水芥(江蘇),下合草、瓦片草(四川成都)[2]
入藥部位
植物鐵莧菜及短穗鐵莧菜的全草。
性味
味苦、澀,性涼。 歸經
入心、肺、大腸、小腸經。
功效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積。
主治
痢疾,泄瀉,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小兒疳積,癰癤瘡瘍,皮膚濕疹。
相關配伍
1、治痢疾,腸炎,鮮(鐵莧菜)全草30~60g,水煎服;或焙乾研粉,每次3g,每日3次,開水送服;或鮮(鐵莧菜)全草、鮮地錦草各30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2、治阿米巴痢疾,鐵莧菜根、鳳尾草根(均鮮)各30g,腹痛加南瓜藤卷鬚(鮮)15g。水煎濃汁,早晚空腹服。
3、治吐血,鐵莧菜60g,淡竹葉15g。水煎服。(2~3方出自《江西草藥》)
4、治吐血,便血,尿血,(鐵莧菜)全草30g,煎服;或配地榆、甘草。療效更確切。(《南藥《中草藥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
外用:適量,水煎洗或搗敷。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平喘作用。
使用注意
老弱氣虛者慎服,孕婦禁用。
炮製
採集加工
5~7月間採收,除去泥土,曬乾或鮮用。
炮製方法
取藥材,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段,乾燥。
形態特性
1、鐵莧菜,為一年生草本,高0.2~0.5米,小枝細長,被貼毛柔毛,毛逐漸稀疏。
葉膜質,長卵形、近菱狀卵形或闊披針形,長3~9厘米,寬1~5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楔形,
稀圓鈍,邊緣具圓鋸,上面無毛,下面沿中脈具柔毛;基出脈3條,側脈3對;葉柄長2~6厘米,具短柔毛;
托葉披針形,長1.5~2毫米,具短柔毛。雌雄花同序,花序腋生,稀頂生,長1.5~5厘米,
花序梗長0.5~3厘米,花序軸具短毛,雌花苞片1~2(~4)枚,卵狀心形,花後增大,
長1.4~2.5厘米,寬1~2厘米,邊緣具三角形齒,外面沿掌狀脈具疏柔毛,
苞腋具雌花1~3朵;花梗無;雄花生於花序上部,排列呈穗狀或頭狀,
雄花苞片卵形,長約0. 5毫米,苞腋具雄花5~7朵,簇生;花梗長0.5毫米;
雄花:花蕾時近球形,無毛,花萼裂片4枚,卵形,長約0.5毫米;
雄蕊7~8枚;雌花:萼片3枚,長卵形,長0.5~1毫米,具疏毛;子房具疏毛,
花柱3枚,長約2毫米,撕裂5~7條。蒴果直徑4毫米,具3個分果爿,
果皮具疏生毛和毛基變厚的小瘤體;種子近卵狀,長1.5~2毫米,種皮平滑,假種阜細長。花果期4~12月。
2、短梗鐵莧菜,別名裂苞鐵莧菜,為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全株被短柔毛和散生的毛。葉膜質,
卵形、闊卵形或菱狀卵形,長2~5.5厘米,寬1.5~3.5厘米,頂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淺心形,
有時楔形,上半部邊緣具圓鋸齒;基出脈3~5條;葉柄細長,長2.5~6厘米,具短柔毛;
托葉披針形,長約5毫米。雌雄花同序,花序1~3個腋生,長5~9毫米,花序梗幾無,
雌花苞片3~5枚,長約5毫米,掌狀深裂,裂片長圓形,寬1~2毫米,最外側的裂片通常長不及1毫米,
苞腋具1朵雌花;雄花密生於花序上部,呈頭狀或短穗狀,苞片卵形,長0.2毫米;有時花序軸頂端具1朵異形雌花;
雄花:花萼花蕾時球形,長0.3毫米,疏生短柔毛;雄蕊7~8枚;花梗長0.5毫米;
雌花:萼片3枚,近長圓形,長0.4毫米,具緣毛;子房疏生長毛和柔毛,花柱3,
長約1.5毫米,撕裂3~5條;花梗短;異形雌花:萼片4枚,長約0.5毫米;
子房陀螺狀,1室,長約1毫米,被柔毛,頂部具一環齒裂,膜質,花柱1枚,
位於子房基部,撕裂。蒴果直徑2毫米,具3個分果爿,果皮具疏生柔毛和毛基變厚的小瘤體;
種子卵狀,長約1.2毫米,種皮稍粗糙;假種阜細小。花期5~12月。
目錄
參考來源
- ↑ 鐵莧_鐵莧的功效與作用 - ,中藥查詢
- ↑ (福建民間草藥) - ,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