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
疣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引起的一種皮膚表面贅生物。多見於兒童及青年,潛伏期為1~3個月,能自身接種擴散。病毒存在於棘層細胞中,可促使細胞增生,形成疣狀損害。
根據臨床表現和部位,分為尋常疣、扁平疣、跖疣、生殖器疣(尖銳濕疣)、口腔疣、咽喉疣及疣狀表皮發育不良。
英文名稱 | 就診科室 | 多發群體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由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所致 | 逐漸增大的丘疹,多為圓形,表面粗糙呈刺狀 | 部分疣具有一定的傳染性 |
目錄
病因
疣為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所致。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肛周、生殖器疣大多通過性接觸傳染。外傷或皮膚破損是HPV感染的重要因素。疣的病程與機體免疫有重要關係,在免疫缺陷狀態者,如腎移植、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及紅斑狼瘡病人疣的發病率增高。但疣在相對健康人群長期存在的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2]
臨床表現
尋常疣
中醫稱「千日瘡」,俗稱「刺瘊」、「瘊子」等。尋常疣初起為針尖大丘疹,漸增至豌豆大或更大,圓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呈刺狀,質硬,灰黃、污黃或污褐色,繼續發育呈乳頭狀增殖。摩擦或撞擊時易出血。初發常為1個,長期不變或不斷增多,鄰近者互相融合,有時可自身接種。
多發生於青少年,一般無自覺症狀,偶有壓痛。尋常疣可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好發於手指、手背、足緣等。病程慢性,約65%的尋常疣可在2年自然消退。
特殊類型包括:
- ①絲狀疣 好發於眼瞼、頸、頦部等處,為單個細軟的絲狀突起。正常皮色或棕灰色。一般無自覺症狀。
- ②指狀疣 在同一個柔軟的基底上發生一簇參差不齊的多個指狀突起,其尖端為角質樣物質。數目多少不等,常發生於頭皮,也可發生於趾間、面部。一般無自覺症狀。
跖疣
為發生於足底的尋常疣,外傷和摩擦為其誘因,足部多汗也有一定關係。初起為一細小發亮的丘疹,後逐漸增大,表面角化,粗糙不平,灰褐、灰黃或污灰色,呈圓形,境界清楚,周圍繞以稍高增厚的角質環。好發於足跟、跖骨頭或趾間受壓處。自覺不同程度疼痛,病程慢性,可自然消退。一般認為兒童較成人易於消退,多汗或跖骨異常者不易[消退。 尋常疣發生於手掌部,稱為掌疣,臨床表現與跖疣相似。
扁平疣
主要侵犯青少年,大多驟然發生,為米粒大到綠豆大扁平隆起的丘疹,表面光滑,質硬,淺褐色或正常皮色,圓形、橢圓形或多角形,數目較多,多數密集,偶可沿抓痕排列成條狀(同形反應)。一般無自覺症狀,偶有微癢。好發於顏面、手背及前臂等處。病程慢性,有時突然自行消失,亦可持續多年不愈,愈後不留瘢痕。
肛周生殖器疣(尖銳濕疣)
鑑別診斷
根據各種疣的臨床表現、好發部位、發展情況,結合病理檢查,診斷不難。鑑別診斷:
尋常疣與疣狀皮膚結核
後者為不規則的疣狀斑塊,四周有紅暈。結核菌相關檢查陽性有助於鑑別。
跖疣與雞眼鑑別
雞眼可見中央半透明、黃白色的核心,壓痛明顯,表面平滑。
扁平疣與汗管瘤鑑別
後者好發於眼瞼附近,一般顏色與皮膚接近,組織學完全不同。
跖疣與點狀掌跖角化病鑑別
後者早年發病,常有家族史,手掌、足跖均有損害,散在分布,以受壓部位明顯。 [4]
治療
多數疣患者在發病1~2年內自行消退,不少患者即使採用深度破壞性方法,有1/3疣仍復發,因此需慎重選擇,對一些能造成永久性瘢痕的療法,不宜使用。
藥物治療
- (1)氟尿嘧啶軟膏;
- (2)博萊黴素皮損內注射;
- (3)0.7%斑蟊素;
- (4)0.1%~0.3%維A酸酒精溶液;
- (5)3%酞乙胺軟膏或3%酞乙胺二甲基亞碸搽劑;
- (6)0.5%鬼臼毒素;
- (7)5%咪喹莫特霜;
- (8)抗病毒藥;
- (9)其他,水楊酸,普魯卡因等均有報道。干擾素、轉移因子、胸腺肽等免疫增強劑,全身或疣體注射。
光動力學療法
系統或局部外用光敏劑,光照後引起局部細胞死亡,可治療部分尋常疣、尖銳濕疣。
物理療法
冷凍療法、電灼療法、激光治療、紅外凝固治療適用於數目少的尋常疣和跖疣。
手術切除
個別巨大疣體可行手術切除術。 [5]
預防
疣大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膚疾病,所以平時要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健康均衡飲食,保證全面的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力。
- 1)千日瘡應避免摩擦和撞擊,以防止出血。
- 2)跖疣應避免擠壓。
- 3)扁瘊應避免搔抓,以防出現新的皮損。
- 4)鼠乳應保持局部清潔,避免繼發感染。
視頻
參考來源
- 錢韋,葛頌,洪德元. 採用RAPD和ISSR標記探討中國疣粒野生稻的遺傳多樣性. 《 植物學報 》 , 2000
- 塗平,鄭和義,顧恆,徐金華等. 外用鹽酸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治療尖銳濕疣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 《 中華皮膚科雜誌 》 , 2007
- 徐愛娣,丁愛華,張惜陰等. 陰道鏡診斷女性下生殖道濕疣的價值. 《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誌 》 , 2000 *王宏偉,王秀麗,過明霞,劉放. 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與CO_2激光治療尖銳濕疣療效觀察. 《 CNKI;WanFang 》 , 年
- 王永華,郭榮斌. 疣狀胃炎與幽門螺桿菌,胃泌素和表皮生長因子等相關的研究. 《 vip 》 ,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