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談鼠
原文
我是庚子年出生的,肖鼠。今年又逢甲子,忽然想起寫點應景文章,談談老鼠。
遠古以來,我們中國人不論在文化上、在科學上,都對人類進步,作出過很多很大的貢獻,但遺憾的是作為四害之首的老鼠,現在已經科學家證明,它的原生地是中國中部,而它的危害則已經遍及世界。
在我念大學的時候,老鼠的原產地是什麼地方,在科學界已經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那時大部分動物學家都認為老鼠原產於墨西哥,但也有人認為原產地是中國,有些專家還認為歐洲之有老鼠,是成吉思汗西征時帶到東北歐的。直到近年,由於我國考古發掘的進展,在安徽潛山發掘出了距今五千五百萬年前的曉鼠和它的牙齒化石,接着,又在湖南衡東發現了距今五千萬年的鐘健鼠化石。經過我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學和哺乳類動物學專家的研究,證明了曉鼠是最接近鼠類祖先的動物,它的起源可能上溯到八千萬年的白堊紀中期。這一判斷現在已經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哺乳類動物學專家的承認,因此,老鼠這種害物原產於中國中部這種說法,似乎已經是難於推卸的了。
老鼠這東西有百害而無一利,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要舉它的罪狀,可能不止十條,其中最重大的,一是糟蹋莊稼,二是傳染疾病。現今世界上鼠口遠遠超過人口,有些地方鼠口是人口的三倍乃至四倍。據一九八三年秋在安徽合肥召開的老鼠問題研究會的材料,據說地球上現有各種老鼠一百億隻,而每年被老鼠消耗的糧食為二千億斤;至於傳染疾病,一般人只想到鼠疫,而其實,鼠類會傳染多種疾病,單講斑疹傷寒,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蘇聯和東歐,這種疾病就奪去了幾百萬人的生命。
人類是聰明的,隨着科學的發展,我們終於消滅了天花、霍亂,可是直到現在,儘管不斷地發動滅鼠運動,而鼠口還在繼續增加,這是什麼原因?也許可以說,這和野火燒不盡的野草有相似之處。老鼠之所以難以消滅,它的厲害之點有二:一是生命力強,二是繁殖力強。前者是它能適應各種最惡劣的環境(甚至有人說,原子彈廢墟上最早出現的動物是老鼠),和人類共處的,就是我們常見的家鼠,在田野的就是田鼠,它的牙齒特別鋒利,不僅木竹建築的房屋,連水泥牆壁它也能夠打通。它聰明狡猾,古來有黠鼠之稱,它不僅能挖洞,而且會積糧,我還看到過兩隻老鼠合作,偷走一個雞蛋。老鼠生命力強的另一個特點,是它什麼東西都吃,從五穀、蔬菜、植物根塊(土豆、白薯、甜菜……),到肉類、皮骨,甚至人類穿用的皮鞋、紐扣。生殖力強,那更是近於奇蹟:一隻母鼠出生後三個月就能受孕,每年可以懷胎十次,每胎可以生仔六七隻以至二十隻!
根據以上的特點,細菌學界泰斗真薩博士(Zinsser)在他的名著《老鼠·虱子和歷史》中指出:在所有脊椎類動物的哺乳類動物中,只有老鼠和人類有特別相似的特點。一是食物方面,一般動物草食類和肉食類是分得很清楚的。牛、羊、斑馬、長頸鹿等等都是草食類,虎、豹、獅子都是肉食類(貓狗之類長期被人馴養的家畜除外),而老鼠則和人類一樣,什麼東西都吃,因此近年來非洲酷旱,象和其它草食動物大量餓死,而鼠類卻照樣繁衍,不受影響;二是生殖方面,一般動物,多數是每年發情一次,最多也不過兩次,而老鼠和人一樣,每月都可以發情,都可受孕,因此,保加利亞一位婦女一胎生了六嬰,新聞媒介就要大肆宣傳,而老鼠一胎生下十六七隻,誰也不會認為這是奇聞。
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千百年來未能消滅乃至控制鼠類的繁衍,這使我想起了世界上的生態平衡和某種稀有動植物的保護問題。從《詩經》里的「碩鼠碩鼠,毋食我黍」算起,中國人吃這小動物的苦頭,最少也有幾千年了,人口十億,聽了誰也害怕,鼠口百億,倒反而無可奈何。這說明要保持生態平衡,必先從食物和生育這兩方面着手。去年四川箭竹開花,熊貓遭災,我們當然要全力搶救保護。但從熊貓本身來說,它們逐漸減少乃至瀕於絕滅,一要怪它自己的偏食,二要怪它自己生殖力太差。我有一種痴想,萬物之靈在科學昌明的時代,能不能針對它們這兩個弱點下點功夫,讓這種雅俗共賞、老少咸歡的動物不僅不絕滅,反而更繁衍呢?我看是可以的,熊貓並不笨,福州和上海動物園裡的熊貓都學會了雜技,我也看見過它們吃竹葉以外的食物。熊貓生殖力弱,這倒的確是個難題,生物學家是不是可以把它作為課題,認真地攻一攻這個關呢?
根據客觀環境的變化,一些生物要絕滅,這也是一條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恐龍這種大傢伙,不早在幾千萬年之前就絕滅了麼?但是對於哪些東西可以讓它絕滅,哪些東西必須予以搶救,我想我們人類似乎應該有個主動的抉擇,應該有個方案的。蚊子、蒼蠅、老鼠是完全應該絕滅的,打麻雀則是一樁冤案,儘管平反了,但繁殖不快,還當加以保護。麻雀也是雜食鳥,主要吃的是害蟲,因此它是益鳥,為了消滅害蟲,為了生態平衡,我希望農村收購站不要再收禾花雀,飲食店的菜單上也應該刪除這一珍餚了。
寫到這裡,在美國報上看到一條消息,說加州大禿鷹真的快要絕滅了,報上說,這種兩翅伸開時長達三米的大鳥,現在除了飼養在動物園的之外,自然界只有十七八隻了。美國是自稱大力保護生態平衡的國家,加州大禿鷹為什麼會遭到如此不幸呢?其原因完全和熊貓相似,一是這種禿鷹是肉食鳥,但沒有捕殺地面獸類的本領,而主要以地上的獸屍為食,工業發達,城市面積擴大,狐兔之類的腐屍少了,它的食物也相應減少,同樣,它的生殖力更弱,據說它兩年才生一個蛋,而這一個蛋的成活率只有百分之五十。
甲子談鼠,卻說了些對鼠不利的事,這真是沒有辦法。
————1984年1月28日
賞析
夏衍屬鼠,寫作此文時正值他的「本命年」,這篇文章由談鼠而生髮開去,文思活潑,蘊含的思想內容非常豐富。文章由對鼠的原產地的考證起筆,談鼠在漫長的歲月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又從鼠的數量不斷增加,引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接下去,作者筆鋒一轉,引申出「世界上的生態平衡和某種稀有動植物的保護問題」。夏衍的這篇文章寫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它所提到的這些問題,正是進入21世紀的全世界人們日益關注、在心目中分量很重的問題。
地球上的人類文明史進程經歷了數千年,在現代科技光芒的照耀下,人類卻忽視了這樣一個嚴峻的事實:前所未有的環境危機正一步一步逼近,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面臨巨大的威脅:全球氣候正在轉暖,海平面上升,土地荒漠化日趨嚴重,森林資源日益減少,珍貴的動植物資源急劇減少,而鼠類卻大量繁殖……人類對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不悉心加以呵護,一味索取,終於受到了大自然的嚴厲懲罰。
《甲子談鼠》採用漫談的方式展開,文筆看上去很輕鬆,然而其揭示的問題卻是異常的沉重。誠如夏衍所說,人類號稱萬物之靈,這是猿人在千百萬年的自然界優勝劣汰的選擇中,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經過艱辛的努力逐漸進化的結果。人類通過長期不懈地奮鬥,創造出輝煌的文明,尤其在工業革命後,生產力大發展。但是,人類在發展中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時至今日,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已不是出於科學上的無知,而是源於道德的淪喪。
人類比其他一切動物高明,這是因為人類能夠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夏衍在文章中指出:「對於哪些東西可以讓它絕滅,哪些東西必須搶救,我想我們人類似乎應該有個主動的抉擇,應該有個方案的。……老鼠是完全應該絕滅的。」然而,這本應完全絕滅的老鼠,非但沒有絕滅,卻有「鼠口爆炸」之虞。這固然與老鼠繁殖力強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人類的一種短視的趨利行為。據報紙披露,近幾年在上海每年吃掉的蛇,保守一點的估計是二千多噸。這些蛇,大部分是在野外捕獲的。蛇與老鼠歷來是天敵,此消彼長,一旦蛇被大量捕殺,鼠輩自然彈冠相慶。城裡食客飽了口福,卻在許多地區播下了鼠害日趨嚴重的禍患。夏衍早在十多年前就在這篇文章中敲響了要「控制鼠類的繁衍」的警鐘,可惜卻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
讀《甲子談鼠》,思緒綿綿,浮想聯翩。在浩瀚的宇宙中,人類能獲得如此得天獨厚的生存環境,這是何等的幸運!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保護地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讀夏衍的這篇作品,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改造自然,但必須遵循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一旦違背了這個前提,人類將面臨數不盡的災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