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舍 杜甫
原文
賞析
首聯開篇點題,經過將近兩年的風雨洗禮,詩人終於找到了安身之所——在成都西郊的浣花草堂。草堂附近一道清澈如帶的江水蜿蜒流過,宛如一道自然屏障,隔絕塵世喧囂,成為了詩人的隱逸世外桃源。因此,詩人簡單而樸實地在古道旁搭起了用柴木做成的簡易大門。從此,詩人終於找到了漂泊心靈的安身之處。
頷聯描寫詩人站在柴門旁,順着古道眺望,草木鬱鬱蔥蔥,遮蔽了視線,所見皆是茂盛的芳草;耳中充斥着鳥蟲的歌唱。面對這景色,詩人遺世獨立的心情油然而生,仿佛可以盡情放縱。於是,素來儒士風範的詩人也開始放鬆自己,衣着慵懶,心境愉悅,享受着簡樸生活中的溫暖。
頸聯,詩人的筆觸轉向了田舍周圍的景色描寫。詩人的草堂不僅幽靜,還坐落在秀美的環境中,在古道邊,青江旁,生長着一叢叢的櫸柳樹,它們的枝條婆娑多姿,伴隨微風輕擺;果園裡的枇杷已經成熟,香氣撲鼻,令人心曠神怡。這樣優美的景色對曾經顛沛流離的詩人而言,如同心靈的療愈良藥。
尾聯寫詩人陶醉在田舍周圍幽美的風光中,不知不覺夕陽西下。餘暉中,詩人目睹着一天辛勤覓食的鸕鶿相繼歸來,它們聚在一起,陸續落在江中的魚樑上。在夕陽的映照下,或用鳥喙整理羽毛,或舒展翅膀悠然自得。詩人巧妙地以特寫鏡頭描繪了夕照下鸕鶿晾翅的場景,表現出自己恬靜悠閒的心境。
簡析
《田舍》是一首五言律詩。此詩前四句敘寫村居的荒僻,強化了環境的靜謐與偏遠,頗有些遠離塵囂、歸隱田園的意趣;後四句狀言景物的幽閒,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這首詩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畫鋪展開來,表現出詩人對田園野趣的喜愛,呈現出一派自然天真之趣。
創作背景
此詩載《全唐詩》卷二二六,當是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初夏作。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