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元
田永元,筆名田天,男,1949年出生,山東蓬萊人。中共黨員。《中國鐵路文學》執行主編、著名鐵路作家。1984年畢業於遼寧文學院文學創作專業。1968年參加工作。歷任火車司機,遼寧文學院作家班學員,瀋陽鐵路局文聯編輯,專業作家,《中國鐵路文學》副主編、主編,瀋陽鐵道報社副總編輯。遼寧省作協理事,遼寧省新詩學會秘書長。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1]
目錄
人物簡介
田永元,現任《中國鐵路文學》主編,曾任《鴨綠江》主編,他最早的文學創作活動是從書寫鐵路生活開始的。1968年參加工作,歷任火車司爐,機車司機,鐵路局科員,遼寧文學院作家班學員,1984年畢業於遼寧文學院文學創作專業。隨後調任瀋陽鐵路局文聯編輯,專業作家。1992年他積極協助鐵道部政治部、瀋陽鐵路局主要領導,創辦了《中國鐵路文學》並先後任常務副主編、主編。在創辦和主持《中國鐵路文學》過程中培養了大批鐵路作家,並辦出特色贏得了路內外廣大讀者的稱讚。2003年任瀋陽鐵道報社副總編輯。遼寧省作協理事,遼寧省新詩學會秘書長,常務副會長。中國鐵路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2]。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他從1972年開始文學創作,在當時的《遼寧文藝》發表過組詩《火車頭之歌》。四十年來耕耘不綴,先後在《詩刊》《人民文學》《人民日報》《上海文學》《作家》《鴨綠江》等報刊發表近千首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小說六百萬字;出版詩集《我呼喚天真》等五部;報告文學集《中國鐵路風雲錄》《神仙王國里的酸甜苦辣》等六部;小說集《田永元中短篇小說選》;電視劇劇本《負重》(已拍攝放映)等。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長篇紀實文學《海路》獲得2010年遼寧省政府第六屆報告文學獎。由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文學作品十餘部,其作品連獲六屆全國鐵路文學獎,獲省、部級以上獎勵數十次。他的創作引起全國鐵路內外讀者和評論家關注,稱其為著名的鐵路作家。綠了文學崗,白了少年頭。近年,田永元為辦好《鴨綠江》,為文學事業的繁榮,堅守着努力着。[3]
人物簡歷
- 田永元,1949年3月8日生於哈爾濱,曾在丹東永丹小學、丹東十六中學、撫順三中、錦州鐵路機車司機學校讀書。
- 1968年畢業分配至錦州鐵路局大虎山機務段,先後任火車司爐、副司機、司機,於1980年至1983年調錦州鐵路局總工程師室任科員。
- 1982年至1984年在遼寧廣播電視大學中文系學習。
- 1984年至1987年在遼寧文學院作家班學習。
- 1986年至1992年在瀋陽鐵路局文聯任編輯、秘書科副科長。
- 1992年參與創辦《中國鐵路文學》雜誌、先後任常務副主編和主編。
- 2001年至2005年先後任《瀋陽鐵道報》副總編、煙大鐵路輪渡公司不錯顧問。
- 2006年至2012年任遼寧省作協《鴨綠江》雜誌社社長、主編。
- 2012年10月至今任《中國鐵路文藝》執行主編。為中國鐵路作家協會副,遼寧新詩學會常務副會長。[4]
文學成就
田永元,1972年開始文學創作,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我呼喚天真》等五部,報告文學集《中國鐵路風雲錄》、《神仙王國里的酸甜苦辣》,小說集《田永元中短篇小說選》,電視劇劇本《負重》等,共出版文學作品十餘部。曾獲全國鐵路文學獎,並獲省部級以上獎勵數十次[5]。是當代中國鐵路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先後在《人民文學》《人民日報》《詩刊》《小說選刊》《工人日報》《鴨綠江》《上海文學》等全國大型報刊上發表了約300萬字的詩歌、小說、散文、報告文學作品,並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等結集出版了5部長篇報告文學、6部詩歌集、1部中短篇小說集,先後獲得過7次中國鐵路文學獎、1次遼寧省政府獎和幾十次省部級以上獎勵。其代表作《神仙王國里的酸甜苦辣》《火車頭之歌》發表後在路內外引起強烈反響。2016年創作出長篇敘事詩《微笑的馬蓮花》(合作),由中國鐵道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受到讀者和鐵路幹部職工的好評[6]。
相關視頻
桓仁寫意!作者:田永元!配樂朗誦:曲兿!
參考資料
相關閱讀
- 我和我的祖國(田永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09年10月28日09:41 人民日報 田永元)
- 【閱讀時光】田永元的路海空 (2016-02-05 19:01:31轉載▼ 分類: 書林一頁)
- 確定性價值的審美──田永元創作論-論文
- 【名人名家看綏林】田永元:綏林,我心頭揮之不去的記憶 詩畫林城 2017-03-24
- 「家在金州」喜迎十九大•作家徐鐸書畫作品展正式開展 (今日文化大連 2017-09-25 23:43:53)
- 拜訪;神仙王國里的酸甜苦辣(作者~田永元)( 鐵路之星 新浪微博達人勛 火車頭 發表於 2007-8-10 18:34 |)
- 「詩與大地」詩歌春晚在沈隆重舉行,東北三省數百詩人共襄盛舉! (遼寧鄉村廣播 2019-02-25 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