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書
田書,即陳書、孫書。字子占,無宇之次子。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有很強的軍事才能,尤其善長心理戰術。
齊景公二十五年(前523),參與高發率師對莒國的攻伐。其間又獨立執行任務,立了大功。在這次作戰行動中,以織婦所獻之繩吊牆登城,又值深夜,正可出其不意;當登上六十人時,繩子就斷了,又以鼓譟而虛張聲勢,嚇跑莒共公。因伐莒有功,齊景公把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北,或說廣饒),以為食采之邑,並賜姓孫氏,以表彰其卓越的戰功。
目錄
內容簡介
《陳書》,唐代姚思廉所著,是南朝陳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 陳書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陳書》共三十六卷,其中本紀六卷,列傳三十卷,無表志。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陳朝封建政權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沒有特別的建樹,或許與此有關。《陳書》內容比不上《梁書》那樣充實,本紀和列傳都過於簡略。 《陳書》的史料來源除陳朝的國史和姚氏父子所編舊稿外,還有陳《永定起居注》八卷,《天嘉起居注》二十三卷,《天康光大起居注》十卷,《太建起居注》五十六卷,《至德起居注》四卷等歷史材料和他人撰寫的史書。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世居吳興(今浙江湖州)。他隨父姚察在陳朝滅亡後到隋朝做官,遷至北方,故兩《唐書》中《姚思廉傳》稱其為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縣)人。 祖父姚僧垣少好文史,還醫術高妙,為當世所推。曾多次治癒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疑難病症,得到賞賜頗多。名聲也越來越大,以至於邊地和外域都前來求醫。僧垣每得供賜,皆回給察兄弟②。姚察、姚最兄弟就是靠這種較充裕的收入,遊歷求學,購聚圖書,見聞日益廣博。姚察十三歲時就顯露出才華,於宣猷堂聽講論難,為儒者所稱③。姚察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保持終生,即使在當了陳朝吏部尚書以後,仍大力尋求天下圖書,遇到沒見過的書即馬上抄錄下來。他聚書多達萬餘卷,並都閱讀過①,為梁、陳、隋之際公認的著名學者。隋平陳以後,隋文帝楊堅也以能得到姚察而高興,他對臣下說:聞姚察學行當今無比,我平陳唯得此一人。②姚察的著作很豐富,有《漢書訓纂》30卷,《說林》10卷,《西聘》、《玉璽》、《建康三鍾》等記各1卷,還有《文集》20卷,並行於世。此外,還有未撰成的梁、陳二史。 這樣的家學傳統,
內容預覽
【原文】 高祖武皇帝,諱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下若里人,漢太丘長陳實之後也。世居潁川。實玄孫准,晉太尉。准生匡,匡生達,永嘉南遷,為丞相掾,歷太子洗馬,出為長城令,悅其山水,遂家焉。嘗謂所親曰:「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鍾斯運。」達生康,復為丞相掾,咸和中土斷,故為長城人。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騎侍郎高,高生懷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皇考文贊。高祖以梁天監二年癸未歲生。少倜儻有大志,不治生產。既長,讀兵書,多武藝,明達果斷,為當時所推服。身長七尺五寸,日角龍顏,垂手過膝。嘗游義興,館於許氏,夜夢天開數丈,有四人硃衣捧日而至,令高祖開口納焉。及覺,腹中猶熱,高祖心獨負之。 大同初,新喻侯蕭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