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叢豁
田從豁,男,國家級中醫專家,研究生導師,主任醫師,為針灸界老前輩朱璉、高鳳桐高徒。北京國際針灸培訓中心主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針灸學會和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常務理事自1960年開始擔任國家領導人醫療保健工作,同時田老對世界承認中醫的針灸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是中醫冬病夏治貼敷治療哮喘及中國灸的創始人,至今已讓全國數千萬人次獲益。田老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曾在國內外發表論文60餘篇。著有《針灸醫學驗集》、《中國灸法集粹》、《針灸經驗輯要》等書
田叢豁 | |
---|---|
田叢豁,男,生於1930年,河北灤南人,漢族,中醫針灸主任醫師,專治過敏性皮炎、哮喘、結腸炎、蕁麻疹等疾病。1951年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1952年拜朱璉、高鳳桐等為師,並參加衛生部中醫研究院西學中研究班,自此從事針灸臨床、科研與教學工作近50年。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研究員、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北京國際針灸培訓中心教授,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針灸》雜誌編委等國內外社會兼職,為全國500名老中醫之一。 田從豁,男,國家級中醫專家,研究生導師,主任醫師,為針灸界老前輩朱璉、高鳳桐高徒。北京國際針灸培訓中心主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針灸學會和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常務理事。 田從豁,男,國家級中醫專家,研究生導師,主任醫師,為針灸界老前輩朱璉、高鳳桐高徒。北京國際針灸培訓中心主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針灸學會和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常務理事自1960年開始擔任國家領導人醫療保健工作,同時田老對世界承認中醫的針灸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是中醫冬病夏治貼敷治療哮喘及中國灸的創始人,至今已讓全國數千萬人次獲益。田老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曾在國內外發表論文60餘篇。著有《針灸醫學驗集》、《中國灸法集粹》、《針灸經驗輯要》等書 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在針灸治療中強調中醫辨證施治,注重理、法、方、穴、術,主張當針則針,當藥則藥或針藥並用,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對各種灸法、穴位貼敷療法有深入研究。擅長治療中風後遺症、精神緊張症、各種神經痛及麻痹、風濕症、胃腸病、哮喘、男女性功能減退、不孕症、痛經、小兒厭食症、大腦發育不全等。 自五十年代起,即以針灸專家身份先後到法國、瑞士、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等十幾個國家進行醫療、教學工作。曾治癒國內外領導人和世界知名人物受到好評。為國內外培養了大量的針灸專業人才和研究生。曾在國內發表論文60餘篇。著有 《針灸醫學驗集》、《中國灸法集粹》(獲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古代針灸醫案釋按》、《針灸百病經驗》(西文版)等書。主持研製的「冬病夏治哮喘膏」獲衛生部科技成果獎。為針灸走向世界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1]
目錄
主治
哮喘|風濕|類風濕|強直性脊椎柱炎|股骨頭壞死|痛經|中風後遺症|神經痛|麻痹|小兒近視|弱視|青光眼
簡介摘要:田從豁,男,國家級中醫專家,研究生導師,主任醫師,為針灸界老前輩朱璉、高鳳桐高徒。北京國際針灸培訓中心主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針灸學會和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常務理事。自1960年開始......
擅長治療:哮喘、咳嗽、支氣管炎、風濕、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股骨頭壞死、痛經、中風後遺症、各種神經痛和麻痹、頸椎病、腰腿痛、冠心病、青光眼、近視等。
臨床經驗針灸心得漫談
關於針刺補瀉手法,由於個人經驗和習慣的不同,無論哪種方法,運用得當都會產生較好的效果。我在臨床中是以提插捻轉補瀉為主,配合呼吸、迎隨、深淺、輕重四法,但在具體應用時,應根據不同病證、不同穴位(主要是穴位所在的部位),施以不同手法。如四肢穴多用提插捻轉補瀉法,或配合迎隨補瀉;背部、腹部穴位,往往是幾種補瀉手法配合運用,頭部和四肢末端之淺表穴,則多用呼吸補瀉,如鼻衄針上星吸氣瀉之,崩漏針隱白呼氣補之。
另外,針刺治療要特別注意左右手的配合,要求進針均勻而有力,剛柔相濟。針灸醫生應練好氣功,氣隨手出,以心通經行氣,以意念治病,要善於候氣和催氣,應做到進針後,患者感到重則重如磐石,輕則輕如羽毛。留針與不留針或留針時間之長短,應根據病情而定。一般治療雜證、慢性病,宜留針30分鐘到l小時為好。
治療急性病要快要准,治療慢性病要妥要穩。總之,治病不可急於求功,從根治末,雖慢亦非不好。認證後貴在守方,無論用針用藥都有後效,因此治慢性病時,醫生要有信心、耐心,切忌變法更方過頻。[2]
治療耳鳴耳聾經驗
田叢豁教授是我國著名的針灸專家,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研究員、主任醫師、博士後導師,北京國際針灸培訓中心教授,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5中國針灸6雜誌編委等國內外社會兼職,為全國500名老中醫之一。他1951年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1952年拜朱璉、高鳳桐等為師,並參加衛生部中醫研究院西學中研究班,自此從事針灸臨床、科研與教學工作近60年。
田從豁教授在臨床工作中運用針灸療法與中藥結合治療了大量的各種各樣的病人,其治療的病種涉及臨床各科。在其治療的患者中,有很多的耳鳴、耳聾的患者,包括各種聽神經損害、中耳炎、內耳炎、突發性耳聾、老年性耳鳴耳聾等疾病,其治療療效非常之好,多數患者在治療一次後即可以感覺耳鳴、耳聾症狀的改善,以後便容易繼續堅持治療。
筆者從2007年開始按照國家名老中醫經驗傳承的要求,跟隨田從豁教授進行學習、臨床診療以及治療資料的記錄、整理工作。在將近3年跟隨田老師學習的過程中根據臨床觀察、記錄的資料整理了部分田老師的臨床經驗,尤其是田老師在治療耳鳴、耳聾方面,其方法很有特色,特此總結整理如下。
明確病因病機,治病必求其本,治法同中有異 耳鳴、耳聾雖然病理表現相似,但病因病機卻大相徑庭。田老師強調,治病必求其本。不同的病因病機需要應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所以首先需要明確病因病機。有的患者是因為耳內異物或者寄生蟲等導致的耳聾、耳鳴,需要耳科檢查的配合,治療上也要去除病因方可見效;因為外感風熱,導致風熱上擾耳竅,引起耳鳴耳聾症狀,需要追問病史,治療上以疏散風熱為主;因為肝陽上亢,鼓動肝風上擾耳竅,引起的耳聾、耳鳴,治療上以平肝熄風為主;因為肝腎虧虛,不能濡養耳竅,引起的耳聾、耳鳴,治療上以滋補肝腎為主。所以治療前必須首先明確病因病機。
病機雖然不同,但是也有共性,治療異中有同 田老師認為,耳鳴耳聾雖然各有各的病因病機,治療上也差異較大,但在病機和治療方面是有一定的共性的。其一為局部經絡的阻滯,局部經氣的不暢。若局部經氣通暢則病邪可以及時通過經絡的運行而得到清除,故而不能罹患疾病。反觀之即可知,一旦病邪聚集則局部氣血郁滯是必然的。所以均需要進行疏通局部經絡的治療。另外,對於肝腎虧虛的病人,在滋補肝腎的同時,也需要針刺耳竅局部腧穴,以使局部經絡通暢,水谷精微能夠濡養耳竅。所以,疏通經絡可以起到既能驅邪又能扶正的功效。其二為疏散局部風熱。除了肝腎虧虛不能濡養耳竅的患者外(這樣的患者一般均為老年,病程較長,病情逐漸進展,全身狀態較差),其餘的各種病因,從西醫的角度看多會導致局部的炎性反應,從中醫的角度看就是局部的風熱之邪聚集。治療上應該疏散局部風熱。這一散一清,是多數耳鳴耳聾患者應該採用的共同治法。
局部針灸治療為主,配合中藥整體治療 在具體的治療中,田老師常常在局部採用針灸治療,因為針灸最擅長疏通局部經絡,其療效常常立竿見影。耳竅為一小竅,病邪一旦侵襲,則不易祛除。所以使用針灸療法來祛除局部病邪。如針刺治療突發性耳聾,一次治療效果即非常明顯。針灸具體取穴常取聽宮、聽會、耳門、翳風、角孫、率谷、風池等。其中,聽宮需要張口取穴,直刺;聽會、耳門、翳風、風池等均可直刺;角孫、率谷採用順經脈走行平刺。在應用針灸疏通局部經絡後,配合中藥調理整體的陰陽氣血,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尤其是滋補肝腎等治療,田老師常常採用口服中藥來進行調理。其常用方劑有:耳聾左慈丸、六位地黃丸等加減。中藥可以針對患者的具體身體狀況適當加減藥味和藥量,更加符合患者病情,符合個體化治療的方法。
注重循經取穴,尤其強調取手足少陽經穴 在治療耳鳴耳聾時,田老師特別強調遠端取穴,尤其是手、足少陽經穴。手少陽經的循行「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拙」,「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足少陽經的循行「上抵頭角,下耳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可見,手足少陽經對於耳部的關係密切。所以,當取手足少陽經穴。常取的穴位有:液門、中渚、外關、陽池、支溝、天井、清冷淵、俠溪、足臨泣、陽陵泉、懸鐘、丘墟等。
強調葦管灸 田老師認為,灸法能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疏通局部經絡,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療意義。在治療耳鳴耳聾時,最常用葦管灸。其法將馬口鐵皮剪成樹葉形,其柄端插入一根約3cm長的葦管中。施灸時將葦管插入患耳,在馬口鐵中放入艾絨,點燃艾絨,則其熱力沿着葦管傳入耳竅。可以疏通局部經絡,改善局部循環。現在有的醫生因為強調針刺療法而忽視了灸法的作用,在筆者的臨床觀察中,灸法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療作用。在對耳鳴耳聾的治療中,灸法治療方式獨特,作用良好,值得臨床推廣學習。
積極應用芒針治療 田老師在治療中也積極應用芒針治療,其芒針可以長達1m。臨床常見的是芒針刺督脈,其針從大椎穴刺入,沿着督脈向下,針入甚深。既可以瀉邪熱,又可以疏通氣血、振奮陽氣。田老師也常在膀胱經第一側線及華佗夾脊穴施用芒針,可以改善臟腑功能、增強免疫力,起到治本的效果。但是應用芒針時需要注意避免針尖走偏,造成氣胸。這就需要謹慎細心和技術技巧的結合。
病案舉例 患者張某,女,45歲,因連日勞累、睡眠休息不佳後突然出現雙耳耳鳴,耳鳴如蟬,持續不停,聽力減退,求治于田老。
2009年10月16日,一診:舌淡紅,苔薄黃,脈弦。田老考慮其勞累之後起病,病機之中既有素體肝腎虧虛,又有過勞後虛火上炎。所以既需要清熱祛風、疏通局部經絡,又需要滋補肝腎、補益氣血。但二者相比較,虛火上炎、攻於耳竅的因素為主要因素。患者剛剛起病,當前以耳竅局部風熱之邪壅盛為主要表現。故而治以疏通局部經絡,祛風散熱,調理陰陽。予針刺聽宮、翳風疏散局部風熱;大椎瀉熱;風門疏風;百會、中脘調理督任以調理陰陽。其中聽宮、翳風、風門、百會、中脘施以毫針平補平瀉手法,大椎施以芒針瀉法,留針30min,並且針後予以大椎用刺血針放血、並拔罐以瀉熱。
2009年10月23日,二診:患者耳鳴仍嚴重,近日患感冒,出現鼻塞、偏頭痛症狀。舌淡紅,苔薄黃,脈弦。田老認為:患者感冒亦需控制,否則將影響治療耳鳴的療效。予針刺聽宮、角孫、翳風疏散局部風熱;太陽、風池疏風;鼻通以通鼻竅;中脘、神庭、百會調理督任以調理陰陽;肓俞、足三里、三陰交以補益先天及後天,益氣扶正。均施以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患者耳鳴症狀較嚴重,需配合中藥湯藥治療,予疏方:磁石(煅)15g、酒大黃6g、白芍10g、丹皮10g、桑葉10g、蟬衣3g、龍齒6g、生甘草6g、羌活10g,7劑。方中煅磁石聰耳明目,滋補肝腎,又能潛陽安神,有助睡眠;酒大黃瀉熱,且有活血化瘀之效,可散局部瘀結;丹皮清熱,且能活血散瘀;桑葉、蟬衣疏散風熱,善清肝經風熱,即可利於耳目,且能平肝;羌活解表祛風;白芍養血柔肝,滋陰而能潛陽;龍齒平肝潛陽並且能夠安神助眠;甘草調和諸藥。上藥同用,共奏聰耳明目,疏風瀉熱,活血散瘀,平肝安神之效。
2009年10月30日,三診:患者仍耳鳴,但耳鳴聲響程度減輕,近日伴有時有頭頂自覺脹痛,今日腹瀉3次。舌淡紅,苔薄黃,脈弦。予針刺百會、後頂、通天緩解頭頂脹痛症狀;聽宮、翳風疏散耳竅風熱;大椎瀉熱;肝俞、腎俞滋補肝腎。其中除大椎採用芒針瀉法外,其餘穴位均採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min。並予上方加黃芪15g、白朮10g健脾止瀉;患者頭痛考慮仍有外感表證,予加桂枝6g,解表通絡,7劑。
2009年11月6日,四診:患者耳鳴聲響程度減輕,已無腹瀉,無頭痛,近日伴有咽痛。舌紅,苔薄黃,脈弦。予針刺百會、中脘調理督任、調理陰陽;聽宮、翳風、角孫疏散耳竅風熱;頜下穴疏散局部熱邪配合列缺瀉肺熱治療咽痛;天樞、肓俞、足三里、三陰交滋補脾胃、肝腎以扶正。均採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min。中藥方以上方為基礎加減,患者已經無腹瀉,上方去黃芪;患者已無頭痛,上方去桂枝;患者咽痛,加黃芩10g、生地10g清熱;薄荷6g疏散風熱,利咽疏肝;陳皮10g行氣解郁,7劑。
2009年11月13日,五診:患者耳鳴聲響程度減輕,近日伴有流涕、咽癢、咳嗽。舌淡紅,苔薄黃,脈弦。予針刺風門、風池祛風;大椎瀉熱;中脘、肓俞、三陰交補益脾胃肝腎;鼻通、神庭疏通局部經絡、緩解流涕症狀;廉泉緩解咽痛咽癢症狀;聽宮疏散耳竅風熱;外關疏通手少陽經絡,通行三焦氣血。除大椎採用芒針瀉法外其餘穴位均採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min。並予疏方:以上方為基礎加減,患者咽癢,較上周咽痛略減輕,上方去黃芩、薄荷;予加牡蠣10g助龍骨安神平肝,7劑。
2009年11月20日,六診:患者耳鳴明顯好轉,多數時候已經無耳鳴。近日眠差。舌淡紅,苔薄黃,脈弦。患者症狀基本消失,中藥停用,針灸以調理善後。予針刺聽宮、風池疏散耳竅風熱;中脘、肓俞、三陰交補益脾胃肝腎;神庭安神;外關疏通手少陽經絡,通行三焦氣血。均採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min。
這個病例中,患者耳鳴症狀嚴重,反覆感冒,體質較弱,正虛與邪盛相兼,治療難度較大,但經過針灸與中藥結合治療後症狀基本消失。
當然,田老師在治療中還很講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配穴。在長期的針灸、中藥結合治療中,田老師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所以見效快,療效好。其當針則針,當藥則藥,針藥結合,多種療法結合的治療特色,值得我們去學習、傳承。[3]
19張常用針灸處方
田從豁教授從事針灸臨床、科研、教學工作50餘年,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現採用田從豁教授1970-2006年診治的針灸門診病歷348份,總結田老臨床常用穴方19個。但由於病歷數有限,所總結的穴方不可能反映田老全部經驗。 穴方中的手法為通過與田老交流、田老講解並演示所總結。田老常用提插捻轉補瀉法,適當配合迎隨、呼吸補瀉法。提插法重插輕提為補,輕插重提為瀉;捻轉法拇指向前用力為補,食指向前用力為瀉。提插捻轉幅度一般不大,動作要輕柔,同時注意體會手下感覺,空虛者為未得氣,過於沉緊則患者疼痛不適,應「如魚吞鈎餌」,患者感覺舒適為度。迎隨補瀉一般採用30一45°刺,順經為補,逆經為瀉;呼吸補瀉則隨患者呼吸進針、出針,即「吸內呼出」為補,「呼內吸出」為瀉。
下面將所總結的穴方報道如下:
1、利水除痹方取穴:水分、陰交、肓俞。主治:痹症日久、腹脹、腹水、浮腫等正氣虛或水濕盛之證。加減:病久體弱加足三里;肝失疏泄加陽陵泉;腎陽虛衰加命門、腎俞;水飲凌心加心俞。手法:水分用瀉法,陰交用平補平瀉法,肓俞用補法。體會:利水除痹方最初為田老治療痹症日久的經驗用方,後逐漸用於腹水、浮腫等水濕較盛兼有正虛之證,亦取得很好療效。因穴位距離臍部較近,臨床運用時應注意嚴格消毒。
2、疏散外風方取穴:大椎、風池、風門。主治:外感風寒或風熱外束之證。加減:風寒加大椎拔罐,風門、肺俞隔姜灸;風熱加大椎放血拔罐或少商、商陽放血;肺氣鬱閉加尺澤、列缺。手法:大椎向下斜刺,用平補平瀉法;風池向鼻尖方向斜刺,用瀉法;風門向下斜刺或直刺,用瀉法。體會:本方無論外感風寒風熱,均可運用,臨床應注意根據具體情況配用不同穴位。3穴深處均有重要臟器,不宜深刺,且田老認為外感病邪在表宜淺刺,故本方針刺勿過深。
3、調和沖任、補腎益精方
取穴:關元、三陰交。
主治:遺尿、不孕不育、更年期綜合徵、月經不調等腎精不足或沖任失調之證。加減:脾虛氣弱加足三里、中脘;腎虛加腎俞、肓俞、命門、志室、太溪;沖任不調加氣海、中極。手法:補益陰精用補法,調和沖任用平補平瀉法。體會:本方為治療月經不調常用對穴,田老取其補益腎精的作用,用於治療各種腎精不足或虧虛之證,臨床運用常配足三里、中脘健運脾胃,有陽中引陰之意。
8、安神和中方取穴:百會、印堂、神門、中脘、足三里、三陰交。主治:失眠、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徵、髒躁等心神不寧,或兼脾胃不和之證。加減:陰陽失衡加巨闕;陽氣不振加大椎;頭目不清加風池。手法:百會直刺7 mm,刮針向下的補法,或用溫和灸法,余穴用平補平瀉法,或依據病性虛實採用補瀉之法。體會:對於失眠、神經衰弱等病,田老注重從平衡陰陽入手,取穴要求陰經穴與陽經穴同取,上部穴與下部穴相配,以調和陰陽。 9、醒腦健腦方取穴:風府、風池、百會、大椎。主治:中風、高血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等腦髓失養,或神昏、痴呆之證。加減:熱盛神昏加十二井、水溝;肝經氣逆加合谷、太沖;病久加膈俞、腎俞;腎精不足加肓俞、腎俞;脾胃虛弱加中脘、足三里。手法:實證大椎用放血拔罐法,放血量5 mL以上,余穴用瀉法,虛證用補法。體會:田老重視頭部腧穴的運用,認為頭部腧穴密集,但目前應用較少,療效不肯定,可能與針具偏細、刺激量較小有關,為加大刺激量可採用雙針刺或多針叢刺等方法。
10、調和氣血、疏肝理氣方取穴:肩髃、曲池。主治:中風、痹症、痿證、蕁麻疹等經絡失暢、氣血失和或各種疾病證候中兼有肝鬱氣滯者。加減:營衛不和加大椎;肝鬱明顯加陽陵泉、期門。手法:平補平瀉法。體會:本方為田老的老師高鳳桐老中醫所授。本方作用一是疏肝理氣,二是調和氣血和營衛,三是通經活絡,用於疏通局部經氣,有「治痿獨取陽明」之意。臨床根據不同治療目的選配不同腧穴。
11、滋陰益陽方取穴:肓俞、氣海、中脘。主治:各種疾病見陰陽虛證者。加減:陽虛加大椎、百會;陰虛加太溪、三陰交。手法:補法,可加用灸法。體會:田老補虛多從脾胃入手,選穴除脾、胃本經穴外,重視任、督脈穴位的運用,肓俞為腎經與沖脈交會穴,為田老常用腧穴。本方既可用於虛證,又可用於虛實錯雜之證,為一補益基本方。 12、和胃降逆方取穴:梁門、中脘、足三里、內關。主治:胃脘痛、嘔吐等胃失和降之證。加減:脾胃不和加章門。手法:中脘、足三里用平補平瀉法,梁門、內關用瀉法。體會:本組與下面調和肝胃方、寬胸理氣方、和降肺胃方、通腑降濁方幾組均含調暢氣機升降之意,而各有側重。田老認為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調氣機必從脾胃入手,故幾組均取胃之募穴、腑之會穴中脘、胃經合穴足三里調暢中焦氣機。
13、調和肝胃方取穴:期門、中脘、足三里、三陰交。主治:胃脘痛、脅痛、吞酸、泄瀉等肝旺脾虛、氣機失調之證。加減:脾虛較重加章門、脾俞;肝鬱較重加陽陵泉、太沖。手法:平補平瀉法。
14、寬胸理氣方取穴:膻中、中脘、足三里、三陰交。主治:哮喘、咳嗽、心痛、胸悶等肺氣不降,或胸中氣滯之證。加減:痰濕蘊肺加肺俞、豐隆;心氣不足加心俞、巨闕。手法:中脘、足三里、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法,膻中用瀉法。
15、和降肺胃方取穴:天突、中脘、足三里。主治:咳嗽、呃逆等肺胃氣逆之證。加減:虛寒證中脘加用灸法;實熱證加大椎放血拔罐;寒凝證加胃俞或肺俞用灸法、中脘加用灸法。手法:中脘、足三里用平補平瀉法;天突穴根據不同症狀採用不同手法,咽癢咳嗽直刺12 mm深,針尖抵氣管內膜處,患者欲咳未咳時出針,用捻轉法瀉之;咳喘痰多先刺入皮下,再斜刺至氣管向下入針37 ~ 50 mm,吸氣緩慢入針捻轉向下補法30秒後,呼氣出針;神經性嘔葉、呃逆先刺入皮下,再斜刺沿食道向下入針50 ~ 75 mm,向下捻轉30 ~ 60秒,呼氣出針;梅核氣先刺入皮下再斜刺向下,針尖沿胸內緣入針37 ~ 50 mm,捻轉向上針法,30秒後出針。 16、通腑降濁方取穴:天樞、中脘、足三里、三陰交。主治:便秘、泄瀉、腹脹等腸胃氣機不暢之證。加減:熱證加大腸俞、合谷、曲池;寒證加中脘、關元;脾虛加脾俞、中脘;腎虛加關元、命門。手法:平補平瀉法。 17、調理中焦方取穴:天樞、中脘、氣海。主治:久病脾胃虛弱,氣虛不運,或中焦氣滯,腹脹、便秘等證。加減:水濕不運加水道、陰陵泉或臍周4穴(肓俞、水分、陰交);水谷不運加足三里、下巨虛;瘀血阻滯加大椎放血拔罐;痰濁內生加豐隆。手法:氣虛者用補法,或用灸法;氣滯者用瀉法。體會:病在脾胃,田老常用此方加減,重在行中焦氣機,益氣健脾,助運化。病在他髒,兼有中焦不運或氣滯者,也可合用本方。
18、暖宮活血方取穴:關元、外陵、歸來。主治:經、帶、胎、產疾病寒凝血滯、沖任失調之證。加減:病久本虛加中脘、足三里;精虧加命門、志室、太溪。手法:依據病性虛實採用補瀉之法,可加用灸法。體會:本方為田老治療婦科病的基本方,臨床根據具體疾病配用不同穴位,如不孕多加三陰交、血海,帶下多加帶脈、維道、豐隆,月經不調多加氣海、中極、肝俞、腎俞、脾俞等穴。
19、獨取陽明方取穴:百會、肩髃、曲池、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主治:中風、痿證、痹症等經絡空虛或阻滯,或氣虛血瘀之證。加減:瘀血阻滯加大椎放血拔罐;中風腦髓失養加大椎芒針通調督脈;言語不利、失語加舌下穴速刺;經絡阻滯加風池搜風通絡。手法:平補平瀉法,或依據病性虛實採用補瀉之法。體會:「治痞獨取陽明」,本方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是一個治療痿證、中風後功能障礙等的基本方,但往往僅取陽明經穴收效較慢,故應適當加用大椎刺血拔罐等法祛瘀生新。為防止中風後遺症患者產生肢體痙攣,田老一般不加用電針治療。
小結田從豁教授臨床非常注重辨證,認為辨證是中醫用藥、選穴及確定手法的依據,臨證時要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以辨證為主,運用八綱、臟腑、經絡等具體辨證方法,診斷疾病與證候,確定治則與治法。治療中注重「以平為期」,田老臨床多從陰陽、氣血、臟腑、經絡、邪正關係論治,而治療均注意「以平為期」,祛邪不忘扶正,善於調理臟腑,調和氣血。非常重視中焦脾胃的作用,很多疾病的治療從脾胃入手,疑難雜症、久治不愈者則多從痰論治。[4]
參考資料
相關視頻
國醫泰斗田從豁教授做客北京衛視《養生堂》
田從豁經驗取穴法——關節三針
- ↑ 田叢豁 主任醫師簡介
- ↑ 臨床經驗針灸心得漫談,愛愛醫,2015-12-24
- ↑ 田從豁教授治療耳鳴耳聾經驗,個人圖書館,2019-03-27
- ↑ 針灸名家田從豁教授19張常用針灸處方,新資訊,20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