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编织成岁月的箩筐(傅建国)
作品欣赏
用文字编织成岁月的箩筐
经过大半年的整理,《秋浦堂札记》上下卷书稿终于编辑完成。考虑到文本内容的多样性,为方便阅读起见,文章大致分为四辑,即上下卷每卷各两辑。全书合计约35万字。上卷分别为“岁月箩筐”和“城居笔记”两辑。主要内容是自2013年以来,业余时间写的一些随笔和散文,题材有故乡和童年,也有居住城市打拼过程中一些难忘的人与事。自我评判文章质量尚可,生活气息通透,可读性较强,大多都在温州及相关地区的报刊上发表过,述说着一个人在故乡与城市之奔波所发生的命运蜕变及心灵轨迹。
下卷分别为“书山问路”和“作家茶吧”两辑。俗话说“以文会友”,写作于我而言仿佛是一场孤独的旅行,阅读分享、评论交流对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十分重要。“书山问路”一辑,收录了本人阅读评论作家、文友文章28篇,“作家茶吧”一辑则收录了其他作家、文友对本人文学写作的评论文章30篇。无论是“你写我评”,或是“我写你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浓郁的作者与读者彼此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对文学的虔诚和挚爱。
编辑整理的过程,其实也是收拾心情的一个过程。身为60后从乡村到城市,在为生活打拼的同时,一直行走的文学的边缘。不曾想,在生命的年轮转动至第58个圈圈时,竟然无心插枊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昔日在匍匐着负重前行的路上经历过的坎坷和遭遇过的苦与泪,此刻已化为一股甘泉滋润着一个老男人曾经青春文学梦想那无比清纯而又挣扎着的灵魂……
早年出版过《人在旅途》(2008年10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和《从皖南到温州》(2013年5月,中国文联出版社)两部散文集。相比较于过去的写作,不敢说《秋浦堂札记》一书里的文章有着怎样的进步和提高,但至少证明一个人于文学的路上一直在摸索着前进,即使困难重重,依然不忘初心。坦率讲,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生不断自我成长自我更新的过程。以前写作纯属是喜爱,如今写作或多或少有了一份责任和担当意识,因此这些年的写作有着明显的自我觉醒。譬如,首先是语言越写越生动精练,文本越来越简洁干净,更重要是有了明确的主观思考,使得文章主题渐渐往深刻的方向攀登。用文字编织成岁月的箩筐,在写作的过程中,将过往的人生履历进行梳理,增加记忆的厚度,娱己,或是与读者共娱,便是编辑《秋浦堂札记》这本书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原本计划要弄一个书号的,那样的话才算正规,但是当下书号价格越来越贵,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赚钱也是越来越难。在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在工作收入日渐萎缩的状态下,书号一事只能是暂且作罢。当然,即便没有书号,编辑成书的情结丝毫没有改变,对文本的质量丝毫没有将就,相反,不仅对图书设计、纸张质量有明确的要求,而且对每篇作品都进行认真校对,尽量做到少一些字误。虽不能求得作品完美,但也不应出现过多的语言瑕疵。
壬寅年极不寻常,从春到夏从夏至秋,不仅自然天气异常,持续高温和干旱,世界每天也在发生着许许多多令人难以想象和置信的事件。或许,我们正在经历和遭受着一场前未所有的人生考验。如果说人类的苦难天灾不可逃避,那么人祸呢?就更加值得我们每个写作者认真正视它的存在和发生,灵魂拷问式的写作就显得尤其重要,至少是今后写作努力的一个定位目标。
将十年间的文章打包编辑成书,只是写作生涯中一次回眸和检阅。无论得失与否都不重要,都是过去式。重要的是路在脚下,希望在前方招手,唯有继续砥砺前行,才是一个文学人的理想和情怀。2022年,虚岁六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耳顺”之年。我想,所谓耳顺,就是要容纳别人的意见,起码要学会彼此尊重。人活一辈子,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不易,且行且珍惜吧。 [1]
作者简介
傅建国,1963年5月生,安徽青阳人,现居温州。曾务农,代课,做篾匠。长期从事皮革销售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