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白附子
生白附子,中藥名。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 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乾燥塊莖。秋季採挖,除去鬚根和外皮,曬乾。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四川、貴州、西藏等地都有野生。東北各省、山東、江蘇、河南、湖北有栽培。具有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的功效。用於中風痰壅,口眼唱斜,語言謇澀,驚風癲癇,破傷風,痰厥頭痛,偏正頭痛,瘰癧痰核,毒蛇咬傷。 [1]
白附子 | |
---|---|
原圖鏈接 來自360百科 白附子 |
目錄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塊莖。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胃、肝經。
功效
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
主治
用於中風痰壅,口眼唱斜,語言謇澀,驚風癲癇,破傷風,痰厥頭痛,偏正頭痛,瘰癧痰核,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3~6g。一般炮製後用,外用生品適量搗爛,熬膏或研末以酒調敷患處。
禁忌
孕婦慎用;生品內服宜慎。
炮製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除去鬚根和外皮,曬乾。
炮製方法
1、生白附子:除去雜質。
2、制白附子:取淨白附子,分開大小個,浸泡,每日換水2~3次,數日後如起黏沫,換水後加白礬(每lOOkg白附子,用白礬2kg),泡1日後再進行換水,至口嘗微有麻舌感為度,取出。將生薑片、白礬粉置鍋內加適量水,煮沸後,倒入白附子共煮至無白心,撈出,除去生薑片,晾至六七成千,切厚片,乾燥。(每lOOkg白附子,用生薑、白礬各12.5kg。)
生理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株常較高大。地下塊莖似芋艿狀,卵形至卵狀橢圓形,外被暗褐色小鱗片。葉1~7(與年限有關);葉柄肥大肉質,下部常呈淡粉紅色或紫色條斑,長達40cm;葉片三角狀卵形、戟狀箭形或卵狀寬橢圓形,長10~40cm,寬7~30cm,初發時向內捲曲如角狀,後即開展,先端漸尖。花梗自塊莖抽出,綠色間有此紅色斑塊;佛焰苞紫紅色,管部圓筒形或長圓狀卵形,頂端漸尖而彎曲,檐部卵形,長達15cm;肉穗花序位於佛鏤苞內,長約14cm;雌花序和中性花序各長3cm左右;雄花序長約2cm;附屬器圓柱形,直立,長約6cm,紫色,不伸出佛焰苞外;雄花金黃色,雄蕊有2花葯,藥室頂孔開裂;中性花線形,下垂,淡黃色;雌花棕紅色。漿果熟時紅色。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鑑別
藥材性狀
本品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cm,直徑1~3cm。表面白色奎黃白色,略粗糙,有環紋及鬚根痕,頂端有莖痕或芽痕。質堅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淡、麻辣刺舌。
飲片性狀
制白附子為類圓形或橢圓形厚片,外表皮淡棕色,切面黃色,角質。味淡,微有麻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