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生物轉化技術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生物轉化技術是中國生物技術里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目錄

名詞解釋

轉化名詞解釋:主要見於某些原核生物的一種基因重組。受體細胞直接吸收來自供體細胞的DNA片段,並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組中,從而獲得供體細胞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1928年,格里菲斯(.Griffith)首先在肺炎雙球菌中發現轉化現象。1944年,艾弗里(.T.Averg)等鑑定轉化因子的化學本質是DNA。轉化現象見於原核生物的部分種屬中,目前已報道可作為天然轉化受體的有鏈球菌(-cus)、嗜血桿菌、根瘤菌、芽孢桿菌、奈瑟氏球菌和黃單胞桿菌等。在高溫放線菌、藍藻和酵母菌中也發現有轉化現象。植物細胞脫壁後形成的原生質體,也可作為轉化受體。轉化過程大致包括:(1)感受態的發育;(2)DNA的吸收;(3)前整合複合物的形成和DNA的整合重組。DNA以雙鏈形式吸附在感受態的受體細胞上,幾分鐘後,一條單鏈以線狀進入受體菌,與受體菌染色體同源部位配對,通過單鍵取代方式整合到受體DNA鏈上,然後隨着DNA複製而純合化(或被修復)。

感受態是細菌吸收外源DNA並將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組上以實現轉化的生理狀態。感受態的發育由受體細胞的遺傳特性決定,不同種的細胞產生感受態的難易程度不同,出現的時間和方式也不同。除奈瑟氏球菌外,大多數可轉化細胞只在特定的生活條件下才出現感受態。感受態的出現除遺傳因素的影響外,同時也受細胞的生理狀態、菌齡和培養條件等的影響。處於感受態的細胞表面正電荷增加,細胞壁通透性增大,細胞表面的DNA分解能力增強,這些都有利於外源DNA分子的吸收,其吸附DNA的能力比一般細胞大1000多倍,且吸收的速度極快,一般只需5~10分鐘。一般認為,感受態的形成與一些新的蛋白質誘導合成有關。因為在感受態形成時期都伴隨一些新的特異性蛋白質合成,這些蛋白質的合成是感受態發育所必需的,某些蛋白質受體與DNA的吸收有關。轉化必須具備的條件是:(1)外源DNA必須是具有一定分子量(106道爾頓以上),且與受體菌有一定同源性的雙鏈DNA片段;(2)受體細胞必須容易獲得感受態並且具有合適的酶系統,與受體菌有一定同源性,以提高整合頻率。轉化可用於基因定位等遺傳分析。此外,由於質粒DNA也可以被感受態細胞吸收,並獨立於宿主染色體進行複製,因此,質粒DNA的轉化為外源基因的轉移提供了新途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