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
去除生物被膜的清洗方法
清洗基本知識
清洗本身就是預防生物膜形成的重要方法。對於我們而言,了解清洗的基本知識大有裨益,而下面就是一個簡單的小結。根據消毒供應中心技術手冊,清洗就是去除復用手術器械上的所有可見污物以及其他異物。
清洗與去污開始於復用器械的使用現場。就像我們處理心愛襯衣一樣,醫療器械需要及時處理以防止污物變干和對器械造成損害。通過使用濕毛巾或者某些特定的膠、泡沫可以預防生物膜的滋生。
儘管醫務工作者應避免大量接觸受污染的器械,但是受過充分培訓的人員還是可以將受污染的器械進行分類與拆卸,並裝入不會被銳器戳破的容器內進行運輸。隨後裝有受污染器械的容器應該立即被送往去污區。在當今的現實情況下,「立即」要求盡其所能的「快」,同時需要明確運輸必須給予充分的優先考慮。並不是講上述器械送到去污區就萬事大吉。滅菌技術人員面臨着「無縫對接」操作要求的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消毒供應中心的內外,並且伴隨着各種各樣的形式。為了承擔好去污的工作,技術人員一方面要具備廠商提供的各種指導信息,同時還要配備合適的設備與供應
分揀與預處理器械
確保所有的器械被分揀並正確拆卸,比保證器械的各表面能與清洗液接觸。預浸泡與漂洗,雖然在實際操作中常常被忽視,卻也是使清洗更加簡便有效的關鍵環節。醫務人員可以用自來水或者當今市面上的預處理液,包括酶製劑、消毒製劑或是清洗劑,來進行浸泡。預浸泡之後的漂洗非常重要,通過漂洗能夠去除鬆動的污染物和預浸泡製劑的殘留。隨後進行的步驟是清洗,現今對於滅菌技術從業人員而言,清洗絕對稱得上一項挑戰。
許多醫療器械先天伴隨着清洗的困難,它們包括難以拆卸的細長管腔,帶有很多縫隙與隱秘表面的器械,不平整表面的器械,以及熱敏組件或是電子組件。當我們簡要討論各種清洗方式時,特別為清洗設計的清洗液是必不可少的,而這些清洗液也必須與用它們進行清洗的器械的廠商說明相匹配。通過考慮清洗液的預定使用情況,醫務人員將清洗液納入有效清洗流程來進行評判。可選擇的清洗液包括清潔劑、酶製劑(單酶或者多酶),以及含酶清潔劑。最後請注意水質狀況也是選擇清洗液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1] 清洗過程
手工清洗,這一曾經被認為是最好而現今很多消毒供應中心力圖避免的清洗方式,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值得重新認識。手工清洗適用於處理含有不耐熱或是動力部件的器械,也被應用於不能耐受機器清洗的精密器械,或是在機器清洗前對難清洗乾淨的器械進行預處理。(對於眼科器械等特殊器械需要特殊處理。)手工清洗通常需要摩擦與一定溫度的熱水(這點可以參見清洗液的說明書)。
三槽法被認為是手工清洗的金標準,包括:
第一槽,含有清洗液;
第二槽,含有漂洗用水;以及
第三槽,含有蒸餾水、去離子水以及反滲透水以作終末漂洗。
對反覆使用的去污用具進行清洗與處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生物膜通常易於在這些物品處產生。
超聲清洗機利用在水中傳播的高頻聲波來產生快速的震動。這種快速的震動會產生氣泡,而氣泡的破裂會在局部造成短暫的真空,從而將污物從器械的縫隙中「吸」出來。上述過程被稱作「空化效應」。近年來許多廠商將超聲清洗機配備了特別設計的沖洗系統以輔助處理難以清洗的物品。對器械管腔的沖洗有助於去除污物以及洗滌劑的殘留。超聲清洗必須遵照廠商的說明書來進行。為了達到最佳的效果,下面提供一些一般性的規範:
按照金屬類型分類;
首先去除溶解的氣體(進行一次空循環);
經常更換超聲清洗機內的洗滌液;
檢查濾膜與排水管是否被污物碎片堵塞;
定期檢查清洗效果;
沖洗器械管腔。
清洗機的種類繁多。它們通過對清洗物品進行一段時間的熱水處理來達到不同程度的消毒。清洗機通常還會預設一系列的操作步驟,包括大容量的噴淋漂洗、清洗液主洗、漂洗、蒸餾水/去離子水/反滲水進行的終末漂洗、高溫蒸氣循環,以及管腔沖洗和潤滑程序。近年來機洗的效果得到了不斷的改善,從而越來越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另一方面,機器清洗過程應該驗證,通常這需要參照檢查列表來進行。另外現今的商用產品也能夠在清洗機使用之前幫助技術操作人員發現問題。 [2] 總體建議
不論採用何種方式進行清洗,在終末漂洗之後都要確保器械的乾燥。不應該任由濕的器械自然乾燥。清洗是去污的根源,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正確的流程以及對細節的關注可以預防生物膜在器械上的滋生。
總體而言在整個消毒滅菌操作流程中,預防生物膜的產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從簡單的方面講,這就要求遵照合理的清洗流程;而更全面地講就要求每個醫療單位全面樹立正確規範的風氣。我建議我們每個從業人員都仔細檢查所在單位的去污流程,並且改正任何不當的操作。請謹記,清潔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生物被膜的定義
生物膜是科技進步給消毒滅菌行業帶來的最新一系列挑戰之一。緊密黏附於(復用醫療器械表面)並且難以去除的,細菌團塊與細胞外基質的複合體。通俗地說,生物膜是由細菌在其分泌的粘液(粘多糖)內形成的結構。包裹着細菌的生物膜為細菌提供了保護,使得後者很難被清除。生物膜並不是新鮮事物,長期以來它們一直存在於我們的身邊。最為人們熟悉的就是惱人的牙菌斑,,通常每半年就需要牙醫進行清除。除此之外,其他眾多場合都能發現生物膜:快餐店裡的製冰機、花瓶內部的粘液、城市輸水管道內部以及垃圾處理系統都能看到它們的蹤跡。
醫療視角
在醫療領域,只要是存在非滅菌水的場所都有可能形成生物膜。那些有非滅菌水附着的表面,包括外來器械的縫隙、內鏡的管腔以及各種植入物都是生物膜滋生的場所。生物膜很長時間內一直是齒科關注的對象。牙菌斑就是生物膜的一種形式,而生物膜也在齒科所用的水管與吸引器內存在。
根據APIC(感染控制與流行病學專業協會)的研究,生物膜起先被認為與以下的六種疾病相關:1)中耳炎,2)牙周疾病,3)自體性心臟瓣膜炎,4)囊性纖維化,5)前列腺炎,6)植入型醫療器械感染。如今這份名單又包括了:7)鼻竇炎,8)壞死性筋膜炎,9)骨髓炎,10)感染性腎結石,以及11)膽道感染。
清洗視角
從清洗的視角來看,生物膜像芽孢一樣對常規的殺菌清洗去除機制有着頑強的抗性。生物膜的出現使慎重選擇清洗劑以抑制生物膜的滋生顯得更加重要。
滅菌視角
當器械的及時處理(指使用後即進行)囿於條件而不可行時,生物膜就有可能開始形成了。滅菌工作人員如今面臨着時間緊、工作量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器械處理的及時性往往得不到保證。對於不能很好地監測清洗環節的醫療單位而言,器械處理中出現紕漏而錯過某些環節是很有可能的。
當我們把與之相關的手術潛在風險考慮進來時,結果往往觸目盡心。在你工作的醫療單位,有多少器械屬於這一類型?是否進行與齒科、整形外科或是心臟相關的手術?是否使用內鏡?是否使用租借物?
參考文獻
- ↑ 好氧生物膜形成的過程!知乎
- ↑ 生物膜的定義是什麼?搜狗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