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生物地层学

  生物地层学

生物地层学是主要研究生物化石的时空分布、地层形成发育规律和确定地层相对时代的学科。地层学的一个分支。生物地层学这一术语是比利时学者L.A.M.J.多洛于1904年首次提出的,意指应用古生物学方法研究的地层学。

目录

简介

根据地层中产生的化石进行分带、编年和对比等研究的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作为其基础的古生物学,称为地层古生物学,亦称为化石层位学。这一学科由L.Dollo(1904)提倡的,但作为先驱设想的人是威廉·史密斯(1816-19)。 史密斯在1816年发表的名著《用生物化石鉴别的地层》中,首次提出生物顺序发生的概念,既在整个地质时期内各种生物一个接着另一个按先后顺序出现。并指出,相同的层总是发现有相同的叠覆次序,并且包含相同的特有化石。这就是说化石顺序律与地层层序律是一致的。生物顺序发生是生物进化结果。生物从低级至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至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前进性的发展。1893年多洛把生物前进性的发展称之为进化不可逆法则。因此,化石为鉴别地层相对时代的最好工具。生物化石在不同的地质年代中显示着各不相同的特定面貌,而在同一地质年代的化石却有着大致相同的面貌。这一种生物阶段性的发展与地质历史的阶段性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就有可能用生物发展面貌命名大的地质年代,如古生代与中生代和新生代等。物种是形态稳定的生物分类单位,而化石种是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基础材料。在利用化石种作地层对比时,含有相同化石种的地层被认为是同期的地层。但一个化石种的持续期估计在50万年到200万年之间,且不同化石种的时间延限不同,所以,以化石为基础的“地质同时”,不是一个精确的时间值。因此,生物地层学的地质同时性必须与通常的时间概念相区别

评价

进化速率是地层对比中衡量化石价值的主要标志。对进化速度快,如笔石、菊石、蜓等类别的属种的时限只占“阶”的一部分,结构特征更替迅速,可较精确地代表一定层位相对时代,利用这一种化石作地层对比的标准性较高;进化缓慢的属,比如舌形贝 (从奥陶纪延续到现代)等保守类型,用地层对比的标准性就低。新化石类型的出现与旧类型的绝灭都是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可是当新类型的出现与旧类型的孑遗分子混杂在一起,在地层划分中有争议时,大多优先考虑新类型,是因为新类型的大量出现预示新阶段的开始地层中所保存的生物化石及其所代表的自然环境称之为生物相。生物相和岩相结合是恢复古环境的主要手段。只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称之为狭生性生物,比如珊瑚礁主要适应热带或亚热带环境适宜的海区,底栖的三叶虫等常限浅海环境等。有重要指相意义的生物化石称之为指相化石。[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