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生地

中文名稱:生地

拉丁學名: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別稱:生地黃

界屬:植物界、地黃屬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菊亞綱

目科:玄參目、玄參科

分布區域:河南、河北、內蒙古及東北等地。

生地(拉丁學名: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別名生地黃地隨、原生地等,屬於玄參科、地黃屬植物,地黃的塊根,主產於河南,是常見的中草藥材之一

目錄

簡介

生地,味苦甘,氣寒,沉也,陰也。入手少陰及手太陰。涼頭面之火,清肺肝之熱,亦君藥也。其功專於涼血止血,又善療金瘡,安胎氣,通經,止漏崩,俱有神功。但性寒,脾胃冷者不宜多用。夫生地既善涼血,熱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為君,而加入荊芥以歸其經,加入三七根末以止其路,又何熱之不除而血之不止哉。然而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頻用,可暫用而不可久用也。當血之來也,其勢甚急,不得已重用生地,以涼血而止血。若血一止,即宜改用溫補之劑,不當仍以生地再進也。今人不知其故,驚生地止血之神,視為靈丹妙藥,日日煎服,久則脾胃太涼,必至泄瀉,元氣困頓,而血又重來。不悟生地用多,反疑生地用少,仍然更進,且有增其分兩,至死而不悟者,亦可悲也夫。

或問生地與熟地同是一物,而寒溫各別,入湯煎服,非生地變為熟地耶?曰∶生地不先制為熟,則味苦,苦則涼。生地已制為熟,則味甘,甘則溫,何可同日而語。譬如一人,先未陶淑,其性剛,後加涵養,其性柔,生熟地何獨不然。

或問生地涼血以止血,是生地實救死妙藥也。吾見世人服生地以止血,不敢再用,改用他藥,而仍然吐血,一服生地而血又即止,安在生地之不宜久服乎?曰∶服生地止血之後,改用他藥,而仍吐血者,非不用生地之故,乃改用他藥。不得其宜之故耳。夫止血之後,不可不補血,然而補血實難。補血之藥,未有不溫者,而吐血之後,又最忌溫,恐溫熱之性引沸其血也。補血之藥,又未有不動者,而吐血之後,又最忌動,恐浮動之氣又催迫其血也。然則用生地止血,當用何藥以善其後乎?六味地黃湯加五味、麥冬,則平而不熱,靜而不動,服之則水升火降,永無再犯之憂,又安在生地之必宜服哉。

或疑生地雖涼,要亦不甚,以治虛熱之病,似應相宜,何禁用甚嚴也?不知生地之涼,不特沁入於胃,且沁入於脾,不特沁入於脾,又沁入於腎。故久服則脾腎俱傷,往往致大瘕之瀉,不可不慎用也。

或疑生地止血甚神,而瀉中有補,似亦與元參之類可齊驅而並駕也。然而元參尚可重用,而生地斷宜輕用也。蓋生地沉陰之性,涼血是其所長,退火是其所短,不比元參既退浮游之火,而又滋枯涸之水也。生地涼血,則血雖止而不行。生地不能退火,則火欲炎而難靜,久則火上騰而血亦隨沸矣。

或疑生地寒涼,可以止血,以血得寒而止乎。抑血得補而止乎?夫生地涼中有補,血得涼而止,亦得補而止也。蓋血非涼則無以遏其上炎之勢,非補亦無以投其既濟之歡,故生地止血建功實神者,正以涼中有補也。

或疑生地清肺肝之熱,肺肝俱屬陰,補陰即不能奏功之速,自宜久服之為得,安在生地只可暫用而不可常服耶?曰∶生地清肺肝之熱,亦只清一時之熱耳。肺肝之火,初起多實,久病多虛。生地清初起之熱,則熱變為寒;清久病之熱,則熱愈增熱。蓋實火得寒而勢解,虛火得寒而焰起也。故生地只可一時暫用,而斷斷不可長用耳。[1]

生地與熟地的區別

兩者有區別。中藥地黃為玄參科植物的根莖,每年10-11月採集,曬乾即成生地。將生地以砂仁、酒、陳皮為輔料反覆蒸曬至顏色變黑,質地柔軟即為熟地。生地與熟地藥理作用是不同的,不可將兩藥互相替用。生地性寒,功能為涼血清熱、滋陰補腎、生津止渴,常用於治療骨蒸癆熱、咽喉燥痛、痰中帶血等症。 生地製成熟地後,藥性由寒變微溫,其功能也發生變化,成為補血藥。[2]

形態特徵

生地體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細胞長柔毛和腺毛。根莖肉質,鮮時黃色,在栽培條件下,直徑可達5.5厘米,莖紫紅色。葉通常在莖基部集成蓮座狀,向上則強烈縮小成苞片,或逐漸縮小而在莖上互生;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上面綠色,下面略帶紫色或成紫紅色,長2-13厘米,寬1-6厘米,邊緣具不規則圓齒或鈍鋸齒以至牙齒;基部漸狹成柄,葉脈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生地的花具長0.5-3厘米之梗,梗細弱,彎曲而後上升,在莖頂部略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幾全部單生葉腋而分散在莖上;萼長1-1.5厘米,密被多細胞長柔毛和白色長毛,具10條隆起的脈;萼齒5枚,矩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長0.5-0.6厘米,寬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開裂而使萼齒總數達7枚之多;花冠長3-4.5厘米;花冠筒多少弓曲,外面紫紅色,被多細胞長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鈍或微凹,內面黃紫色,外面紫紅色,兩面均被多細胞長柔毛,長5-7毫米,寬4-10毫米;雄蕊4枚;藥室矩圓形,長2.5毫米,寬1.5毫米,基部叉開,而使兩藥室常排成一直線,子房幼時2室,老時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無毛;花柱頂部擴大成2枚片狀柱頭。

蒴果卵形至長卵形,長1-1.5厘米。花果期4-7月。

分布範圍

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種植,主產於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江蘇、湖北等省區。生長於海拔50-1100米的砂質壤土、荒山坡、山腳、牆邊、路旁等處。

藥用價值

別名:生地黃。

來源: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懷慶地黃的乾燥塊根。

產地:主產於河南省、溫縣、博愛、懷慶、武陟、孟縣等地。現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性狀鑑別:呈不規則的塊狀或長條形,紋錘形,全體扭曲皺縮,大小不一,直徑1~5厘米,長5~15厘米。每支重量10~125克。表面灰棕色,多皺褶及溝紋,粗糙。質地緻密,斷面紫黑色或烏黑色,油潤有光亮。氣微 香,味微苦甜。

以肥大質緻密沉重斷面油潤紫黑色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量地黃素、梓醇、多種氨基酸等。

功效與作用

1、止血:動物實驗證實,生地的提取物有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可見中醫在止血方劑內應用生地是有根據的。

2、強心、利尿:對衰弱的心臟,其強心作用較顯著,主要作用於心肌。由於有強心、利尿作用,故有助於解熱。

3、降血糖:作用顯著,能抑制實驗性高血糖,也能使正常家免的血糖量下降。

炮製:1切片;2炒炭。(炒至起鼓枯松)

性味:甘、苦、寒。

歸經:入心、肝、腎三經。

功能:滋陰、涼血。

主治:陰虛發熱,熱病傷陰,煩渴、骨蒸,斑疹,吐衄下血,婦女月經不調,胎動不安等症。

臨床應用

1、用於溫熱性疾病。有舌絳、口渴、便秘、睡眠不安證候的,可用生地配玄參、麥冬等清熱,方如增液湯。所謂增液,並不是真正能夠增加體液,只不過是通過清熱而使體內水分消耗減少,譬如釜底抽 薪,去掉了熱源,水分蒸發自然減少。

2、用於治療血熱而致的出血。治吐血、衄血,可配茅根、蘆根;治尿血,則配木通、車前子;治痔瘡出血,可配槐角、地榆,方如涼血地黃湯。但如血證因陽虛、氣虛引起,或因出血兩致陽虛、氣虛,則不宜用生地。

3、用於治療陰虛內熱。在養陰清熱方劑內,生地常不可少。一般配鱉甲、地骨皮、知母等。治療陰虛所致喉痛(慢性咽炎),可用生地配甘草、薄荷、山豆根等。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大便乾結、習慣性便秘,可用 生地60g煎水飲,或加瘦豬肉60~120g同煮湯服。

4、用於治療「血熱」所致的皮膚病(蕁麻疹、濕疹、皮癬等)。配蒺藜、白鮮皮、防風等,方如生地消風飲;或單用生地,每日90g,煎成300毫升,分1~2次服完。如為「血熱」所致的瘡疤, 則用生地30g,夏枯草15g,水煎服。

5、用於治療糖尿病。以生地配天冬、杞子等為基本藥,再隨證加減。

6、用於治療風濕性、類風顯性關節炎。用干生地每日90g加水600~800毫升,煮沸約1小時,濾出藥液約300毫升,分1~2服完。可使疼痛減輕、腫脹消退。

使用注意

1、生地性涼,用於清熱涼血;熟地性溫,用於補血滋陰;故虛寒者用熟地不用生地,有熟者用生地不用熟地。當清熱而又要照顧體虛時,可生、熟地並用,方如百合固金湯(治肺癆咳血)、當歸六黃湯 (滋陰清熱、固表止汗,治陰虛發熱盜汗,唇燥心煩)。

2、生地多服會影響消化功能,為防其膩滯,可酌加枳殼或砂仁。對少數有胃腸道反應(如腹痛、腹瀉、噁心)的患者,要用間歇用藥法,以減少副反應。

3、氣血虛弱的孕婦,或胃腸虛弱、大便稀爛者,不要用生地。

用量:9~30g

處方舉例

1、增液湯(《溫病條辯》):生地24g,玄參30g,麥冬24g,水煎服。

2、涼血地黃湯(《外科大成》):生地18g,當歸7g,赤芍9g,黃連3g,枳殼3g,黃芩4.5g,槐角9g,地榆12g,荊芥6g,升麻3g,天花粉12g,生甘草3g水煎服。

3、生地消風飲:生地18g,川芎3g,大風艾9g,白鮮皮12g,蒺藜12g,防風9g,水煎服。

4、百合固金湯(《醫方集解》):生地9g,熟地9g,玄參15g,麥冬9g,當歸9g,白芍9g,川貝9g,桔梗6g,百合24g,甘草6g,水煎服。

5、當歸六黃湯(《蘭室秘藏》):生地15g,熟地15g,黃連6g,黃芩9g,黃柏6g,黃芪18g,當歸6g,水煎服。[3]

參考資料

  1. 生地,中醫世家
  2. 生地和熟地有什麼區別?,360問答,2013.09.08
  3. 生地圖片_生地的功效與作用,中藥大全,201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