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吞活剝
生吞活剝 |
shēng tūn huó bō |
反義詞 :融會貫通 出 處 :《大唐新語·譜謔》 體 裁 :成語 |
生吞活剝[1],漢語成語,拼音是shēng tūn huó bō,原意指生的吞下去,活的剝開來(貝殼類),形容那時人類還過着野獸的生活;比喻對別人的經驗、理論、方法生硬地接受,機械地照搬。也指生拉硬扯。出自唐·劉肅《大唐新語·譜謔》。
目錄
解釋
原意指生的吞下去,活的剝開來(貝殼類),形容那時人類還過着野獸的生活;比喻對別人的經驗、理論、方法生硬地接受,機械地照搬。也指生拉硬扯。
成語出處
唐劉肅《大唐新語·譜謔》: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為之諺云:「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典故
「生吞活剝」出自南宋計有功的《唐詩紀事》。唐朝初年,棗強縣尉(棗強,縣名,今河北棗強縣,尉,縣級官吏)張懷慶喜歡抄襲著名文人的文章。當朝大臣李義府曾寫了一首五言詩,原文是:「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張懷慶將這首詩改頭換面,在每句的前頭加上兩個字,變成一首七言詩:「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性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人們讀了張懷慶的這首詩,無不譁然大笑。有人譏諷他這種手段是:「活剝張昌齡,生吞郭正一!」張、郭都是當時以文詞聞名的朝中要人,唐高宗的詔書和朝廷文告,多半出自他們的手筆。
註:「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翻譯:把月亮當成了鏤空的歌扇(月亮上的小山丘形成黑色區域),把天空中的幾朵浮雲當成是歌女穿的舞衣,就好象天空中有美麗的佳人在唱歌跳舞,我也正好拖着我留在雪地上的孤單身影取到洛陽回家
這個故事在唐朝劉肅所作《大唐新語·諧濾》里也有記述。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生吞活剝」這句成語,比喻生搬硬套,或剽竊照抄別人現成的詞句、理論、經驗等等,而不知融會貫通。多用來比喻學了別人的東西不能消化吸收,只知生硬地接受或機械地搬用。
唐高宗時期,有一個地方的縣尉張懷慶,附庸風雅,喜歡詩文創作,但他文筆不是很好,為了出名,就經常把別人的作品改頭換面地抄襲過來,冒充自己的作品。
當時,有個詩人名叫李義府,他寫了這樣一首五言詩:鏤月為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張懷慶看見以後,就馬上把它拿來,在每句前面加上兩個字,改成了一首根本不通的七言詩:生情鏤月為歌扇,出性裁雲作舞衣。照鑒自憐回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人們讀了張懷慶的這首詩,無不譁然大笑。
那時,朝中有兩個官居高位的大詩人,一個是張昌齡,一個是郭正一。他們兩人的作品常常遭到張懷慶的剽竊篡改。因為張懷慶有不懂裝懂、剽竊抄襲、隨便改動別人作品來冒充自己創作的惡劣習慣,並且常常剽竊張昌齡和郭正一的作品,所以當時的人們就給他編了兩句順口溜:活剝張昌齡,生吞郭正一。
成語生吞活剝就是由活剝張昌齡,生吞郭正一簡化演變來的。
近義詞
食古不化、囫圇吞棗、生搬硬套、生拉硬扯
反義詞
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