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甘薯黑痣病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甘薯黑痣病

多發群體;甘薯

常見發病部位;薯塊

病害類型;真菌

甘薯黑痣病是一種植物病,主要為害薯塊的表層。[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甘薯黑痣病

病原中文名:薯毛鏈孢

病原拉丁學名:Monilochaetes infuscans Ell. et Halst.ex Harter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真菌

為害症狀

初生淺褐色小斑點,後擴展成黑褐色近圓形至不規則形大斑,濕度大時,病部生有灰黑色霉層,發病重的病部硬化,產生微細龜裂。受害病薯易失水,逐漸干縮,影響質量和食用價值。我國甘薯產區均有發生。

病原特徵

Monilochaetes infuscans Ell. et Halst.ex Harter 稱薯毛鏈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早期產生的菌絲無色,後變成黑色。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基部略膨大,具隔膜,長為40~175um,分生孢子梗上不斷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胞,無色或稍着色,圓形至長圓形,大小12~20×4~7(um)。

傳播發病

病菌主要在病薯塊上及薯藤上或土壤中越冬。翌春育苗時,引致幼苗發病,以後產生分生孢子侵染薯塊。該菌可直接從表皮侵入,發病溫限6~32℃,溫度較高利其發病。夏秋兩季多雨或土質粘重、地勢低洼或排水不良及鹽鹼地發病重。

防治措施

1.選用無病種薯,培育無病壯苗,建立無病留種田。

2.栽培措施:春薯可適當晚栽,能減輕黑痣病發生;注意排澇,減少土壤濕度;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與禾科作物三年以上的輪作。

3.化學防治措施:①苗床育秧期:不用病薯塊作種薯,對無病薯塊也要進行藥劑處理。方法是用50%純品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純品甲基托布津1000倍浸泡10分鐘進行消毒。浸泡後的藥液要潑在苗床上,注意不要用複方多菌靈或複方甲托,以免有效成份不夠,影響防治效果。剪下的薯苗用上述藥液浸泡根部(約10厘米)10 分鐘。連根拔下的薯苗要將根部剪掉後再浸泡。苗床上若發現病薯要立即深埋或燒毀處理。②大田栽植期:大田栽秧時,畝用50%純品多菌靈1~3千克兌細土,澆水栽秧後,施藥土,最後覆土,可殺滅土壤中的黑痣病菌。③收穫期:首先要做到適時收穫,一般在寒露至霜降之間,具體時間以當地日平均氣溫在15℃左右為宜。若收穫過晚,薯塊容易遭受霜凍,利於黑痣病菌侵入。收穫後要用曬場上曬2~3天,使薯塊傷口乾燥,可抑制薯塊病菌侵入。也可先在屋內乾燥處晾放10~15天(堆0.3~0.7米即可),渡過薯塊旺盛呼吸階段,迫使薯塊進入休眠狀態,然後再入窖。④貯藏期:甘薯貯藏期窯溫要控制在12~15℃之間,如果溫度低於9℃,甘薯易受凍害,誘發黑痣病或其它病害。若溫度高於17℃,甘薯極易在發芽生根,且利於黑痣病的發生。觀察窯溫的方法是:用細繩將溫度計從井眼控氣孔伸入井底,10分鐘後拉出觀察,當溫度低於9℃時,減少通風孔口,高於17℃時,擴大通風量,每隔 15天觀察1次。

參考資料

  1. 甘薯黑痣病 , 農化招商網 201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