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是由多种镰孢菌引起的、发生在甘薯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大田期, 该病先从须根尖端或中部开始,局部变黑坏死,以后扩展至全根变黑腐烂,并蔓延至地下茎,形成褐色凹陷纵裂的病斑,皮下组织疏松。地上秧蔓节间缩短、矮化,叶片发黄。病薯块表面粗糙,布满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病斑,中后期龟裂,皮下组织变黑。
甘薯根腐病在中国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湖北、陕西等省危害发生较重。该病对甘薯的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甘薯感病后根茎部变黑腐烂不能形成薯块或薯块少而小,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40-50%甚至成片死亡造成绝收无收。
实践证明,采取以选育抗病良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甘薯根腐病的为害。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甘薯根腐病
外文名:Sweet potato root rot
别 名:甘薯烂根病、开花烂根病、鸡爪根、姜枝病、红薯根腐病
病 原:多种镰孢菌
为害作物:甘薯
为害部位:根系、薯块、茎、叶
为害症状
多图
苗期染病病薯出苗率低、出苗晚,在吸收根的或中部出现黑褐色病斑,严重的不断腐烂,致地上部植株矮小,生长慢,叶色逐渐变黄。大田期染病受害根根尖变黑,后蔓延到根茎,形成黑褐色病斑,病部表皮纵裂,皮下组织变黑,发病轻的地下茎近地际处能发出新根,虽能结薯,但薯块小;发病重的地下根茎大部分变黑腐败,分枝少,节间短,直立生长,叶片小且硬化增厚,逐渐变黄反卷,由下向上千枯脱落,仅剩生长点2~3片嫩叶,全株枯死。
甘薯根腐病-形态特征
茄类镰孢甘薯专化型菌丝稀,呈茸毛或密绒状至絮状,具环状轮纹,灰白色;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2、3细胞宽,分隔3~8个,明显。5隔者多,占89%,大小48.4~59.4×4.4~5.6(um),分生孢子梗短,具侧生瓶状小梗;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短杆状,梗较长,单细胞者多,大小5.5~9.9×1.7~2.8(um);厚垣孢子生在大型分生孢子或侧生菌丝上,单生或两个联生,球形或扁球形,大小7.1~11.0um;菌核扁球形,灰褐色。N.sanguinea子囊壳散生或聚生,形状不规则,浅橙色至棕色或浅褐色,大小289~349×276~303(um);子囊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至卵形,大小12~14.4×4.8~6(um)。[1]
分布和为害
70年代以来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等省猖獗为害。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可致绝收。近年来由于采取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其为害已明显减轻。
主要发生于大田期,甘薯受害后在不定根尖端或中间开始形成黑色病斑,随病情发展,大部或全部不定根变黑腐烂,有时也可为害茎部,形成黑色病斑,严重时使地上茎基部1~2个叶节变黑腐烂,病株一般不结薯或结出畸形薯块,表面有大小不一的褐色至黑褐色稍凹陷龟裂病斑。病株地上部直立,不产生薯蔓,叶片小、较厚,发脆,有时反卷、萎蔫、黄化、枯死、并自下而上脱落。胜利百号等感病品种受侵后,于移栽后一个月左右即大量现蕾开花影响生长。[2]
病因
Fusarium solani (Mart.)Sacc.f.sp.batatas Mcclure称茄类镰孢甘薯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Nectria sanguea (Bolt) Fr.称血红丛赤壳菌,属于囊菌亚门。F.solani菌丝稀,呈茸毛或密绒状至絮状,具环状轮统,灰白色;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2、3细胞宽,分隔 3-8个,明显。5隔者多,占89%,大小48.4-59.4×4.4-5.6(μm),分生孢子梗短,具侧生瓶状小便;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短杆状,梗较长,单细胞者多,大小5.5-9.9×1.7-2.8(μm);厚垣孢子生在大型分生孢子或侧生菌丝上,单生或两个联生,球形或扁球形,大小7.1-11.Oum;菌核扁球形,灰褐色。N.sanguinea子囊壳散生或聚生,形状不规则,浅橙色至棕色或浅褐色,大小289- 349×276-303(μm);子囊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至卵形,大小12-14.4×4.8-6(μm)。此外有报道 Fusariumjavanicum Koord称爪哇镰孢也是该病病原。[3]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土壤和病残体中的病菌是翌年的主要侵染源,菌丝先自甘薯根尖端入侵,逐渐向上蔓延至根、茎。病种薯、病种苗、病土以及带菌粪肥均能传病。田间病害的扩展主要藉水流和耕作活动作近距离传播。
病害控制 主要是选用抗病品种,如徐薯18、济薯2号、烟薯3号、海发5号、丰薯1号、南京92、郑州红4号、一窝红、丰收红等。此外,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壮苗、适时早栽、增施肥料、清洁田园,与花生,芝麻,棉花,玉米,高粱,粟及绿肥等作物轮作,也有较好的防病保产作用。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如济薯10号、鲁薯7号、烟薯3号、北京553、南京92、鄂薯2号等。
(2)建立无病留种基地,培育无病种薯,繁育无病壮苗。
(3)种植地块应深翻改土,早整地、精细整地。施用充分腐熟粪肥。
(4)适时早栽,精细栽植。适时灌水,多中耕松土,促进根系发育。
(5)重病地块应与粮食、豆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6)初见零星发病,可对病株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300倍液,或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绿亨1号3000倍液灌根,或喷洒茎蔓基部及周围土壤表面。[4]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