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甘蔗赤腐病

甘蔗赤腐病

甘蔗赤腐病
原圖鏈接  

甘蔗赤腐病是由甘蔗赤腐病病原菌(镰形刺盘孢、图库曼囊孢壳)引起、发生在甘蔗的病害,主要为害蔗茎和叶中脉,也侵害叶鞘和宿根蔗桩。

甘蔗赤腐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亚热带甘蔗栽培地区;在中国各蔗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蔗种幼芽和幼株被害腐烂后,会造成缺株或生长不整齐;中后期茎部和叶片中脉受害,都会直接影响产量和含糖量;有时也侵害根部引起腐烂。该病发病严重时可导致甘蔗减产30.5%。

甘蔗赤腐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苗、种茎消毒、加强田间管理、实行轮作、化学防治等。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甘蔗赤腐病

为害作物: 甘蔗

 
甘蔗赤腐病.症
原圖鏈接

为害部位: 叶片、叶鞘、茎、根

病 原: 镰形刺盘孢、图库曼囊孢壳

受害症状

甘蔗赤腐病多发生在甘蔗生育后期,主要为害茎、叶。

1、甘蔗茎秆受害症状:甘蔗赤腐病发病初期甘蔗茎秆外表症状不明显,但病茎内部组织变红,在红色组织中夹杂有白色圆形或长圆形的斑块。这种斑块的发生与甘蔗品种的抗病有关。抗病性强的品种,病菌侵入后蔗肉很快变红,白斑小,甚至无白斑。抗病性弱的品种,病菌侵入蔗肉变红较缓慢,白斑较大。其他病虫为害和机械损伤都可是使蔗肉组织变红,但红色部分无白斑发生。赤斑可以蔓延至许多节。病茎外部失去光泽,蔗皮皱缩,表皮上生黑色小点,茎内组织F·B干枯,病茎上部叶片失水凋萎,甚至整株枯死。茎部被害后常有发酸气味,食之味酸。

2、甘蔗叶片受害症状:甘蔗叶片中脉被害后,初生红色小斑,以后向上、下扩展成纺锤形或长条病斑。病斑可达33.3cm,严重时超过叶脉长度一半。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枯白色,散生黑色小点,叶片常至病斑处折断。[1]

病原形态特征

ColletotrichumfalcatumWent称镰孢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分生孢子盘黑色,直径35~100微米。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椭圆形至长椭圆形,着生在分生孢子盘中。分生孢子近镰刀形,单胞,色浅,无隔膜,内含粒状物及油点,常具一个大液泡,分生孢子密集时呈粉红色至橙红色。刚毛杂生在分生孢子梗中。厚垣孢子不正圆形,棕黑色,内含油球。该菌常产生变种,形成很多形态小种和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在蔗种和蔗株病部越冬,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病叶上的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是当年重复侵染的重要菌源,孢子借风雨、雾、露、昆虫及流水传播,病菌主要由伤口侵入。螟虫及飞虱为害重的易发病,冬春甘蔗栽培季节土壤过湿或偏酸,甘蔗萌芽生长受抑时发病重。[2]

分布范围

甘蔗赤腐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亚热带甘蔗栽培地区(其中对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美国、泰国、印度和中国等多个国家的甘蔗为害严重)。甘蔗赤腐病在中国各蔗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但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湖南、浙江、江西、台湾。

发生规律

甘蔗赤腐病的病原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枯叶、宿根、蔗渣内或以厚垣孢子在土壤越冬,蔗种也能带菌传播。病菌在甘蔗的腐叶可以存活3~4个月,在蔗渣里可以存活200多天,在土壤中的枯叶及蔗茎上也活1年之久,孢子借风雨的昆虫传播,萌发后从伤口侵入,也可从表皮直接侵入,甘蔗被侵害后2~3天开始表现症状,半月后又可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

甘蔗赤腐病病菌发育适温为30~33℃,当温度低于10℃或高于37℃时,即停止发育。高温多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尤其温度影响最大。由于甘蔗性喜高温(32℃),在春季低温(15~20℃)时,生长受到抑制,抗病力弱,所以春季甘蔗发病较重。

伤口是甘蔗赤腐病病菌侵染的主要途径。甘蔗的蛀孔与发病关系较大。但是有螟虫为害时虽然重。由于蔗螟幼虫带有一种酵母菌的分泌物,对于甘蔗的赤腐病菌有颉顽作用,病害反而较轻。甘蔗在窖贮期间,易受伤、受冻。如窖排水不良,都可诱发此病,台糖134、台糖108比较抗病,东爪哇2878、粤蔗10号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作实行轮作换茬,3年2倒茬,特别注意在甘蔗处不宜栽高粱、玉米等作物。加强管理,贮藏时的蔗种在霜前进窖。

2、甘蔗留种要选健壮生长、无病虫害的蔗,尤其收获之前应重点防治蔗螟及其他病虫害。

3、甘蔗在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浸泡蔗种5分钟,捞起滴干后即可播种。或者可以将种甘蔗用1%硫酸铜溶液浸种2小时,再用石灰浆涂封蔗种两端切口处,也可用硫酸铜1份、生石灰3份、动物油0.4份、水15份,调拌成浆涂封效果也好。

4、甘蔗生长期间初发病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浇定根水和灌根,可用效的杀灭根际周围的病菌,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全株喷施。


相关视频

原来甘蔗是这样长出来的,生命力也太顽强了,长这么高属实不容易啊!

甘蔗这样种见过吗?简单又方便,真是涨见识了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