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通渭
甘肅通渭,隸屬於甘肅省定西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東側,介於東經104°57′~105°38′、北緯34°55′~35°29′之間。東南、南分別與天水市秦安縣和甘谷縣接壤,西南、西分別與天水市武山縣和定西市隴西縣相鄰,西北、北、東北分別與定西市安定區、白銀市 會寧縣和平涼市 靜寧縣毗鄰。
甘肅通渭 | |
---|---|
通渭縣共轄6鎮12鄉,總面積2908.5平方公里,43.14萬人(2012年)。2012年,通渭縣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49060萬元。
通渭縣境內重要的革命歷史遺存主要有"榜羅會議"革命遺址、通渭縣城紅軍長徵文娛晚會遺址。
目錄
基本簡介
通渭縣位於甘肅省中部,總面積2908.5平方公里,現轄18個鄉鎮332個村民委員會、10個社區,總人口45.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0.58萬人。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耕地詳查面積232萬畝(統計數據為183萬畝),農民人均5.7畝,處於全省第二位。海拔1410—2522米,年均氣溫7.7℃,無霜期120—160天,年降水量380mm左右,年蒸發量1500mm以上。境內溝壑縱橫,植被稀少,水資源嚴重缺乏,水土流失嚴重,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災害頻繁。[1]
境內礦藏資源主要有溫泉地熱、花崗岩、漢白玉、硅鐵礦、高嶺土等。通渭溫泉日泛水量6000噸以上,地下200米處恆溫113.1℃,地表水溫53.9℃,富含鉀、鈉、鋰、鍶、硼、鈣、鐵、碘、硼酸、硫酸、氟、氡等32種元素和化合物,屬國內少見的複合型富質高熱礦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早有記載,「浴可醫治百病,飲可養顏美容」,素有「隴上神泉」之美譽。
通渭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縣,至今已有2100餘年的歷史。境內發現的古遺址和彩陶,屬「仰韶」、「齊家」文化。紅25軍和紅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途經通渭,紅一方面軍途經通渭時,中共中央在榜羅鎮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議,史稱「榜羅會議」,正式作出將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到陝北、以陝北為大本營領導中國革命的重大決定;毛澤東同志在縣城文廟街小學接見陝甘支隊一縱隊第一大隊先鋒連全體指戰員時,首次朗誦了他到通渭後醞釀成熟的《七律·長征》。通渭崇尚耕讀、人才輩出,東漢通渭籍著名「夫妻詩人」秦嘉、徐淑為我國五言詩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貢獻,大陸首位當選為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的楊子恆、甘肅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棟和尚永豐都是從通渭走出的農家子弟。全縣現有書畫創作人員3000多人,其中中書協會員14人,不少農民扛起犁頭是莊稼把式、拿起筆桿是書畫藝人。近年來,先後被國家有關部委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全國田徑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中國紅豆草之鄉」。[2]
歷史沿革
漢置平襄縣,宋改為通渭縣。取通往
古渭州(今臨洮)之意得名。一說,因渭河得名。
2000年,通渭縣轄2個鎮、21個鄉。 通渭縣歷史悠久,開發較早,距今已有四、五千年。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
通渭縣歷史悠久,漢元鼎三年置平襄縣,為天水郡治所。新莽始建國元年,改天水郡為鎮戎郡,改平襄縣為「平相縣」,地皇四年七月,成紀(今秦安北)人隗囂聚眾10萬反莽,攻陷平相,復稱平襄,建立割劇隴右諸郡的政權。永平17年,天水郡更名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平襄為轄縣之一。三國時平襄縣為曹魏廣魏郡(治今秦安縣隴城)轄,西晉時平襄縣屬秦州略陽郡。治平四年(1067)置雞川寨仍屬秦州。宋熙寧(1068)元年,陝西秦鳳路副督總管楊文廣築大甘谷口寨(今甘谷縣楊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賜名「甘谷城」,又於擦珠谷築一大堡 (今什川鄉李家坪古城遺址),朝廷賜名「通渭堡」,因牛谷河通往渭河而得名。熙寧五年(1072)升通渭堡為通渭寨,屬熙河路通運軍(治今隴西)轄,崇寧五年(1106)升通渭寨為通渭縣,屬鞏州(治今隴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渭縣屬天水專區轄,1955年改屬甘肅省定西專(地)區(現定西市)所轄至今。全縣共轄6鎮12鄉、332個行政村、3個社區、2440個村民小組。6鎮:平襄鎮、馬營鎮、雞川鎮、榜羅鎮、常河鎮、義崗川鎮。12鄉:隴陽鄉、隴山鄉、隴川鄉、新景鄉、碧玉鄉、襄南鄉、李店鄉、什川鄉、三鋪鄉、華嶺鄉、寺子鄉、北城鋪鄉。
地理氣候
通渭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
東經108°48'到105°39',北緯34°30'。東界秦安,南臨甘谷、武山縣,北接會寧、靜寧縣,西鄰隴西、定西縣。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64公里,總面積2908.5平方公里。耕地185.3萬畝,其中糧田132萬畝,經濟作物23.8萬畝。全縣轄2鎮21鄉332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2440個合作社,總戶數92125戶,總人口442451人,其中農業人口42.71萬人,非農業人口1.5萬人。縣人民政府住所地平襄鎮,郵政編碼:743320,電話區號:0932 。
通渭縣屬隴中黃土高原丘陵壑區,多黃土梁、峁和河谷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600米~2200米,為溫帶半濕潤半乾旱性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6.6℃,冬季最低氣溫一般在-20℃左右,夏季最高氣溫一般在30℃左右,年溫差較大。無霜期147天,降水量334.9mm左右。地表水資源9542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1478萬立方米。
面積人口
全縣東西長約78公里,南北寬約64公里,總面積2912.97平方公里。全縣
居民總戶數101891戶、總人口46.73萬人,其中農業戶數86852戶、農業人口42.68萬人。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32897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平襄鎮42718、馬營鎮19737、隴陽鄉15540、隴山鄉16705、隴川鄉14964、新景鄉13847、雞川鄉20712、碧玉鄉20362、徐川鄉12805、襄南鄉24464、李店鄉17308、常河鄉32933、文樹鄉13540、青堡鄉13503、榜羅鄉19544、什川鄉17804、黑燕鄉10422、三鋪鄉16048、錦屏鄉11014、華嶺鄉17878、義崗鄉21448、寺子鄉15799、北城鄉23804。
資源優勢
通渭縣地處黃土高原南部的連綿地帶,為黃土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北高、
東南低,屬溫帶半濕潤向半乾旱過渡區,年平均氣溫7.7℃,降水量300~600mm,無霜期120~170天,日照時數2100~2430小時。是全省18個乾旱縣、41個國扶縣之一。
境內礦藏資源豐富,主要是花崗岩、漢白玉、硅鐵礦、高嶺土、硫鐵礦、地熱溫泉和煤等。花崗岩分布僅露地儲量在6億立方米以上,高嶺土可開採儲量187萬噸,硅鐵礦總儲量300萬立方米。地熱資源3處,距縣城8公里處的地熱溫泉聞名省內外,日泛水量在6000噸以上,地表水溫53.9°C,富含鐵、碘、氟、鈣、鉀、鍶、氡等19種化學元素,屬國內少見的複合型富質高熱礦泉,「浴可醫治百病,飲可提神美容」,可洗愈皮膚病、胃腸道疾病、風濕病等17種疾病,為隴中著名的療養勝地,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風力資源
華家嶺、牛營大山等區域風力資源豐富,全年可利用有效風速時間大於6000小時,且工程地質、交通運輸、環境影響及施工安裝等建設條件優越,風能開發前景廣闊。概算總投資42億元的華家嶺風電場建設項目已與華能甘肅公司簽訂了開發協議,一期49.5MW項目已經省發改委批准開展項目前期工作,二期49.5MW項目已經上報省市發改委待批;總投資11億元的通渭縣牛營大山風力發電場項目已與中國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達成了意向性協議,規劃建設總裝機容量10-15萬千瓦風力發電機組。
光熱資源
全縣年平均溫度7.7℃,極端最高氣溫達32.1℃,年日照時數為2100-2400小時,年太陽輻射量為130.3千卡/平方厘米,光熱資源充足,具有一定開發前景。論證儲備了總投資1.2億元的太陽能發電項目,建設裝機容量5000KW太陽能發電系統。
礦藏資源
主要有溫泉地熱、花崗岩、大理岩、安山岩、硅鐵礦、高嶺土等。通渭溫泉日泛水量6000噸以上,地下200米處恆溫113℃,地表水溫53.9℃,富含鉀、鈉、鋰、鍶、硼、鈣、鐵、碘、硼酸、硫酸、氟、氡等32種元素和化合物,屬國內少見的複合型富質高熱礦泉;花崗岩僅露地可采儲量29.4億立方米,大理岩總儲量約900萬立方米,安山岩總儲量約10億立方米。
勞動力資源
全縣現有勞動力29.9萬人,其中農村剩餘勞動力7.3萬人、城鎮下崗職工4000餘人,有職業教育學校4所,年培訓城鄉勞動力2.3萬人次,輸轉剩餘勞動力9.5萬人次。
文化旅遊資源
通渭是東漢著名夫妻詩人秦嘉徐淑的故里,境內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有享譽隴上的「通渭溫泉」、獨具特色的「書畫產業」、光輝燦爛的「紅色旅遊」、歷史悠久的「通渭小曲」等獨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和旅遊資源。溫泉旅遊度假區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榜羅會議」遺址列入「全國紅色旅遊100個經典景區」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通渭小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鹿鹿山被評為「省級森林公園」。近年來,先後被國家有關部委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全國田徑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中國紅豆草之鄉」。依託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我縣正在以創建全國文化旅遊名縣為目標,打造以「隴中風情游、紅色聖地游、書畫採風游、溫泉度假游」為主的特色文化旅遊品牌。
政情概況
經濟發展加快
通渭曾因窮而出名。解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在歷屆領導班子的真抓苦幹下,通渭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和奮鬥,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十一五」以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的決策部署,團結和帶領全縣廣大幹部群眾,大力實施「五大戰略」、培育「四大產業」,全縣經濟社會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2010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7.4億元,比「十五」末8.6億元增長82%,年均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1億元,是「十五」末3.02億元的5.3倍,年均增長4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億元,比「十五」末1.8億元增長98%,年均增長15%;大口徑財政收入6316萬元,是「十五」末2036萬元的3.1倍,年均增長25%;財政支出11.22億元,是「十五」末2.5億元的4.5倍,年均增長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63元,比「十五」末5060元增長87%,年均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2550元,比「十五」末1583元增長61%,年均增長10%。
優勢產業突出
通渭是傳統農業縣,近年來,縣上持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出了「穩玉米、擴洋芋、壓小麥、種藥材、增果菜」的種植業結構調整思路,全縣以玉米、馬鈴薯、中藥材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全膜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80萬畝以上,總產量45萬噸左右,玉米澱粉及其附屬產品加工能力10萬噸。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50萬畝以上,總產量55萬噸左右,有規模較大的馬鈴薯加工企業5家,精澱粉生產能力達7萬噸,粗澱粉生產能力達2萬噸,年可加工原料60多萬噸;馬鈴薯脫毒苗和脫毒原原種年生產能力分別達3000萬株、5000萬粒。現有天然草場87.7萬畝,優質牧草留床面積50.83萬畝,每年可產玉米秸稈160多萬噸,全縣已建成肉牛養殖場15個,規模養殖戶達1.86萬戶,牛存欄量5.6萬頭。境內有中藥材品種236種,野生蘊藏量約達80萬公斤,其中72種屬於全國重點普查的363個品種;以黨參、柴胡、黃芪、板蘭根為主的道地中藥材種植面積4萬畝左右,總產量8000噸以上。設施農業發展較快,已建成日光溫室820座、塑料大棚9960座3321畝,每座日光溫室年收益2.5萬元以上、塑料大棚3500元以上。
工業快速發展
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積極構建具有通渭特色的工業體系,推動經濟由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轉變,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特色主導產業、風電開發為主的新型能源產業、服裝加工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興起。2009年規劃並啟動建設通渭縣工業集中區,總面積13.41平方公里,由農副產品加工園、草畜循環經濟產業園、機械建材工業園和物流園4個園區組成;概算總投資131.6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4.6億元、企業建設投資107億元,建成後年產值可達120.37億元,上繳稅金6.2億元。農副產品加工園於2009年啟動建設,當年投入資金2000萬元徵收土地329.1畝,首期入駐的16個工業項目已完成投資4.73億元,曉鈴商貿公司年產6萬噸玉米澱粉加工等12個項目建成投產、瀛海堂醫藥公司年產3000噸中藥飲片加工等4個項目即將投產。2011年,工業集中區規劃新引進入駐企業11戶,項目建設總投資6.2億元,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已引進入駐皮具和服裝加工企業3戶,完成投資1.03億元,工業集中區已成為壯大工業經濟的強力引擎。同時,我縣還制定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對投資企業在基礎保障、管理服務、土地使用、財稅政策等方面給予優惠。
城建步伐加快
着眼於打造「宜居」縣城和文化旅遊城市,縣城建設按4大塊進行功能布局,舊城區以宜居為主,新城區以行政辦公、教育、衛生公共服務為主,西城區依託溫泉資源,以書畫交流、觀光農業、休閒娛樂為主,東城區以工業園區、商流服務為主。「十一五」時期,完成城鎮建設投資26.8億元,修編了縣城區總體規劃,實施了舊城改造工程,啟動了新城區、西城區、東城區建設,完成征地拆遷3.87萬平方米,新建縣城區道路9條4.5公里,實施了文化廣場、濱河路風情線、南園體育公園、溫泉城、城區垃圾處理等項目。今年,全縣實施重點城建項目22個,總投資15.6億元。不斷完善城區道路網絡,實施總投資6378萬元的溫泉路、總投資3500萬元的濱河路東段道路及景觀帶、總投資6100萬元的北街道路東段改擴建工程,規劃實施總投資4.66億元的北街西段道路改擴建及房地產開發項目。積極改善城區配套設施,實施總投資3738萬元的城區污水處理、總投資5799萬元的城區集中供熱、總投資3715萬元的城區街道路燈節能改造項目。繼續推進秦嘉徐淑公園、縣體育館、溫泉城建設,啟動建設總投資6000萬元的文化苑項目,實施總投資3.33億元的書畫城項目,規劃實施總投資28.63億元的牛谷河隴中書畫風情線綜合開發項目。
「十二五」期間,通渭縣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扶貧開發為主線,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為核心,大力實施生態立縣、產業富縣、工業強縣、文旅活縣、科教興縣五大戰略,着力培育玉米和馬鈴薯、草畜、勞務、旅遊四大產業,全力打造全省旱作循環農業示範縣、隴中重要的風電基地和全國文化旅遊名縣,加快建設富裕文明、開放和諧新通渭。
文化體育
通渭縣文化底蘊深厚。通渭群眾酷愛書畫,習字作畫蔚然成風,全縣10萬餘戶幾乎家家懸掛、收藏字畫,書畫收藏總量150萬件以上,現有畫廊260多家,從事書畫習作創作的人員3350人,有縣以上協會的創作骨幹349人,其中有國家、省級書法(美術)協會會員32人,從事書畫裝裱和經銷的人員達2000多人,年書畫交易額1000萬元以上。1993年曾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通渭縣以書畫之鄉聞名,縣文化館魏岳嵩、劉鐸、何鈺等的作品多次在省上和全國各種大型展覽上展出受到好評。魏岳嵩的《梅蘭菊竹》條屏1984年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楷書扇面1987年在《書法》雜誌發表。劉鐸的行草在中國、日本等國書法愛好者參加的《紀念孫中山誕辰120周年書畫展覽》中入選,並在杜康杯全國大獎中獲佳獎。全縣還多有書畫收藏愛好者,米芾、鄭板橋、於佑任等歷代名家的作品都有收藏,當代舒同、啟功等書法家的作品也散見於民間。
通渭體育事業成績驕人,先後被國家命名為「全國田徑之鄉」和「全國體育先進縣」,常河、雞川鎮先後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雞川、寺子、常河、碧玉、榜羅、什川、義崗、馬營和原青堡等鄉鎮先後被評為全省體育先進鄉鎮。
區域政治
姓名 職務 工作分工 邵志剛 縣長 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 宗學謙 常務副縣長 負責縣政府常務工作 高金永 副縣長 負責交通工作 徐斌科 副縣長 負責精準扶貧、農村經濟、農村改革、水利水保、防震減災、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等方面的工作 張曉玲 副縣長 負責教育體育、衛生、人口和計劃生育、文化旅遊等方面的工作 劉定順
副縣長 負責發展改革、工業、招商引資、統計、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物價、糧食等方面的工作 董光武
副縣長 負責公安、司法行政、民政、殘聯、食品藥品監管等方面的工作 韓剛
副縣長 分管縣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負責金融、保險等方面的工作 嚴凱
副縣長 協助徐斌科同志分管農業農村工作,重點負責與福建省福清市銜接做好對口幫扶工作 趙彥泰 副縣長 負責非公經濟發展、工商、質監工作 摺疊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農業生產主要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有小麥、莜麥、扁豆、速效豆
、穀子、糜子、玉米、洋芋、蕎麥等17個種類。經濟作物有胡麻、蔬菜、瓜果、藥材、花卉等上百個種類。
城市工業主要有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建材業。年產量最大的有粉絲、味精、澱粉、地毯、水泥、毛衣褲等二十多種產品。其中「飛天牌」粉絲獲全國食品博覽會銀獎,「溫泉牌」味精獲全國食品博覽會銀獎,為部級優質產品,兩項均被列為甘肅省名牌產品;仿古地毯獲全國優質進出口產品銀獎;氂牛絨衫獲』95武漢紡織年會紡織類「維爾佳」杯二等獎。境內有西蘭、華雙、馬隴等3條國家幹線公里,有17條縣鄉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縣城距省會蘭州180公里,橫穿全縣的310國道已經建成。郵電通訊發展迅速。縣城已開通程控國內直撥電話,馬營等16個鄉鎮實現了農話自動化。電力供應比較充分裕,有110千伏輸變電線路1條,35千伏輸變電站5個。實現了村村通電。
平均海拔1970.5米,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具有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徵,屬隴中溫帶半濕潤向半乾旱過渡區,年平均氣溫7.7°C,極端最低溫-20.7°C。總人口 42.85萬人,總土地面積290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5.3萬畝,其中糧田133.26萬畝,經濟作物24.53萬畝,人口密度156.33人/平方公里。
文化教育
通渭縣文化底蘊深厚,境內發現有溫家坪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戰國時代秦長城遺址,歷史上有東漢末年的著名「夫妻詩人」秦嘉、徐淑、明代工部尚書趙榮、開封知府王瓚、清代「隴右真儒」李南暉、四川按察使牛樹梅等文化名人。通渭也是中國工農紅軍途經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地方之一,縣內建有榜羅紅軍長征紀念館、義崗紅軍烈士陵園、紅軍長征紀念碑等革命紀念建築,紅軍長征榜羅會議遺址已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100個景點之一,「通渭小曲」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通渭群眾酷愛書畫,習字作畫蔚然成風,全縣10萬餘戶幾乎家家懸掛、收藏字畫,書畫收藏總量150萬件以上,現有畫廊260多家,從事書畫習作創作的人員3350人,有縣以上協會的創作骨幹660人,其中有國家、省級書法(美術)協會會員45人,1993年曾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全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57所,其中完全中學5所,職業學校4所,進修學校1所,初級中學19所,九年制學校19所,小學295所,幼兒園12所,校舍面積達339418萬平方米,擁有教職工5378人,在校學生10868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05%,17周歲人口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95.1%。
特色特產
莜麥是營養豐富的糧食作物,在禾穀類作物中蛋白質含量最高,且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其組成也較平衡。由於莜麥營養豐富,耐飢抗寒,在自治區西部被譽為一寶。征麥含糖分少;蛋白多,是糖尿病患者較好的食品。又因脂肪中含有較多的亞油酸,是老年人常用的療效食品。
莜麥經過淘洗、曬晾、炒熟、磨製成面,名曰「莜麵」。
蕎麥
蕎麥富含蛋白質、脂肪、VB1、VB2、VE等多種維生素及鈣、鎂、鐵、鋅等多種礦物質和纖維素,還富含其它糧食作物中所沒有的盧丁(VP)。據《本草綱目》記載,蕎麥具有養肝、護肝、補血的營養保健作用,對防止糖病、血栓病等有奇特療效。
苦蕎茶
苦蕎麥是生長於特殊環境下的農作物,其保健食療特性《本草綱目》、《食療本草》等典著均有記載。樂百味牌苦蕎茶精選海拔2100米以上通渭華家嶺無公害生產基地培育種植的優質苦蕎為原料,是樂百味公司與科研院校歷經數年共同合作攻關而創造的科研成果,該公司是國內首家批量生產苦蕎茶的企業。
苦蕎茶是中華傳統食療經驗與現代食品科學的完美結合,是貢獻給現代人類健康的科技結晶。苦蕎茶集各類礦物質、維生素、生物素為一體,是百分之百純天然有機食療保健品。
本品不分男女老婦均可飲用,特別對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有一定的食療預防效果。並有清熱解酒,瘦身健美之作用,本品更適宜婦女、兒童飲用,還有清涼降暑、健胃寬腸之功能。
通渭蘋果
甘肅佳信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經營蘋果園面積3500餘畝,年總產值4500萬元。合作社瞄準通渭蘋果迅猛發展的勢頭,以組織生生產綠色、有機蘋果為主,實施「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戰略,採用專家定期培訓、鄉土技術人員常年駐點指導、社員赴外參觀學習等辦法統一開展果園管理。先後依託世界傑出華商協會、中國果品流通協會、中國農產品流通經紀人協會、中國蘋果產業協會在國內外建立銷售窗口。產品已通關國家有機認證,成功進入家樂福、沃爾瑪和歐尚等大型商超。
特色小吃
蕎圈圈
通渭人喜歡吃蕎圈圈。通渭蕎圈圈以開水燙蕎面,拌少量小蘇打,調成糊狀
,旋入特製的木勺或鐵勺中,用八成熱的油炸至棕紅色撈出。瞬時香氣四溢,入口鬆軟香酥,口感豐潤細膩,加之天然的甜味,讓人垂涎,咀嚼時別有風味。
通渭人喜歡吃蕎圈圈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傳說先祖時期牛谷河畔土地肥襖,各種糧食都是多穗的。一年收的糧食當年吃不完,好多人不敬天道,暴殄天物,懶惰不思農事。玉皇大帝一天下界遊玩,看見有人隨意糟蹋糧食。玉帝很生氣,便要懲罰百姓,命「牛神」將五穀雜糧在三個時辰內全部捋為單穗。「牛神」奉命行事,用了足足三個時辰才拔完了所有五穀。「牛神」見蕎麥似乎不是什么正經莊稼,便不想勞神了。看看時辰已到,便順手捋了一把,不想捋破了手指,「牛神」便匆匆去復命。蕎麥染了「牛神」的血,莖杆、葉脈都變成了紅顏色,長得特別快,一旬一收,牛谷河畔的通渭百姓靠吃蕎麥才免於餓死。「牛神」也因為沒有完成玉帝的命令被罰永遠到人間勞作。從此以後,百姓都一心向善,但老天的懲戒不可不記,蕎麥有活命之恩,用蕎麥麵做成圈圈意在讓百姓完完全全記住不能隨意糟蹋糧食。蕎圈圈中間做成空的就是告訴後代不勤儉持家就是坐吃山空。
通渭蕎圈圈含有其它食品所不具有的芳香甙味,吃起來清香可口。蕎面含有對人體有益的鈣、磷、鐵、鎂、鉀和微量元素等,以及豐富的維生素B1、B2、E、P、C,其含量都高於其它糧食作物。人體必需的賴氨酸、精氨酸、煙酸、油酸和亞油酸含量也很高。蕎面含有其它主食中所沒有的葉綠素和盧丁。盧丁有軟化血管、保護視力和預防腦血管出血的作用。蕎面中所含的苦味素,有清熱、降火、健胃之功效。所以,蕎面被人們譽為「益壽食品」、「長壽食品」。蕎麵食有殺腸道病菌,消積化滯,涼血解毒,解濕,治腎炎、禁口痢疾、絞腸痧、湯火灼傷的功能。在臨床上還可用蕎麥治高血壓、糖尿病、視網膜炎、心臟病、肥胖病以及預防微血管脆弱等症。蕎面還有較好的抗癌作用,特別對老年疾病具有很好的醫療功效。因此,油炸的蕎圈圈以其營養豐富,口外香甜,老少皆益成了通渭的一道美食。
甜醅子
甜醅子是通渭的傳統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為莜麥,二是青稞
,三是小麥。做法相同。
做法是將莜麥或青稞(去外皮)簸淨,清水洗去雜質,入鍋煮熟(表層開口),瀝出涼冷,加入甜醅曲和勻,裝進壇中密封,保持恆溫(15℃上下),經3~5天發酵,開壇食用,醇香、清涼、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則壯身暖胃。
清明一過,便是普遍製作甜醅子的時節,甜醅子的主要原料和米酒有些區別-是麥子類,其品種有二,一是莜麥所制,二是青稞所制,表稞是青藏高原獨有的原料。兩種做法大致相同,製作時先揀去莜麥或青稞的瘦鑿,再把莜麥裝入口袋或放在編制簸箕內再三搓拌,去其浮皮,青稞則要舂淨精皮,然後放進鍋內煮八成熟撈出放案上晾,以份量多少比例加入曲子拌勻,入瓷盆內,置熱炕頭或灶上捂嚴發酵,待兩三天聞到清香酒味時便成。此物吃起來又香又異,還有醇芳的酒汁,故名甜醅子。
甜醅能否發酵成功關鍵在於掌握溫度,而揭蓋時間卻因季節而不同,這就全憑釀造者的經驗了。更值得一提的是,甜醅發酵時反覆生成的甜醅酒可謂稀罕之物,醇美香甜,營養價值高,夏季食用避暑效果尤佳.
甜醅極受群眾喜愛,除居家釀製自食外,出售者亦不少。無論在縣城的大街小巷還是村集鎮市上,隨處可見甜醅攤。一根扁擔兩隻籮筐,臉盆里滿是白生生、蜜旺旺的甜醅。一碗下肚,甘甜如飴,滿嘴生津,倍覺神清氣爽,這酒香醇厚的甜醅實在是讓人受用無比。
釀皮
釀皮是通渭著名的地方風味小吃,通渭縣的每條街巷都有賣釀皮子的小館
、小攤,還有推車挑擔、串戶叫賣的。這種涼吃的食品,在夏秋炎熱天裡,最受人們歡迎,食用者非常普遍。
釀皮是用麵粉製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將麵粉用涼水和成硬團,然後在清水中揉搓,這樣可以使麵粉中的蛋白質和澱粉分離。澱粉沉澱後,倒去清水,加放食鹼,調成麵漿,舀入平底盤上籠蒸熟,涼冷後切成筷子粗細的長條即可。麵粉中的蛋白質則另外蒸熟,切成薄片,隨碗搭配。一碗黃亮透明的釀皮子,加上油潑辣椒、精鹽、醬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醬等調料,再加一小撮青菜,具有色艷味美、油濃汁足、涼爽利口、噴香解暑之特點。釀皮食法多樣,既可當主食,又可當菜看,可涼可熱,四季皆宜,深受大眾歡迎。
民俗文化
刺繡
從古到今,通渭婦女擅長刺繡。在鞋頭、袖口、裙子、枕頭、和男人穿戴的圍腰
、襪底等衣物上刺繡各種圖案。在兒童的衣服、鞋、帽、門帘、床罩、沙發、台布、電視機套上面扎花刺繡是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刺繡的圖案模仿花草鳥獸、名人字畫、傳說故事中的人物等,題材花樣及藝術技巧十分豐富,姑娘出嫁是「擺嫁妝」的習俗其實是顯示姑娘刺繡手藝的重要內容。
通渭刺繡分七類,包括花卉,動物、人物、風景、卡通、生活用具、小附件飾品。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愛好者都嘗試不同的刺繡手法。目前常用Fairy線繡出作品,繡出的花卉、人物、卡通、風景都能表現出完美的藝術風格。Fairy線線色豐富(至今為止有453種顏色)。繡線飽滿,色澤柔和、持久;即使經過洗滌、暴曬也絕不褪色。
通常情況通渭刺繡的具體針法需要以下幾步:1、針下去。2、手下去。3、拉線。4、針上來。5、手上來。6、拉線。最熟練的繡法是挑繡。挑繡其實就是在上面的步驟中省略掉第2步和第3步,針上來以後不換手,直接接下一針的出針處。繼而可以省掉第5步。挑繡的速度絕對不止提高了一倍。還有挑繡只適合繡成片的顏色時使用,散亂的針因為要計算下一針的出針點,比較麻煩,也容易繡錯。而對那種只有幾針的顏色就更加的無能為力了。關於繡法。起針的時候取一根1米長繡線對摺,用對摺的這頭穿針,這樣就留出了一個環,在繡完這根線的時候可以不用收針,再取一根線從留出的環中穿過去,然後對摺穿針繼續繡。雖然對速度並無多大提高,但是可以省一次起針和收針,既方便又省線。在繡金線的時候一定要在第二根線的兩端各打個結,這樣金線就不會散開,也不會被拉的毛毛的,可以像普通繡線一樣繡,不用剪得短短的,也不會浪費。先繡輪廓:這個也沒什麼好說的,對付大片的顏色,先把輪廓繡出來,然後往裡填。多針同時作業:這個要好好說一說。對付只有兩三種顏色卻需要頻繁換針的圖案,就可以用這種辦法。就是把這幾種顏色分別用針穿上,該繡哪種顏色的時候不用換線而是直接換穿這種顏色的針,是不是方便很多呢。
繡布也是有文章可做的,用消失筆或者線打上格子,可以事半功倍。另外在繡散亂的顏色時,可以先用消失筆做上記號,這樣既可以防止繡錯,也可以提高速度(繡成片顏色的時候就不要了吧)。經過雙手親自繡出的作品一定能給居家生活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也是訪親探友時最珍貴的禮物。一種趣味的手工,一種藝術的休閒。這種喜好,在通渭人的生活中已持續一百年以上。刺繡簡單易學,是一門即學即會的手工藝術。它用專業的繡線,以簡單的十字交叉繡法,繡在專用的繡布上,有着令人驚嘆的美麗效果。在繡的過程中,您能充分體會到動手的樂趣,並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目前,通渭刺繡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吸取了各家名繡的特色和精髓,擁有獨具特色的刺繡藝術。其人物肖像刺繡作品中既有攝影與油畫之藝術效果,又有針線的天工巧成。觀其作品人物皮膚質感細膩,色澤層次分明,眉目傳神,衣帶飄逸,血色相連絕無匠氣。其山水,書法,動物花鳥等刺繡作品更具特色,整個作品以絹為底,以國畫補以背影,繡畫交融,天成一體,在刺繡藝術中別樹一幟,而更以人物肖像繡品獨步古今,其以獨創的藝術風格自成一派。
水煙瓶
在通渭鄉間的成年人中,吸煙者居多,而煙具也就顯得頗為重要。二十世紀初期,
由於當時經濟落後,人們的消費水平還低,只因水煙價格比較便宜,故吸煙者大多以水煙為主。因此,水煙瓶已是大多數煙民必備的煙具了。
水煙瓶的製作材料較為普通。論其質地,上等者用青銅製之;中等者用黃銅製之;下等者鋁合金或竹子均可制之。
論其結構,較為複雜。主要由金屬外套、主體、瓶頭、煙盒、附件五部分構成。金屬外套是上下底面為橢圓形(或長方形)的空心柱體。外面還有雕刻精美花紋圖案。上底面有兩個大圓孔(或方孔),主體下部的水箱和煙盒分別由此兩孔放入。煙盒有的是圓柱的,也有的是長方體形的,下有底面,上加蓋子,是裝煙絲的地方。水煙瓶的主體件部是圓柱體(或長方體)盒子,是專門用來裝水的。它自上而下逐漸縮小成一條彎曲管道,管道端口便是吸嘴。在水箱上部的外側又有一個圓柱體管道,是插瓶頭的。瓶頭呈圓柱體管狀,上端較粗,端口處安裝着用金屬片製作的煙笊,是吸食時放煙絲的。在吸嘴和水箱之間通常還配上金屬鏈條做裝飾品。外套的上底面煙盒與水箱之間有兩個小孔,插有煙釺和鑷子做附件,它是用來掏煙灰的工具。
吸食水煙,工序較多。其準備工作是在主體下部的水箱中裝入適量的水,同時把水煙塊用熱水浸濕,待揉好後撕開裝入煙盒,並經常保持一定的濕度。吸食時首先點燃煤油燈,左手握上水煙瓶,右手揉上約半個大豆體積的煙絲放入煙笊中;然後用事先削制好的木片點燃煙絲,即便吸食。
水煙和其他煙一樣,吸食時間一長,也會上癮。倘若一旦煙癮發作,呵欠眼淚同時俱來,頃刻之間十分難受,此時用食物是無法代替水煙的。
近年來,隨着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消費水平日益提高,吸食水煙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因此,大多數水煙瓶隨之無人問津,便成了人們家中的擺設。
通渭溫泉
概述
甘肅省通渭縣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東部,距省會蘭州160公里,距天
水旅遊區僅80公里,是敦煌莫高窟至天水麥積山旅遊線上的中轉站,境內310國道、靖天公路、通甘公路、馬隴公路橫穿縣城,交通非常便利,通渭縣是紅軍長征紅二十五軍、紅一、二、四方面軍途經之地。1935年9月27日由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到達通渭重鎮榜羅,並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即「榜羅鎮會議」,作出了將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陝北的正確戰略決策,紅軍從榜羅鎮出發經通渭溫泉,於29日進駐通渭縣城,毛澤東在縣城文廟街小學接見一縱隊第一大隊先鋒連全體指戰員時,首次朗誦了他那氣勢磅礴的《七律·長征》詩篇,9月30日晚,在縣城南園體育場舉行了盛大的文娛晚會。2004年底,「榜羅鎮會議紀念館」革命遺址被列入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通渭自古歷史悠久,屬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的匯合區,中原文明和西部文明的交匯點,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有東漢著名夫妻詩人秦嘉、徐淑、明代工部尚書趙榮、開封知府王瓚、清代「隴右真儒」李南暉,四川按察史牛樹梅等歷史文化名人。自1993年以來,通渭縣被國家有關部委相繼授予「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田徑之鄉」、「中國紅豆草之鄉」和「全國體育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通渭溫泉位於縣城西南8公里處的湯池河谷中,歷史悠久,飲浴效果獨特,浴可醫治百病,飲可提神美容。其水溫高、水量大,水質優而居西北溫泉之首,有「隴上神泉」之美譽。
歷史
通渭溫泉歷史悠久,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十七)記載:「溫水自黑水峽至岑峽,南北十一水注之,北則溫谷水,導平襄縣南山溫溪,東北流經平襄故城南」。今之通渭即古之平襄縣。明代成化年間,工部郎中通渭籍詩人王瓚就寫過作為「通渭八景」之一的「溫泉冬漲」:「萬壑瓊瑤早雪天,靈泉汩汩泛青煙,路人莫訝色如漲,誰煮金鵝不記年」。清朝道光年間,通渭知縣屠旭初在此主持建二亭,以分男女之浴,並署名還寫成《溫泉志》,他在碑文中說:「地無茂林綠蔭交加,山非秀嶺層巒紅雲繚繞」,「四季溫暖,可以熟雞蛋,多年疾病,入池久浴,汗出病癒,立起成疴」,有「神泉」之稱。因泉水日夜涌冒,順山谷自然流失,故溫泉被當地人叫「湯地河」。
地質背景
溫泉出露地湯池河溝,溝底狹窄,兩側谷坡殘存有高十餘米洪積和重力堆積台地,台面平坦,寬50—80米。溝谷沿東北向發育,縱坡降8—15%。該區域褶皺,斷裂構造發育,以北西西向斷裂構造為主。湯池河斷裂發生在脆性地層中,斷裂帶及附近構造十分發育,這些構造裂隙既是熱儲,同時又是導水性能好的通道,容易使熱流體沿着斷裂破碎帶由深部向淺部傳導。深大斷裂的存在是熱水形成的重要條件,同時在熱儲之上的露有大面積厚層第三泥岩、砂質泥岩,具有良好的阻水隔熱性能,對熱儲起到積極的保護作用。貯存於華力西期花崗岩及震旦系混合質片麻岩構造裂隙中的地下水,受深層斷層所阻,穿越第三系泥岩,上升到地表的承壓自流熱礦泉水即溫泉。
水化學特性
根據甘肅礦產應用開發所提供的《甘肅省通渭縣湯池河醫療礦泉水評價報告》(1999年7月)檢測分析結果表明,通渭溫泉感官性狀良好,無色、無味、無沉澱,富含40多種微量元素,水化學類型為SO42--Cl--Na+-Ca2+型,PH值為7.3~7.8,為中性和弱鹼性。含有較豐富的鋰、鍶、硼等元素,其中鋰、偏硅酸、鍶、溶解性總固體等四項達到飲用天然礦泉水界線指標,氟、偏硅酸、氡達到命名礦泉水濃度,偏硼酸達到有醫療價值濃度,溫度達到醫療熱水水溫要求,有以氟、偏硼酸、氡、溫度四項達到醫療礦水命名要求,為全國少見的多微複合型優質礦泉水。
療養保健
在神泉洗浴是享受高檔次純天然保健,使皮膚光亮滑潤,強身健體,其機理主要是通過物理和化學的刺激作用,溫度為34—36℃時,對神經系統有顯著的鎮靜作用,37—39℃時,胃液分泌增多,胃腸蠕動增強,加快血液循環。42—44℃時強烈發汗,排泄代謝產物,協調組織機能的恢復,吸收對人體有益的各種微量元素。化學的刺激主要是氟適量進入人體,抑制嗜酸細菌的活性,阻止某些酶對牙的不利作用,從而預防齲齒的發生,同時防止血管壁硬化;偏硅酸含量高於國有標準2倍,進入人體可增強動脈壁彈性,保護內膜使脂質不能侵入,可預防動脈硬化、冠心病及心血管疾病;硅是關節軟骨和結締組織形成必不可少的,飲浴可治療各種關節炎、肩周炎。鍶元素含量高於國家標準20餘倍,在腸內吸收,可增加鈉的排泄,預防高血壓;含量豐富的偏硼酸能夠強力殺菌消毒、消炎;特別是氡氣屬脂溶性氣體穿透到神經組織內部,是當今治療癌症的主要化學成份。
堅持洗浴,刺激人體皮膚,特別對銀屑病(牛皮癬)、濕疹、魚鱗病、皮炎、疥瘡、膿皰瘡、紅斑狠瘡、痔瘡、神經痛、癱瘓病、風濕病、關節病、坐骨神經痛、脈管炎、白癜風、腎炎、前列腺炎、盆腔炎、宮頸糜爛、各類性病以及老年皮膚瘙癢均有獨特療效。來溫泉洗療7—21天,配合中西藥合理輔助治療,總有效率達98%,治癒率達88%以上。
目前狀況
通渭溫泉礦區所在的湯池河流域總土地面積9.59平方公里,溫泉分布於湯池河中約1公里,屬硫酸鈉型礦泉,地下200米恆定水溫113℃,自流地表水溫51—54℃,日出水量6000噸,空間上形成四個泉群,包括湯池河4個泉點和附近的1個自流井及蘆家川的四個泉點,均出露於華力西期花崗岩體內。其中第一泉群常年水溫均在48℃,流量達到12.038—12.191L/S,為主要泉群,第二泉群位於湯池河礦泉群下游約900米的蘆家川溝谷谷底,常年水溫在28.5—30.4℃, 總流量為3.256—3.573 L/S,位於溫泉醫院東南60米處的熱水井,常年水溫高達54℃,出水量為6.626 L/S。目前使用的溫泉主要是自流熱水井,其它8個泉點有的出口被堵住,有的處於自流狀態,流出的泉水除用於熱帶魚養殖和居民用水以外,均流於溪流中,造成浪費. 1958年,由政府撥款在此修建了一座浴池和一所醫院及溫泉水保站等建築,後幾經改造,增加了住院設施和兩排用於洗浴的平房,設施較簡陋,近年來,由當地農民進行租賃、修建了幾處魚塘,用於熱帶魚養殖和垂釣,溫泉地熱礦采權屬縣衛生局下屬的溫泉醫院擁有,溫泉醫院占地1.4萬平方米,現有業務用房面積900平方米,正式員工23名(含7名退休人員),臨時員工8名,負債20萬元。溫泉所在地區域建設用地60畝,國有林地25畝,農戶47戶,在溫泉地處的湯池河兩側南山和北山由於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現已基本達到綠化,植被面積達700畝左右。近10年來,省內外、國內外慕名前來觀光、旅遊、洗浴、療養者絡繹不絕,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年平均接待洗浴、療養20多萬人次,年收入500多萬元。
紅色旅遊
建設背景
通渭縣榜羅鎮是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途經的重鎮之一。1935年9月26日,由毛澤東、彭德懷、葉劍英、王稼祥等領導的紅一方面軍分三路縱隊,從武山縣進入通渭縣榜羅鎮;1936年9月3日,由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第31軍93師由武山縣進入榜羅鎮及其附近;1936年10月12日,由賀龍、肖克、任弼時、關向應率領的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經武山進入榜羅鎮。紅一方面軍進駐榜羅後,黨中央領導在榜羅鎮小學校長辦公室的報刊雜誌中了解到全國抗日熱潮高漲和陝甘蘇區「反圍剿」鬥爭的重要情況後,9月27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了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會議根據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討論了黨中央的戰略方針,改變了在接近蘇聯的地區創建根據地的既定方針,從黨內最高層正式做了出了把紅軍長征落腳點放到陝北的正確決策,並宣布以陝北蘇區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從而為紅軍長征的勝利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找到了理想的落腳點,徹底結束了紅軍長期沒有明確的落腳點而游擊轉戰的被動局面,從此走向陝北,走向勝利,走向成功。
為貫徹榜羅會議精神,9月28日清晨,在榜羅小學旁邊打麥場上的核桃樹下,冒着零星小雨,陝甘支隊召開了連以上軍政幹部動員會議。毛澤東、張聞天、彭德懷、林彪等出席了會議,毛澤東發表了重要講話。毛澤東在講話中,進一步分析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北方的嚴重性和北上抗日的偉大意義及陝北可以成為抗日陣地的經濟、政治條件,提出全軍要避免同國民黨軍隊作戰,迅速到陝北的行動方針。
榜羅會議遺址是紅軍長征途中一個重要里程碑。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榜羅紅軍長征紀念館已在過去的幾十年接待並教育影響了來自省內外數以萬計的人民群眾,並以它地處天水、定西市所屬四縣交界地帶及省道馬隴公路旁側的獨特位置,直接教育影響着隴中、隴右乃至更大範圍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熱情,激發廣大青少年學生積極健康成長。
建設內容
1、新建公路一條,景區內道路硬化。2、建設面積為2700平方米的會議紀念館一座。3、建設面積為1200平方米的景區遊客接待、管理中心一處。4、對毛澤東辦公、住所及榜羅會議遺址(原小學校長室)的修繕。5、修繕連以上軍政幹部會議遺址。6、修繕中央其他領導人及紅軍警衛團居所遺址。
投資規模:項目總投資1.72億元。
經濟效益:項目建成後,形成了以榜羅會議遺址為心,向周圍遺址、遺蹟輻射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榜羅會議遺址成為紅軍長征「紅色旅遊景點」線路上的重要景點之一,也將成為我省自天水麥積山至敦煌莫高窟的黃金旅遊熱線的又一景點。隨着遊客的不斷增多,將帶動地方各項產業發展,年營業收入可達300萬元,實現利稅25萬元,對拉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項目進展:該項目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做了重要指示,並經通計發〔2004〕93號文上報市計委,現已由省發改委上報國家旅遊局待批。
合作方式:合作
婚嫁儀式
迎親
在通渭農村,男婚女嫁儀式十分隆重,現在看來,其中不乏有一些不合時宜的繁文縟節,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這裡古老淳樸的民俗民情。
男子迎親稱"引新媳婦"。迎親必先擇卜吉日。吉日將臨,男方整理院落,洗刷門窗,求字裱畫,通知親友。臨近二三日,接親眷,請"總理",聘廚師,邀陪客,找樂工,剪窗花,貼喜聯……忙不勝忙。吉日前一天晚,接"先人",請祖出龕,供奉祭品,燒香納拜。吉日晨,置酒舉餐,打發迎親人起程。
迎親一般為3至5人,包括引親的、媒人、背箱人等。帶上兩瓶喜酒,兩隻喜雞,12個大饃、1對"封子",1頂蓋頭,l件束衣和"開箱錢"、"伴女錢"、喜帖等。
女家稱女孩出嫁為"過阿家"或"過門"。此日早起,打掃內外,備香設案,請舅家,招待親朋及"添箱"者。在迎親人來臨之前,擺好嫁妝及"添箱"(親友所送禮物)供人觀賞,以示闊氣,稱"擺嫁妝"。迎親人到後,先焚香祭祖,再向女方貴親行磕頭禮。禮畢入席。席畢,打發背箱人先行,接着新娘穿束衣,揣紅書(或稱"婚書"),戴蓋頭和迎親人一道起程,有些地方新娘出門時,將1把紅筷扔於院內,另有人將"伴女錢"散給眾人,送親人 (8至1 2人)步後(若新娘恰在新郎對門或隔壁,須繞過百步而至)。舊時,若迎親隊伍途經有親友的村莊,親友要備桌凳煙茶,供迎親人小憩,稱"迎風";若遇碾台、碌碡,大樹、窖井崖頭,十字路口則貼一書有"花紅蓋之"的紅紙條,稱"路帖",或以紅氈相遮,稱"遮白虎";若逢他人迎親,兩新娘於默默不語中交換1小件物品,以免"沖婚"。
拜天地
新娘到後,由二喜相人相扶院內事先備好的紅氈上和懷抱"面斗"(舊時在一些農村流行,即斗裝白面,斗口用紅紙糊嚴,內插斡杖1根,秤1杆,剪刀1把,圓鏡1面,繡花鞋1雙)的新郎徐徐向前,兩個喜相人輪番移氈(稱"攛氈"),至客房門,共拜天地。禮畢,遂入洞房。
入洞房
先指定一喜相男孩在洞房內"占房"。房內點燃花燭,稱"長命燈",又將谷、草秸拋入洞房,俗稱"驅白虎"。再由新郎破窗一格,毀其炕眼紙,象徵處女已婚。俱畢,在一陣鏗鏘的鑼鼓聲中,新郎新娘一前一後由眾人簇擁而入。新娘上炕,一位喜相全福之婦(即陪娘)解其束衣蓋頭,用擀麵杖頂至牆角,讓其面壁而坐。
與此同時,"總理"吆喊眾人在大門前候迎尊客。尊客一到,互相作揖打躬迎接入室;也有在大門前設一酒案,擺幾個簡單菜盤(稱下馬席)迎客的。然後由"總理"斟酒一一相敬,每人三盅,稱"迎風盅",再迎到客房"上香"舉禮。禮畢,"總理"指揮眾"執席者",邀尊客入座招待,先茶後飯,一般為餃子,盛者"三下鍋" (包子、餃子加掛麵)。飯後由四鄰五舍請去休息,喝茶,邑俗十分厚待尊客,不是"十三花"、就是"十全"、"九魁",並以嫡親貴友坐陪。席間新郎父輩,兄弟輪番敬酒,寒暄問好。
安房
亦為"安床",尊客走後,好事者開始"鬧洞房",安房人(一般為男性喜相人)為新郎新娘"換盅",即找紅線尺許,兩端各拴一銅錢,分置於兩個盛滿酒的盅內,新郎、新娘各端一盅,飲去一半,再互換飲盡,緣於"千里婚緣一線牽"之說。梳頭"破面",是將兩個分別包有銅錢和草秸的饅頭擺在新郎新娘面前,讓其任取一個,掰開後看誰獲銅錢,誰獲草秸,俗意處女難再,銅錢兆吉。然後將新娘的髮辮改梳為纂,接着拋撒核桃棗兒和"面棋",口唱吉詞: "一把核桃一把棗,養下娃娃滿炕跑……。"最後"掃炕",邊掃邊以言相嬉。至此,安房畢。
聽房
一般為同輩好事者聽房,在新婚夫婦尚未成眠時,潛伏洞房外,竊聽小兩口私語。舊俗認為人不聽則鬼聽,故若無人聽時就立一掃帚嚇鬼。此俗從古至今,專為耍笑而已。
待親房
次日晨起,新郎新娘吃了"下炕飯",由一人領陪,新郎前去莊間叩謝凡恭賀的"親房",稱「待親房」,也稱"請親房",然後邀來招待。席間,新郎之父(亦可由其他長輩代替)為眾鄉親"看酒"。新郎新娘看酒叩頭,眾賓客飲後賞錢,稱給"頭錢"或"拜坐錢"。此項程序過後。整個熱鬧的婚禮儀式也就基本結束了。
名勝古蹟
通渭是東漢著名夫妻詩人秦嘉徐淑的故里,境內重要的革命歷史遺存主要有「榜羅會議」革命遺址、通渭縣城紅軍長徵文娛晚會遺址、毛主席《七律·長征》詩發表紀念地——通渭縣文廟街小學、義崗四岩山長征烈士陵園、華家嶺阻擊戰戰役遺址等,其它旅遊資源主要有溫泉休閒旅遊、鹿鹿山省級森林公園、戰國秦長城遺址、華家嶺林帶、天然牧場——牛營大山等。
其中紅軍長征榜羅會議遺址2005年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100個經典景區、2009年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溫泉山莊2008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鹿鹿山2005年被評為省級森林公園。
通渭縣榜羅鎮是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途經的重鎮之一,榜羅會議遺址是紅軍長征途中一個重要里程碑。遺址旁建有「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紀念館」。
著名人物
秦嘉,東漢時期有為中國五言詩的成熟作出重要貢獻的著名「夫妻詩人」之丈夫。
徐淑,東漢時期有為中國五言詩的成熟作出重要貢獻的著名「夫妻詩人」之妻子。
趙榮,明代工部尚書。
王瓚,明代開封知府王瓚。
李南暉,清代「隴右真儒」。
牛樹梅,清代四川按察使牛樹梅。
邢肇棠,曾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寧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主席,河南省副省長,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楊子恆,英國倫敦大學院大學(UCL)RA Fisher統計遺傳學講座教授,RA Fisher計算生物學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計算與進化生物學中心主任,大陸首位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
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
尚永豐,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教授(2002年)、系主任,(2002年)。
丁虎生,現任西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王潔嵐,現任中共酒泉市委常委、紀委書記。
呂志祥,蘭州理工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苟守吉,現任海口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黨組書記、市委政法委員會副書記。
高繼明,現任甘肅省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
吳繼德,現任甘肅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工商聯黨組書記、副會長。
丁永輝,現任甘肅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盧小亨,現任武威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市政府黨組成員。
孔星隆,現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常委、副司令員,中國新建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成廣平,現任張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
何宏成,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2009年7月晉升武警少將警銜。
王耀東,國家信訪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張旭晨,共青團甘肅省委書記。
劉仲奎,西北師範大學校長。
蒲志強,現任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廳長。
孫紫照,中國烹飪大師、國家級高級烹調技師、中國食文化研究協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特聘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