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氏雅羅魚
瓦氏雅羅魚 |
wa shi ya luo yu |
中文學名:瓦氏雅羅魚 拉丁學名:Leuciscus waleckii 門:脊索動物門 綱:綱硬骨魚綱 目:鯉形目 科:鯉科 屬:雅羅魚屬 |
瓦氏雅羅魚(學名:Leuciscus waleckii)鯉科、雅羅屬魚類,體形長,側扁,背緣略呈弧形,腹部圓。口端位,口裂斜, 上下頜等長。鰓蓋膜在前鰓蓋骨後緣稍前下方與峽部相連。鰓耙8~12。 下咽齒2行,3.5-5.3,2.5-5.3或2.4-5.3。脊椎骨4+41~46。體背青灰 色,腹側色淺,背鰭、尾鰭淺灰色;尾鰭邊緣灰黑色; 胸鰭、腹鰭、臀 鰭淺色。[1]
喜涼耐寒,適應鹽鹼化水域的中小型魚類。雜食性,適應性強。一般3~4齡性成熟,產黏性卵。
目錄
形態特徵
體長73.8~300毫米。體長形;腹鰭始點前方體最高,此處體高為體寬1.5~1.7倍,向前、向後漸尖;體長為體高3.7~44倍,為頭長3.4~4.1倍,為尾部長2.9~3.4倍;腹側寬圓。頭亦側扁。項背前端常稍凸;頭長為吻長3.7~4.5倍,為眼徑3.9~7.3倍,為眼間隔寬3~3.4倍,為口寬3.2~3.9倍,為尾柄長1.3~1.7。吻不突出。眼位於頭側上方,眼後緣位於頭正中央點或前方,魚愈大眼後頭長占比例愈大。鼻孔位於吻後半部。口前位,斜形;口閉時兩頜相等;上頜後端不過眼前緣;口裂長寬約相等。唇薄,下唇後溝位於口角。鰓孔大,側位,下端達前鰓蓋骨角稍前方。鰓膜條骨3。鰓膜連鰓峽。鰓耙小突起狀。椎骨約25+20。鰾大,2室;體長168毫米時鰾長為頭長約1.3倍,後室長為前室長1.8倍。腸長為體長1~1.3倍。肛門鄰臀鰭始點。
鱗半橢圓形,高略大於長,前端橫直而微凸,鱗心距後端略大於距前端,向後有稀輻狀紋;頭部無鱗。側線側中位,在腹部稍向下彎曲,前端很高;到頭部有項背枝及眼上、下枝。
背鰭始於體正中央稍後方,前距為後距1.4~1.5倍;背緣斜且微凹;第1分支鰭條最長,頭長為其長1.4~1.7倍,略達臀鰭基。臀鰭似背鰭而寬短,頭長為第1分攴鰭條長1.7~2倍,約達尾柄前13處。 胸鰭側下位,尖刀狀,頭長為第1~2,鰭條長1.4~1.7倍,遠不達腹鰭。腹鰭始於背鰭前方,後端圓凸, 頭長為第2~3鰭條長1.7~2.2倍,不達肛門。尾鰭深叉狀。
頭體背側黑灰色,鱗後緣較暗,側下方銀白色。背鰭與尾鰭灰黃色,胸鰭淡黃色,其他鰭白色。 虹彩肌黃色,瞳孔上、下緣黃紅色。腹膜銀灰色。
雄性成魚吻部、兩頜、眼周圍及胸鰭內側有白色追星。
背鰭Ⅲ-7;臀鰭Ⅲ-9~10;胸鰭Ⅰ-17~19;腹鰭Ⅰ-8~10;尾鰭Ⅵ~Ⅷ+17+Ⅵ~Ⅷ。側線鱗49~51;鰓粑外行3~4+9~11,內行3~4+12~14;下咽齒5.3:尖端鈎狀。
生活習性
較喜低水溫,喜氧。體長約7.5毫米即群游索食;體長7.5-15毫米時腸長約為體長1/2、主要以小足類為食:15-20毫米時主要食枝角類等,腸長約為體長80%;20毫米後開始食空中昆蟲和水昆蟲幼蟲,腸長漸等於和大於體長。其生長速度各處不同。
瓦氏雅羅魚有着明顯的洄游規律,江河剛開始解凍即成群地向上游上溯進行產卵洄游,然後進入湖岸河邊肥育,冬季進入深水處越冬。
瓦氏雅羅魚喜集群活動,往往形成一個很大的群體,夏季每當傍晚時浮於水的上層,使水面似雨點狀。瓦氏雅羅魚為雜食性魚類,以高等植物的莖葉和碎屑為主,其次是昆蟲,偶爾也食小型魚類。大魚主要以昆蟲類為食。人工養殖條件下,魚苗階段主要攝食浮遊動物,也可投餵配合飼料的散料,成魚階段可配合顆粒飼料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