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瓦埠镇依湖设镇。古老的四条街道,青石铺路,街心正中的条石上,深及寸许的车辙清晰可辨,街道两边的民居本着前店后铺的建筑格局,青砖小瓦,推窗亮阁,有的庭院深达三进、四进甚至五进,每一进天井里的建筑格局也是各不相同。[1]

目录

镇情概况

瓦埠镇,民风淳朴,素有“君子镇”之称。瓦埠镇是上世纪50年代末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首批重点集镇。现辖13个行政村城镇居民近万人,全镇总面积66.97平方公里。交通十分便捷,距206国道仅有20公里。公路距省城合肥不足80公里,每天有客运班车18辆36班次往返合肥与瓦埠之间,距煤城淮南也不足70公里,距县城寿县不足80公里,每天有7辆14班次客车往返于淮南-寿县-瓦埠之间,水路到寿县、淮南更近,只有30公里,顺瓦埠湖可以直接进入淮河。通信事业十分发达,建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基站,信号覆盖全镇,镇上建有有线电视站,全天24小时传输卫星信号,每天滚动播出22套电视节目。

自然地理

瓦埠镇是依瓦埠湖而得名,瓦埠湖系江淮之间最大的行滞洪湖泊,安徽省五大淡水湖之一,水面达24万多亩,地面径流涵盖合肥市的肥西、长丰两县部分乡镇,六安市的金安、裕安,淮南市的寿县和谢家集等,水系流经寿县的东肥闸入淮河。县志载:淝水出于合肥西北将军岭,西行入寿境,北流至东津渡,即古之长濑津,过长濑桥,又名肥桥,再西北流,于八公山南麓入淮,此即古时之淝口。瓦埠湖沿湖流域常年平均气温14.8℃--14.9℃,一月均温0.7℃,7月均温27.8℃,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906.7㎜,无霜期213天。[2]

历史沿革

瓦埠镇,有文字记载就有2600多年的历史。据《寿县志》记载:“镇西为东淝河故道,后积为瓦埠湖(又称望春湖)”,“瓦埠在汉时曾为成德县治,晋废,元朝称瓦埠站,明清时称。:春秋末孔子弟子宓子贱由鲁使吴,病卒葬于此,墓冢尚存,后人建宓子祠,称瓦埠街为‘君子镇’”。县志载:宓子即宓子贱,春秋末鲁国人,名不齐,孔子学生,曾为单父宰。死于楚地,其墓在瓦埠镇东南铁佛岗。光绪《寿州志》记“墓在州南六十里铁佛岗。”墓南原有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 奉直大夫知寿州事舒琛所立之“先贤单父宓子贱”碑,墓东北里许之路边原有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奉直大夫知寿州事彭汝贤题之“先贤单父候宓子贱神道碑”。今碑不存,墓犹在,墓周140米,封土高3米,时有过客凭吊。清人王肇奎谒宓子贱墓时曾写道:“仆夫寻前路,下马古城阴。远水围平野,斜阳薄断岑。鸟惊人语散,草入墓门深。再拜怀先哲,鸣琴空好音。”

文物古迹

传说在宋年间,八贤王赵德芳带两随从南下微服私访,经寿州至瓦埠,发现街道上市风正人心向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临行之时在客栈挥毫题写了“君子里”三个大字,后世人在南街的门楣上将其镌刻,现门楣条石虽断依存,字迹清晰可辨。[3]

历史事件

瓦埠古镇不仅历史悠久,更是皖西北革命斗争的发源地。1922年夏这里就成立了中共小甸特别支部,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9月中共寿县第二次党代会在瓦埠小学召开,选举了第二届寿县县委;1929年初,仍在瓦埠小学召开党员会议,省临委巡视员周范文出席会议,会议选出么三届寿县县委;6月底,在瓦埠镇的上奠小学再一次召开党员会议,整顿组织纪律,会议选出第四届寿县县委;1931年3月,中共中央巡视员方运炽与中共皖北特委巡视员来寿县,在瓦埠镇的上奠寺召开寿(县)、凤(台)、阜(阳)三县联席会议,成立中共皖北(寿县)中心县委员会。3月31日爆发了震惊江淮的“瓦埠暴动”。8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皖西、皖北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为隶属中央领导的中共皖北中心县委。

“瓦埠暴动”是震惊江淮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反封建反压迫的武装斗争,1931年3月底,寿县瓦埠一带贫苦农民千余人,在中共皖北中心县委领导下,组成皖北红军游击队,举行瓦埠暴动,29日夜,暴动队伍齐集于瓦埠街东南里许之泰山庙。次日晨,大队涌向瓦埠街,在望春园酒馆门前,竖起镰刀、锤子大红旗,逮捕地主、豪绅十余人。31日,地主豪绅缴枪百余支;3400余贫苦农民打开方家小楼地主粮仓,分取粮食200余石。4月1日,杨家庙、杜师娘冈一带的“联庄会”(国民党组织的地主武装)1500余人前来攻击暴动队伍。国民党县自卫大队亦赶到瓦埠包围红军游击队,双方发生激战。在突围中,红军游击队第二中队人员手持大刀,冲向敌阵,中队长戚连雨与17名战士壮烈牺牲。其余各中队仍在敌军包围之中,情况十分危急。中共瓦埠区委立即设法从开明士绅家借来步枪20余支、子弹千余发,打着小甸集“联庄会”旗号,冲进包围圈,掩护游击队夜间突围。突围后,化整为零,暂时隐蔽。瓦埠暴动为寿县人民革命史写下光辉一页。[4]

历史名人

方振武

瓦埠也是个人杰辈出的地方,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方振武将军1885年就出生在瓦埠镇南街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青年时投考安庆武备练军学堂,毕业后入伍。1908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安庆马炮营起义,1911年,辛亥炮响,他在革命党光复南京的战斗中立下了战功,1913年,随黄兴讨袁,与数倍于已的北洋军阀激战七昼夜,身中数弹,是年东渡日本,入尚武陆军学校,谒孙中山先生,次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7年,从日本回到广州,任中华民国政府海军陆战队司令,1921年秋,孙中山带兵北伐,他任北伐大队长,因陈烔明叛变北伐失败。1924年后,他一度在张宗昌部任职,次年在肥城起义,参加晋北战役。1926年冯玉祥从苏联考察回国,他加入冯领导的国民军任第五军军长5月17日,五原誓师,兵出潼关征讨北洋军阀,次年5月任国民联军援陕总指挥兼第一路总司令,他率部从五原出发日夜兼程赶赴咸阳,在猴儿寨大败吴佩孚部,使被困8个月之久的杨虎城部和西安人民得以解围。不久方部被改编为第九方面军,1928年方部又被改编为第一集团军第四军团,任军团部指挥,参加二次北伐攻下济南后任卫戍司令。1929年5月任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因与反蒋力量联系,于同年9月以开会为由,被蒋囚禁,直到“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被迫下野他才获得自由。1932年,日本铁蹄踏入热河,他变卖家产凑足10万作为抗日经费,并到山西招集旧部,举行了著名的“绵山誓师”,成立抗日救国军自任总指挥。1933年5月26日,他与冯玉祥、吉鸿昌等在张家口组成了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前敌司令部,他在驰赴前线时发出通电“修我刀剑,歼彼凶残,胜者为少康之一旅,败者为田横之五百。”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浴血奋战,相继收复宝昌、清源、多伦、商都、张北等失地,9月20日 抵怀柔,10月,在日、伪、蒋夹击下终因弹尽援绝而失败,被迫出走海外。“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方将军返回大陆,到桂林创办了垦牧场,筹集资金购枪支重整抗日武装,不料遭特务监视捣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出走香港。1941年12月28日,日本侵略军侵占香港,他重返内地,决心奔赴抗日前线杀敌卫国,当他刚入广州中山县境时,不幸遭到国民党特务暗害,终年56岁。

张树候

(1886-1935)名之屏,寿县瓦埠人,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开馆为业,幼从父兄课读,不久父去世,赖母和哥哥抚养成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秀才。目睹清廷腐败无能,产生了革命抱负。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和孙毓筠等密谋革命,创办了“强立学社”传播革命思想。三十年(1904年)考入安庆武备学堂与州人柏文蔚取得联系。次年,得悉同盟会于东京成立的消息,活动更加频繁后为寿州豪绅孙某侦悉险遭其逮捕,幸为州人卞秉灿得悉相告立即潜逃,清吏逮捕落空下令通缉,他奔皖南、潜杭州隐伏暂避,化名“尹其康”,缉声稍懈返芜湖任皖江公学经学讲师,与吴旸谷结识,经吴介绍参加同盟会。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秋初离开芜湖,与六安彭卓甫等同赴东北与柏文蔚等进行革命活动,后为吉林清吏侦知欲派人逮捕,幸在州人胡殿甲的保护下脱险,他和卞秉灿等化装夜走吉延岗不能立足,仍潜越国境到朝鲜清津投陈其顺处,后动员陈起义,由于多种原因起义计划未能实现。三十三年(1907年),回到家乡,在芍西学堂任教,仍以革命思想灌输学生。宣统元年(1909年),离开学堂与郑赞丞同赴上海寓李少川家,组织革命机构宣传革命。次年与张汇滔、管鲲南等回寿,组织力量联络武装,为光复寿州做准备。寿州光复后,有人争官争利,张树候却不钻营仕途,而致力于书画金石。民国2年(1913年),袁世凯叛国倪嗣冲督皖,下令通缉张树候被逼入川。5年回到家乡,值北洋军阀当道国事日非,决心不参与军政活动,遂隐居教学。曾任教燕京、合肥、六安等地。19年李少川约去上海,居沪三载多结翰墨之缘。23年应前安徽省烈士省葬委员会邀请,为辛亥以来安徽省死难烈士撰刻碑文,回居安庆不幸于24年4月18日破晓,在安庆南庄岭逝世。

张树候学识渊博,工诗词歌赋善书画精篆刻。《申报》于22年发表他的一幅“梅花”画,并附之以跋云:“先生沉酣八法,指研篆刻,以倒海屠龙之手,写暮年伏枥之心……”。他的书画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平生著作很多,有《书法真诠》、《淮上革命史》二卷、《淮南耆旧小传》、《尚书注》、《联语录存》、《树候印存》、《晚菘堂诗草》、《诗文录存》等。

方运炽

在瓦埠这块热土上,为了革命事业,曾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在县志上记载的就有40多位。1906年出生的方运炽,又名方英,化名高中林,瓦埠镇人。童年在家读私塾,民国8年考入安徽公立职业学校,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2年,他和薛卓汉等人创建“爱社”,12年冬,成立直属中央领导的中共寿县小甸特支,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3年冬,他在寿县组织了寿县学生联合会。15年,中共中央派他到苏联中山大学学习。18年,他以第三国际东方特派员的身份回国,9月,中央第三高级训练班开学,他任教务主任,并由中央指定担任班的党支部书记,11月,任中共中央巡视员,到安徽视察和指导工作,参与发动和领导独山暴动,成立了独山革命委员会,下设暴动指挥部,他任党代表。不久,他回到中央在秘书处外交科工作,后任外交科主任。20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成立,他再次来到安徽巡视,被选为省委书记(未到职)。3月,到皖北巡视,在寿县瓦埠的上奠寺召开寿、凤、阜三县联席会议组建了中共皖北中心县委,会议决定举行瓦埠农民暴动,从此揭开了寿县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21年,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围剿”,时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张国焘交响竟率红四方面军西进川陕,并以“改组派”的罪名逮捕了他,对其残酷迫害无情斗争,后被折磨殉节于进川途中,时年26岁。

方和平

瓦埠藉革命烈士方和平,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寿县游击队长,新四军二师六旅十八团参谋长,民国30年(公元1941年)在寿县大顺集与敌人作战时,为了保护革命文件不落入敌人的手中,突出重围的他,又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抢救文件,当返回时,不幸中弹,为了保护文件,他弃马掩护,最后壮烈牺牲,时年35岁。[5]

地方特产

瓦埠湖银鱼

瓦埠镇主要特产是以水产品为主,其中瓦埠湖银鱼是主要特产之一。瓦埠湖银鱼体长3-6厘米,体型扁长色白如玉,半透明似银而得名,古称脍残、银花。唐朝诗人杜甫的“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既是指银鱼而言。其实,瓦埠湖银鱼是浮游湖水上层的小型鱼类,无鳞短吻大眼睛,早春3、4月间产卵,排完卵后即死去,当地渔民称为“草籽鱼”,认为是去秋草籽落在湖中到春天既生长发芽转为银鱼。幼鱼生长两个月左右即可捕捞,每年的捕捞旺季为两次,第一次为6月上中甸,第二次为9月的下旬10月上旬,除此期间为禁捕期。瓦埠湖银鱼营养丰富,每百克鲜银鱼中含蛋白质8克,每百克干银鱼中含蛋白质72克、脂肪13克、钙760毫克、磷质1100毫克。食鲜时,只需将从湖中捕捞出来的银鱼剔除杂草、杂鱼、杂质或通过解冻后的银鱼用清水漂淋一下,水开即入锅烹煮,辅以佐料,其味鲜美。食之可以健脾胃、通三焦。食用方法很多,家常佐以肉丝氽汤、鸡蛋氽汤、鸡丝氽汤等。银鱼即可鲜食外,还可晒干或冷冻制成小包装储藏。制成干品有两种方法:一是银鱼捕捞出网后,剔除杂草杂鱼杂质,放入清水中漂洗后沥水几分钟,放入事先准备好的黄豆油中浸几分钟,捞出后当天晒干鱼成金黄色,色泽金亮,称之为“油条”;另一种方法是将漂洗后的银鱼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有一定浓度的明矾水中,浸泡几分钟后捞出晒干,鱼成银白色,称之为“矾条”。银鱼出水后如过2-3小时不作处理则泻如水,故渔者得亨鲜食口福。现瓦埠湖银鱼几乎全部实行鲜品冷冻储藏后外调,不仅销往江浙上海一带,还出口东南亚、日本和港澳台地区,为国家赚取外汇。瓦埠湖银鱼在明末清初时就被列为贡品,成为帝王将相口中的美味佳肴。

瓦埠白虾

特产之二是瓦埠白虾,属秀丽白虾类,遐迩闻名,清代时为贡品,遂称瓦虾。体长5-8厘米,甲呈银白色,闪光,间带有赤褐色斑纹。壳薄、肉满、细腻脆嫩。若取活虾去头,蘸酱醋食之,其味绝美,佐酒最佳。熟食清炒虾仁、葱爆油炸、盐渍大虾,鲜美爽口,优于一般塘、河虾。

毛刀鱼

特产之三是瓦埠湖的毛刀鱼,毛刀鱼一般体长约8-10厘米以上,有银色细鳞。每年七八月间捕捞量最大。晒干,其质优者色白稍透明,头部无滓泥,燃之可产尽。大的体长可达20厘米以上,渔民多以鲜的出售,可晒干。鲜食时将水烧开后,将鱼入锅并配以佐料;食干时,可将头剔除,放入油锅过油后配以佐料大火烧开后文火慢煮半个小时即可食之。

吊炉火烧

瓦埠的特产之四是“瓦埠街的吊炉火烧”。古时就有“瓦埠街的吊炉火烧下塘集的烧饼”之说。瓦埠的吊炉火烧是以面粉调成稠糊状让其通过自然发酵,等到发酵到一定的程度后再按一定比例调以食用碱水,充分调制均匀后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烧制。烧制方法通常是一个口径60公分的平底铁锅和一个与之配套的陶制锅盖,锅盖上一般糊上厚达1厘米的黄泥麻丝和的泥巴,烧火一般使用白皮麻秸较好,先将锅盖放在火上直接烧,烧到锅盖上的泥巴能与白皮麻秸磨擦出火星为佳。再将调制后放在平底里的面糊放在刚刚烧锅盖的炉火上,面糊上刷上糖稀撒上芝麻盖上刚刚烧红的锅盖,再在炉堂里添上少许柴草,等上七八分钟,当你打开锅盖后,一股淡淡的甜味和芝麻的香味保证诱的你口水直流,两面金黄色的外焦里嫩中空的近似半球状的吊炉火烧就烤好了。由于面粉是通过自然发酵并调制食用碱,不是经验充足的人是很难把握的,还要制作一套专用烤具,所以一般人家不会烧烤的。瓦埠街上也只有两三户从事“吊炉火烧”的烧烤,以此作为谋生的行当。[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