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珂羅版為保護那些具有高度藝術價值或歷史價值、科研價值的書法、繪畫作品,常常會由文物部門組織專業人員從事書畫複製工作,書畫作品的複製主要採用的是:人工臨摹法照相複製法木版水印法、珂羅版法、膠印和數字印刷法。相比較幾種複製技術而言,珂羅版複製法在複製要求、複製技術方面具有明顯地優越性。

珂羅版印刷是以玻璃板為版基,按原稿層次製成明膠硬化的圖文,由明膠硬化的縐紋吸收油墨,未硬化部分通過潤濕排斥油墨進行印刷。[1]

[]

目錄

基本內容

  珂羅版是清朝光緒初年由日本傳入中國,並被大量用於中國畫的複製。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浩瀚如海的 歷史文物及當代畫家傑出的 藝術作品,這都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財富。字畫在我們這個國家,代表着一種崇高的 民族文化,有着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珂羅版共分為四道工序製作,即照相、修版、 曬版、印刷。一、照相技術複製過程中,利用照相機進行拍照是目前幾家 珂羅版印刷單位普遍採用的一種獲得印刷 軟片的辦法,此種辦法可以使原稿層次、色彩真實而逼真地反映出來,且層次和色彩的 損失率可人為控制在最低限度。

  珂羅版複製法,即珂羅版印刷,又稱玻璃版印刷,它是照相 平版印刷工藝的一種,1852年英國科學家 塔爾博特發現經過 鉻酸鹽處理的 明膠膜層曝光後表面會發生硬化的現象。1867年至1871年間德國慕尼黑攝影師 阿爾貝特根據這一原理,以玻璃版基用於實際印刷,從而發明了珂羅版印刷。

  珂羅版印刷經歷了單色製作、雙色套印、多色套印到多色 接版套印的發展過程。經過人們不斷加以改進,這種傳統的 印刷技術越來越科學化,同現代科技與設備相結合,進行電腦掃描、製作, 電子分色機自動分色,其複製效率和複製質量大大提高,縮短了複製周期,滿足了廣大書畫愛好者的收藏願望,同時,加強了珍貴書畫作品的流傳。

珂羅版印刷技術是德國人阿爾貝特發明的。關於此項 技術發明的確切時間有多種說法,有說早在1864年,有的說是1867年、1868年、1869年等等,總之,這應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事兒。這個時期,歐洲近代印刷技術發展很快,以蒸汽為動力的 印刷機械也發明並投入使用。

  1814年,德國製成蒸汽驅動滾筒式平台鉛印機

  1839年,法國發明銀版照相法

  1841年,英國發明 碘化銀紙照相法

  1847年,法國人發明蛋白 印相法

  1850年,法國製成蒸汽驅動滾筒式平台石印機;

  1855年,法國人發明照相石印;

  1865年,美國製成 捲筒紙輪轉鉛印機;

  1867年,平板印刷用金屬板材替代了 印石;

  1884年,德國發明加網複製出濃淡色調的印刷品;

  1907年,英國取得絲網 印版專利;

  珂羅版產生在印刷技術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年代,一出現就以複製準確、效果逼真顯示出獨特的、難以替代的藝術魅力。它的工藝大致如下:在約10毫米厚的 磨砂玻璃上,塗上一層很薄的 硅酸鈉為基底,上面再塗明膠和 重鉻酸鹽,乾燥後形成 感光膜。這層乾燥的薄膜產生一些細微的皺紋,用它和連續 調陰圖接觸拷貝,在光照下,感光膜產生不同的硬化反映,最終製成印版。由於版畫使用明膠,因而在這個技術的名稱中加上希臘語Glne(膠)意的Collo,珂羅是譯音。

  珂羅版印刷技術發明後,很快傳到日本,1876年上海有正書局聘請日本專家實驗成功珂羅版印刷;隨後 文明書局亦開始珂羅版印刷。1907年, 商務印書館開始實驗珂羅版技術,1919年,終於成功地印出宣紙15色套印。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成功。從此,中國珂羅版印刷事業有了極大發展。在印製手稿和書法繪畫方面,顯示出特殊的魅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現稿件的色彩、層次,達到逼真的效果。二十世紀中葉,更新的印刷技術出現,珂羅版印刷曾一度衰弱。我國許多珂羅版印刷廠家被撤消,珂羅版似乎被人們遺忘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