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簡稱南京所)成立於1978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直屬公益性科研機構,也是中國最早開展環境保護科研的院所之一。

研究所科研範圍涵蓋生態保護與修復、自然保護與生物多樣性、農村環境管理、有毒有害化學品生態效應與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流域生態保護與水污染防治以及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領域及研究方向。依託相關研究成果,研究所還在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有機產品認證諮詢、農用化學品環境安全評估、污染場地修復及環境工程等方面開展技術諮詢工作。

根據2019年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有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所屬研究中心6個及所屬野外觀測站7個;有在職職工444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1名、高級職稱117人、博士130人。

目錄

歷史沿革

1978年,江蘇省革委會決定成立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所。

1983年,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所更名為城鄉建設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

1988年,原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撤銷,環境保護部門分出成立獨立的國家環境保護局,研究所隨之更名為國家環境保護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

1998年,國家環境保護局升格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作為直屬機構,研究所隨之更名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

200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成立環境保護部,研究所更名為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

2018年,環境保護部組建為生態環境部,研究所更名為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根據2019年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有在職職工444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高級職稱117人、博士130人。截至2018年10月,研究所有3位專家入選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4位入選青年拔尖人才、2位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14位專家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享受政府特貼專家14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蔡道基(專職)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專家(7人):趙克強徐海根高吉喜、蔣明康、薛達元、林玉鎖、閻爾平

國家「百千萬人才」(2人):高吉喜、徐海根

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3人):高吉喜、徐海根、劉標

國家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青年拔尖人才(6人):龍濤、鄒長新、曹銘昌、李海東、汪龍眠、王國慶

科研部門

根據2019年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有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所屬研究中心6個及所屬野外觀測站7個;此外,還有科技諮詢中心5個。

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環境保護農藥環境評價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保護生物安全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保護土壤環境管理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

所屬研究中心(6個):自然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生態保護與氣候變化響應研究中心、有毒有害化學品生態效應與環境健康研究中心、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農村環境研究中心、流域生態保護與水污染控制中心。

所屬野外觀測站(7個):福建武夷山生物多樣性監測基地、西藏生態安全屏障綜合監測站、內蒙古科爾沁生態綜合觀測與生態資產增值試驗站、土壤環境管理與污染控制野外研究基地、農藥環境風險與監控野外試驗基地、太湖流域生態環境研究基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技術與模式研究示範基地。

設施資源

截至2018年底,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圖書館有期刊71種,圖書74類。 [9] 研究所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共享數字資源,數據庫總量40餘種,累計中外電子圖書總量為171萬種,電子期刊1.9萬種。

設備設施

根據2019年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自然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有辦公區和實驗區約1238平方米,其中辦公室466平方米,實驗室772平方米,溫室80平方米,建有國家環境保護生物安全重點實驗室(2004)和國家環境保護武夷山生態環境科學觀測研究站(在建)。共有科研儀器設備643台套,其中大型儀器設備66台套,總價值2800餘萬元,包括普通化學分析、生態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土壤學、毒理學等方面的儀器設備。建有溫室及野外觀測基地/站點27處,總投資1359萬元,在江蘇南京、徐州以及河南安陽建立了轉基因作物野外實驗基地,在福建武夷山、江蘇鹽城等地建立了生物多樣性監測示範基地。

根據2019年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生態保護與氣候變化響應研究中心實驗室購置了便攜式地物波譜儀、熒光光譜儀、便攜式水中葉綠素測定儀、全自動太陽光度計、便攜式光合作用儀、植物根系生長監測系統、植物冠層分析儀、便攜式土壤水分測定儀、土壤呼吸測量系統、水蝕測量系統、風蝕測量系統、超便攜式自動氣象站、地面小氣候觀測系統等。配置了高精度遙感分類軟件、Inpho攝影測量軟件、MODIS衛星資料遙感業務系統等軟件平台,以及磁盤陣列、圖形工作站、數據服務器等。形成了一定的室內測試、外業調查條件和能力,為預警防控生態風險、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提供了長期觀測數據和決策依據。

根據2019年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國家環境保護土壤環境管理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辦公和實驗室用房分別占地200平方米和400平方米,擁有污染場地土壤及地下水調查、採樣、監測的專業設備,建有先進完善的環境分析體系,包括化學分析、生態毒理、土壤修復和環境工程三個專業實驗室,各類大型分析檢測儀器60多台套,能滿足土壤及其他環境樣品中無機污染物(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和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及農藥)的定量分析,複雜環境介質中的痕量污染物的快速篩查與定性,水生和陸生生態毒性測定,以及野外現場快速檢測等研究工作的需要。此外,建有化工類污染場地修復技術試驗平台和野外研究基地。

根據2019年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流域生態保護與水污染控制中心已建成流域水環境監控預警、流域面源水污染防治、儀器分析、水污染治理新技術、飲用水安全保障、水生態模擬及流域水生態修復等8個實驗室,面積約265平米。主要儀器設備有荷蘭的全自動水質化學分析儀SKALAR SAN++、圖形工作站-PC服務器、YSI水質測量系統、美國Agilent公司氣相色譜儀、紫外分光光度計、多參數水質測定儀、生物顯微成像系統等設備及常規分析儀器。

學術交流

根據2019年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與聯合國環境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10多個國際組織,以及美國、德國、荷蘭、挪威等30多個國家開展了科研項目合作和人員交流。

科研成就

截至1999年底,研究所共完成大中科研項目400餘項,其中,國家政府部門下達項目100餘項,國際合作、資助項目40餘項。累計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8項。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環境500佳1項。

「十五」期間,研究所科研經費總計約1.34億,全所承擔各類創新研究項目近150項,課題涉及973、863、攻關、部門專項等,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4項。「十一五」期間,科研經費總計約7.2億,全所承擔各類創新研究項目近300項,累計獲得國家、省部級科研成果獎20項。 「十二五」期間,科研經費總計約15.6億,全所承擔各類創新研究項目近450項,累計獲得國家、省部級科研成果獎46項。

根據2019年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在中國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200餘篇,出版專着110餘部,獲得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400餘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0餘項,「十二五」以來,全所共主持制訂並由國家相關部委頒布實施了140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技術規範、技術政策等。

參考文獻